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2015-03-18张庆春崔凤勇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130031
□ 张庆春 崔凤勇(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31)
探析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 张庆春 崔凤勇(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3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普通高校 体育场馆 管理模式
1、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迅速扩招,高校体育活动场所也越显不足。在体育场馆短缺问题不可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开展。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硬件设施,也是高校师生从事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必须以尽量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师生员工的体育需求为主要任务。本文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应采取的模式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等文献,通过电子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相应总结,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进行探析,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专家访谈法。
笔者走访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等吉林省高校,对在校及离、退休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者进行访谈,进一步探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逐渐找到并提出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应有的管理模式,近而提高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水平。
(3)实地考察法。
笔者走访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师范学院等吉林省高校,实地对以上各所高校体育场馆进行了考察,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3、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所谓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动所具有的形式或样式,它与管理方式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它们各自使用的范围和处的层次上,我们可把管模式、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依次看成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概念,而且层次越低所指向的容越具体.目前总体来说,我国公共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即行政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型管理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以满足学校教学、训练、竞赛的需要为前提,不是以经营为主体的。
3.1、目标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常被划归到该校的体军部或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等进行管理运作。该部门结合部内师资力量,制定出场馆的维护及经营效益,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定时期的分目标,在细分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职责分配到各教师名下,明确责任等,这样的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我们就称其为体育场馆的目标管理模式。
3.2、分散权利管理模式
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管理思想。管理部门将体育场馆的管理分成不同的项目,分配到个人,给个人以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同时个人之间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这种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提高服务质量,激励个人的参与积极性,使人财物的利用更加有效。但机制缺乏统筹性,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不够。
3.3、承包模式
承包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经营承包责任制、合同制或股份制为其管理体制,管理部门在签署合同的基础上将经营管理全交给组织或个人,该组织或个人以盈利为其经营的主要目的。承包模式包括两种表现形式:校内承包模式和校外承包模式。
(1)校内承包模式。
校内承包模式是指校内教职工在签署合约的基础上承包本校部分体育场馆设施。由于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部门常将场馆在课余时间的经营权交给校内个人或组织,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自身不从事经营行为。目前这种模式的采用率较高。优点在于责任清晰,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若是体育教师承包,往往能密切的结合专业知识,提供较好的服务,且部门可以通过合约的形式制约承包商的同时,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但缺点是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收费过高,设施过度使用等。
(2)校外承包模式。
校外承包模式是指校外人员或单位在签署合约的基础上承包本校部分体育场馆设施。优点是节省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本,收入稳定。缺点同样是因为过分地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收费过高,服务质量降低,场馆设施使用上出现短期行为,管理部门对场馆的调控能力下降等。目前这种模式的采用率较低。
4、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应注意的问题
4.1、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要更新观念,“育人为本”
高等教育是学生受教育的最后阶段,而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培养人、教育人。因此,我们在体育场馆管理中,应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训练和竞赛同经营的关系,合理使用体育场馆,做好有偿服务。
4.2、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队伍
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许多管理人员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他们尚未真正明确自己是一个服务者,缺乏正确的定位,无法对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加强管理,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专门的管理人员,树立新的观念是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管理的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5、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5.1、场馆分类管理模式化
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管理部门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如体军部可以采取承包模式,体育学院宜采用目标管理模式,体育类专业院校可以采用分散权利管理模式等。
5.2、扩大管理人员队伍
扩大体育与场馆管理人员的队伍、加强管理人员的技术,使场馆管理更加有序进行。
5.3、场馆安排信息化
要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对体育场馆分时段安排,此项管理工作是能否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的关键。信息化管理手段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管理,资金管理等,实施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其开放时间的合理化,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5.4、场馆维护物业化
由物业管理体系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等实行系统管理,依法行使物业管理职责,制定场馆管理条例,制定可量化的岗位职责,公布服务承诺,使专职教师脱离维修、卫生、安全保卫等后勤保障工作,从而更合理地发挥职能部门的效力,最终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学校场馆资源,为学校创造良好的经营平台。
5.5、场馆完善持续化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实行相关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改进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可变数据,使之适应学校体育运动发展而产生的变化。
6、结束语
基于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各高校在选择本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时,应立足于本校实际,选择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体育规律的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地利用率和收益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王德法.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顾亮.高校体育场馆里模式探析[J].浙江:浙江体育科学,2007.
[3]韩海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
[4]朱天明.浅谈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浙江体育科学, 19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