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路径探索

2015-03-18印小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京津冀河北省毕业生

□印小玲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2月26日北京召开的专题座谈会议上,重点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发现并剖析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服务地方经济,合理进行人才配置为目的,最终实现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路径的探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一、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与独立学院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 万人,较2014年增加22 万人。根据河北省人社厅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省高校毕业生35.11 万人,虽然比2014年减少了1.67 万人,但数量规模仍处于高位,因此整体就业形势仍异常严峻。在高校毕业生中,我们应关注独立学院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独立学院”作为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因其自身“身份”的制约以及社会上对独立学院的片面认识,导致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生源结构与就业区域的选择性。河北省独立学院生源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为省内生源,而且思想相对封闭,大都喜欢在家乡及附近就业,尤其是喜欢北京、天津。而北京、天津这两地高校本就众多,毕业生人数也多,毕业生矛盾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北省内的就业结构也有所变化,向第二、三产业过渡。相当一部分的独立学院毕业生都倾向于各类的中小企业,而各类的中小企业又都位于城乡结合部甚至是乡镇,其工作环境和配套政策难免不到位,毕业生又忧虑重重,选择艰难。这样就导致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缺失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双重矛盾。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的个性与现实就业环境匹配性差。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大都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从小养尊处优,对于毕业后就业的问题往往处于“等、靠、要”的状态,总感觉不着急,等着总会有条件好,环境好,薪水好的工作,即使没有工作也有依靠,可以靠父母,靠亲戚,靠朋友,即使是工作了也是要单位给我什么好的条件,而不是我给单位付出什么,希望到知名的企业或是单位去,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而现实的就业单位总渴望通过人才的努力去改变现有的环境,这样就形成了双方需求的矛盾。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就业机遇分析

第一,2010年上报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表明京津冀的区域规划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都市圈被定义为“8 +2”模式,其中“2”就是指北京和天津。“8”就是河北省的8 个地市,与此同时,河北省设定了环京津、冀东、冀中南三大经济带,促进了河北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形成了规范的就业体制,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有效调节作用,各类人才积极竞争,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会的均等。通过调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积极性,用人单位为了单位的发展积极地奔走寻找人才资源,毕业生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单位,实现双向选择。同时社会、政府、高校共同关注就业,初步形成了毕业生就业的系统工程。

第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将惠及河北,河北相对于北京的发展比较欠缺的方面需要各行各类的人才作出贡献。需要更多的诸如软件开发、网页制作、网络游戏等高科技人才;需要宠物经济,美容护养、时尚服装等服务类的人才;需要养殖和种植类人才;需要科技、信息、港口、物流方面的人才。这些各行各类的人才的需求,也为独立学院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如果独立学院能够输出这样的人才的话,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

(一)建立三地统筹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特色。各独立学院要正确看待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准确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市场的需求,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注重培养人才上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做到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的有力对接,通过学生自身的优势战胜一切的不平等,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独立学院要采取“稳定、培养、引进、提高”的积极方针,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京津地区学习深造,同时注重引进人才,为独立学院注入新鲜血液,保证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的统一平台,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在三地间自由流动和选择。政府部门应该干预取消本科差别的束缚,完全依靠自身的实力和掌握的知识,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在北京、天津、河北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让学生能发挥所长,各尽其能,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要建立政府间的大学生就业协调机制,政府应切实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个人的专长与本区域内的需求对接失败的现状,而学生又感觉自己本身有专长,大学的四年里也很努力,结果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应的区域内又缺乏其他方面的人才,这样就形成了毕业生的富余与区域内人才缺乏的矛盾。这时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联系,实时交流各自的缺口和掌握的专业毕业生资源,作为协调方,保证人才的有效流通,切实做好保障服务工作。

(四)要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独立学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及时纠正就业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倾向;二是要建立一支就业指导团队,讲授就业指导方面课程的同时,关注国家特别是河北经济的发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区域性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提供有利的就业信息;三是把就业指导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现实的保证;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国家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资金、培训、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京津的冀一体化发展,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1]肖立新、李佳欣、牛伟.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

[2]宋杨,董弈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破解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困境解析[J].科学中国人,2014

[3]张泰,陈辉,贾培佩.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4]袁贵仁.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

猜你喜欢

京津冀河北省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最“叛逆”的毕业生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