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水功能区评价与管理策略探索
2015-03-18李炳华王艳龙
□李炳华 王艳龙
一、区域水功能区划概况
哈尔滨市境内的国家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划共划分39 个区,总河长为2115.0km。其中一级区共14 个:保护区5个,河长328.8km;保留区5 个,河长524km;缓冲区4 个,河长302.3km;开发利用区9 个,河长959.9km。开发利用区内二级区共25 个,其中饮用水区3 个,河长91.3km;农业用水区11 个,河长663.5km;景观娱乐用水区2 个,河长78.6 km;过渡区5 个,河长77.0km;排污控制区4 个,河长49.5km。
二、监测范围、频次及项目
监测范围为哈尔滨市境内的国家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共设置39 个水质监测断面。地表水水功能区每两个月监测一次,全年共监测六次。水功能区监测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基本项目中的19 项,即水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氰化物、总磷、氟化物、六价铬、总汞、总砷、镉、铅、铜、锌、硒等共19 项。
三、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评价项目包括高锰酸盐指数与氨氮。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 -2007);规定方法确定,频次达标评价水功能区,统计全年评价次数、计算年度达标率,按照80%标准确定年度评价达标水功能区。
2014年哈尔滨市全年水功能区有3 处监测断面为Ⅱ类水质,有32 处监测断面为Ⅲ类水质,有2 处监测断面为Ⅳ类水质,有1 处监测断面为Ⅴ类水质,有1 处监测断面为劣Ⅴ类水质。
(一)保护区。全年保护区共有5 处监测点,水质类别介于Ⅱ~Ⅲ之间,水质类别为Ⅱ类的有2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40.0%,水质类别为Ⅲ类的有3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60.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有2处监测点超标,超标倍数在0.1 ~1.1 倍之间,最大值为1.05mg/L,高锰酸盐指数有2 处监测点超标,超标倍数在0.1 ~0.5 倍之间,最大值为6.0mg/L。
(二)保留区。保留区全年水质类别为Ⅲ类,共计5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100%。所有项目全部达标。
(三)饮用水源区。饮用水源区全年水质类别均为Ⅲ类,共计3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100%。其中超过项目标准的有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氨氮有两处是超过了标准的,超标的倍数在1.5 倍左右,这一超标指数并不利值为1.78mg/L。高锰酸盐指数有2 处超标,超标倍数为0.05 ~0.7 倍,不利值为6.8mg/L。
(四)农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全年水质类别介于Ⅱ~劣Ⅴ之间。农业用水区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Ⅱ类的1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9.1%,农业用水区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Ⅲ类的9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81.8%,农业用水区全年平均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1 处,占评价监测点总数的9.1%。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其中氨氮1 处监测点超标,超标倍数为6.1 倍,最大值为10.6mg/L。
四、水功能区达标的状况分析
对于水功能区达标的情况分析,我们主要是根据水功能区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进行的,主要是要求水期的达标评价要在各水功能区的单次达标评价成果上进行,而在评价水期的时候,要求达标率不应该小于百分之八十的水功能区为水期功能区。根据2014年哈尔滨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统计,在39个水功能区中28 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达标率为80.0%;总河长为2115.0km,达标河长为1675.4km,河长达标率为81.1%。
(一)保护区。汛期5 个保护区,评价总河长为328.8km,其中1 个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20.0%。汛期主要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非汛期5 个保护区,评价总河长为328.8km,其中有3 个监测点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60.0%。
(二)保留区。汛期5 个保留区,评价总河长为524km,其中5 个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非汛期5 个保留区,评价总河长为524km,其中5 个监测点全部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全年水质5 个监测点有5 个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
(三)缓冲区。4 个缓冲区评价总河长为302.3km,汛期4 个缓冲区,评价总河长为302.3km,水质均达到目标水质的要求,达标率为100%。非汛期4 个缓冲区,评价总河长为302.3km,2 个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50.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全年水质4 个监测点有4 个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
(四)饮用水源区。在饮用的水源区我们会发现,三个饮用水源区的评价总河长在91 千米左右,在进入汛期的时候有一个监测点达到了目标水质的实际需求,达标率在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这里主要超标的有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而在非汛期的时候,有两个监测点达到了目标水质的实际需求,达标率为百分之六十六左右,这里主要的超标项目还是高能酸盐指数和氨氮,而从全年的水质监测来看,只有一个监测点的指标达到了水质的标准,达标率在百分之三十三左右。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五)农业用水区。汛期11 个农业用水区,评价总河长为663.5km,其中11 个功能区全部符合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100%。非汛期11 个农业用水区,评价总河长为663.5Km,其中10 个监测点基本上都达到了水质的基本目标,达标率在包分之九十以上,这里主要的超标项目依旧是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全年的水质比中,有十个监测点是达到了目标水质要求的,达标率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六)景观娱乐用水区。2 个景观娱乐用水区评价总河长为78.6km,景观娱乐用水区的汛期2 个监测点均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非汛期有2 个监测点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全年水质的2 个监测点全部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
(七)过渡区。汛期5 个过渡区,评价总河长为77.0km,其中有4 个监测点达到目标水质,达标率为8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非汛期5 个过渡区,评价总河长为77.0km,其中3 个监测点达到目标水质,达标率为60.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全年水质其中有4 个监测点达到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为80.0%,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
五、水功能区监测管理中的对策建议
对于水功能区的水资源质量监测来说,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功能区的排污总量控制、对水污染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立一个适应水资源监测的评价方法,及时掌握水功能区水资源的质量状况,这也是目前水功能区管理的实际需求,建议在今后的水功能区管理中一定要不断强化水质监测站的理论研究工作。而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表水不断受到有机物污染的威胁,在水质监测中可适当增加有机物的监测。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朱玉仙,黄义星,王丽杰.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
[3]王新民,崔巍.变权组合预测模型在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
[4]杜超,肖长来,刘秀亮,张民,曹国忠.基于Bossel 框架的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