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15-03-18古广胜
□古广胜
在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扩大社会文化消费。增加社会文化消费总量,提高社会文化消费水平,是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社会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社会文化消费,扩大社会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社会文化消费增长点。”对于广东欠发达地区的梅州市来说,可以利用市场营销理论与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通过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广东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我们认为,不管国内外如何定义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它们都源于“文化”和“创意”两个核心词。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时期的中原文化和河洛文化并吸收了南方苗瑶畲各族文化最终形成的客家文化,其构成了原生在广东地区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作为主要的客家人聚集地,由于融入了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再加上长期生活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自己独具地域特色的梅州客家文化;不同时期的客家人,在社会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就形成了这个地域特有的珍贵资源。“创意”是产生社会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原创的、独特的以及有意义的。“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依靠文化的积累,以客家文化为基础,发挥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创新出新的内容并将其转化成商品和服务的产业。
二、梅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客家文化历史资源丰富。梅州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丰厚,客家民居和名人名居众多,民俗风情独特,是“世界客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如梅州客家地区的围龙屋、土楼、五凤楼、走马楼、多杠楼、四点金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构成家围龙屋建筑特色,其建筑风格集中展现有府第式、中原宫殿式、四合院式等,反映着梅州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初步调查反映,这些客家古民居大都处于青山绿水之间,形成了绚丽而神秘的画卷,构成了客家人独特的人文景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名人故居(旧居)和特色古名居约500 余处。
(二)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进一步形成。由于梅州市地处经济发展较早的广东省,再加上其特有的客家文化,引来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都积极投身本地社会文化经营,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投资方向,再凭借其与港澳毗邻的地缘优势,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由于外资投入比例大,呈现出集体、民营、国家、个体、股份制及梅港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逐渐构成多元化格局,为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梅州市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提升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在广东梅州服务业的现实重要性。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1月14日《关于印发梅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精神,提出梅州在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有: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客家”文化产业园首期、嘉应歌剧院、千佛塔文化旅游区、足球文化产业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客家文化艺术品街区、客家小吃文化街区、中国梅州中华文化养生谷、林风眠艺术产业园、广东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客家文化与动漫创作传播、低碳经济下的建筑设计、客家民居研究与发展、《中华客家》大型动漫、世界客家动漫创意旅游园、企业管理策划包装服务平台、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院线制电影院、影视制作中心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梅州文化创意产业上一个新台阶,其现实意义也会更加丰富。
(二)通过构建梅州的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梅州发展文化产业,应体现本地特色,重点在“客”字上做文章,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有特色就有市场、有发展。同时,我们也不能排斥外地有益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经验,应做到与时俱进、扬长补短,努力在各方面构建自己的文化品牌特性,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1.构建梅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梅州市是全国500 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一是突出抓好现代化城市的规划,搞好客家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设和城市雕塑,提高名城的文化品位。要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规划就是财富”的意识。二是做好“客”字文章,发展梅州生态游、客家特色游、客家风情美食游。梅州山清水秀、景区众多。如反映生态特色的国家5A 级风景区雁南飞和4A 级风景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那里空气清新,风景迷人,是休闲、健身的好场所。我们的目标是要建成毗邻广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绿色后花园、天然氧吧,吸引中外游客到梅州休闲娱乐。
2.构建梅州客家文化艺术的品牌,发展客家特色文化产业。梅州客家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深受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尤其是客家山歌源远流长,是梅州的一张名片。由山歌发展起来的剧种——山歌剧已走上振兴繁荣之路。古老的汉剧也焕发了新的生机。近些年来山歌剧《等郎妹》、《山魂》、《桃花雨》,汉剧《白门悲柳》、《尘埃落定》和一大批群文小戏等节目已过珠江、上长江、赴上海、奔北京演出,屡屡获奖,美名远扬。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优秀节目的推介工作,把戏剧演出推向市场,把文化艺术的优势转化为文化艺术的产品,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梅州客家民间艺术丰富,我们要认真挖掘、整合、提高和加大宣传的力度,倡导健康向上的民间习俗,扶持发展客家民间艺术。
3.构建梅州客家民俗文化的品牌,做强做大民俗文化产业。客家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在传统表演艺术中,客家戏有广东汉剧、山歌剧、采茶戏、华朝戏、提线木偶戏等;民间舞蹈有龙灯舞、火龙舞、杯花舞、船灯舞等;民间音乐有汉乐、山歌、竹板歌与民间小调等。这些总是带有很强的民间性和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总是与当地的山山水水紧密相关。它们既是一种特色,又是一种局限性;而且也是海外华侨回乡寻根问祖、探亲旅游、项目投资的精神纽带。
四、结语
广东梅州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是通过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加大对外宣传的营销力,培育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一个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如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园、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广东梅州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文化产业园,把这些园区通过旅游线路的规划都像一颗颗“珍珠”给串联了进来,吸引着珠三角及海内外的广大游客来梅州旅游观光消费,寻根祀祖消费、养生保健消费等,极大地促进了梅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把客家文化通过这一个个载体传向了四面八方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地。
[1]吴健安主编.市场营销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维基百科.客家文化[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