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2015-03-18季红颖
□季红颖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被各界认识。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经过十年振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存在着各种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
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
吉林省的城镇化进程历史悠久,起起伏伏,具体来说从1949年建国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迅速发展期(1949 ~1960年)。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全面大力发展经济,推行重工业化倾斜战略,吉林省作为国家重点投资的地区之一,人口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到1960年城镇率达到39.3%,比1949年高出21.4个百分点。
(二)波动下降期(1961 ~1977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在20 世纪60年代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后来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全国的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吉林省也不例外,其经济和人口出现下降,1977年人口城镇化水平为30.2%,比1961年下降了9.1 个百分点。
(三)较快增长期(1978 ~2000年)。到了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农业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全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吉林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也随之平稳推进,到2000年城镇化率达到49.66%,年平均增幅0.86个百分点。
(四)缓慢增长期(2000 ~2011年)。20 世纪末期,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使吉林省工业经济发展步入低谷,城镇就业困难,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吉林省“东北现象”日渐显现,民营和乡镇经济发展缓慢,吉林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步履缓慢,到2011年,城镇率为53.36%,年均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幅度只有0.37 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同期全国的人口城镇化增长速度。
(五)新型城镇化阶段(2012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吉林省城镇率为53.7%,2013年城镇率为54.2%,2014年城镇化率为54.81%,城市数量多达29 个,其中超过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2 个,分别为长春市和吉林市,建制镇达到434 个;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收入在不断提高,见表1。
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城镇化发展质量低于发展速度。近年来长春市、吉林市已经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部分进城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与市民之间的待遇仍然存在差距,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等。教育资源上大城市和小城市存在差异,同一城市里也存在着差异,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以孩子为主,都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城乡居民互相排斥。1958年户籍制度的实施,将人口分成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即“红本”和“蓝本”,城乡在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传统的观念将城乡之间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楚,部分市民对农村居民存在着歧视。吉林省也是如此,农民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加上一些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格格不入。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中处于中等水平,2003年我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振兴战略实施十年,吉林省GDP年均增长达到13.5%,比全国平均增速快了3 个百分点,2012年吉林省经济总量达到11937.82 亿元,10年间经济总量翻了两番。2014年,吉林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0:52.8:36.2,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570.1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0.1 个百分点,高于当期全国平均增速0.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三、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写好“人”字,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及监督。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在于公共服务的均衡化,面对城镇化质量低于数量,应该从战略的角度不要过于追求指标的增长,而应脚踏实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特大城市应注意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免得城市病严重化;可以优先发展中小城镇,加强对中小城镇的财政支出和投入,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大力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束缚了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现代观念还非常淡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应该加大教育的支出,改变人们的落后意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过程需要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做保障,人力资源的提升对城镇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起支撑作用,而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是各类教育综合发展。这就要求吉林省政府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引导中高等教育为农村建设服务。
(三)优化产业结构。
1.切实保障和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吉林省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当前,吉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加大支农投入。
2.加强工业和农业间的联系。当前吉林省农村的显著特点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和工业之间相互分离,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靠发达的工业加强对农业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结合吉林省的优势特色,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其品质,从而走出吉林省。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吉林省文化产业应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一是合力打造“长白山品牌文化”,吸引外地游客来此旅游;二是突出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大力弘扬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朝鲜族文化;三是做特色文化企业,打造知名特色品牌,结合自身资源开发正规的生态旅游胜地,如采摘园、农家乐等;四是加强地域间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等。
总之,对于吉林省来说,应该全力发展经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N].吉林日报,2014 -8 -7
[2]娄刚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制约因素及其思路对策[J].资料通讯,2007
[3]季红颖.长白山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及传播[J].北华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