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团太寺的重建解析农民文化的诉求与实现*

2015-03-18王盛开季卫斌

关键词:权威家族群体

王盛开,季卫斌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从团太寺的重建解析农民文化的诉求与实现*

王盛开,季卫斌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以湖北省团太寺的重建为典型案例,分析在具体传统文化场域中农民自身的文化诉求与表达,展现了乡土社会内在的传统规范和现代性指向的双重影响下的农民文化价值取向,并探讨了依据权威区分的不同农民群体的角色扮演及其所蕴含的农民集体行动的组织和运行逻辑,以促成目标达成。因此,必须重视农民的文化诉求和文化实践逻辑,在多种文化利益诉求中寻求契合点,强调农民表达叙述和行动实践的一致性,增强农民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

农民文化;文化诉求;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当然也包括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还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激活农村文化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与此同时,农村也兴起了以复兴传统文化要素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自助运动”,往往是农民在已有的传统文化载体基础上结合现实的文化诉求自发组织、自己筹款、自主设计而成的。藉此,本文试图以农民在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重建团太寺这一具体案例来展示传统性文化要素在现代性的规范价值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运作逻辑和实践策略,从而阐释农民文化的诉求特征及实现路径,以推动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

一、团太寺重建:从议题到实施

团太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团山村,五百年前就存在了,一直是当地农民口耳相传的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其象征着家族的强盛和兴旺。随后,在历次的政治变革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这种“集体性记忆”被保存了下来,特别是年长的老者有着更强烈的认同感,以致成为振兴家族的一个夙愿。

此次团太寺的重建也就是在一些老者的提议下成为全村人讨论的焦点议题。然而,重建团太寺提议还是引起了部分官民的担忧:村民害怕被冠以赞许封建迷信的做法,遭受政府的责难;一些年老农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担心重建团太寺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重建团太寺一时陷入了僵局。村干部这时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向乡镇政府说明情况,取得其理解,并以保护传统文化古迹的名义对外宣传,这才使团太寺的修建工作得到肯定。

这样,团太寺的重建工作终于在2011年年初提上了村务重大的决策议题。当然,农民自发的修建是很难得到政府的拨款的,但政府也不会去干涉农民的行为。村里有钱人就为团太寺的修建提供了大额资金支持,村委会也参与其中,村内精英人物的私人魅力和村委会的官方权威,再加上部分老年人的传统性权威构成了强大的号召动员力量,其他农民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自然也纳入到整个动员体系之中。资源的集聚和乡村权力的运作,使团太寺的修建得以迅速完成。

团太寺从2011年农历9月到2012年农历3月,用了近半年时间建成。落成典礼那天,盛况空前,村里邀请剧院为庙会唱大戏,众多农民敬神灵、上香火、保平安,这天所有朝拜的香客一切费用全部免费。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跑来齐聚一起,人群挤满了整个山头,有来拜佛求神的,有来游玩看戏的,也有带着好奇心看热闹的,这也是当下农村文化疲弱不振而出现的一大奇观。

二、文化诉求:传统与现代的胶着

团太寺重建之所以一时间成为不同农民群体关注的焦点,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信仰载体的重现,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农民内心的文化期待和文化诉求。虽然不同群体在权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利益表达有所不同,但是有着相同传统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识惯性的农民却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太寺的重建更加凸显了农民文化诉求的传统与现代相胶着:依然强势的传统文化意识与浸润着现代性的文化理念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促成了目标的达成。不同的话语表达所指向的目标一致,团太寺重建由提议到组织筹划,再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围绕利益契合点顺利实现了群体行动。

(一)信仰载体的崇拜意识折射

“老天”形象在农民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既存认识,崇拜心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上。而团太寺不论是在历史上所起的功用还是现实中的价值诉求,都集中体现了农民“惧天”“敬天”“祈天庇佑”的心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广大农村空巢化现象愈加严重,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常年孤身一人,缺乏心理慰藉;一些年轻人或为出门做生意图吉利,或为保佑子女考学顺利,或为祈求生男孩等传统观念都在农民的传统文化重建的表述中显得特别明显。团太寺里供奉着如财神、土地、龙王等诸多塑像,为百姓提供了一个祈祷许愿的精神安顿场所。

一些被禁止的传统文化载体又被重新建立起来,包括祖先崇拜、民间信仰等地方知识在内的民间传统仍然保存在普通大众的意识与表达中,这其实就隐含着一种心灵的寄托。在现实中可能达不到的愿望,就寄希望于有一个可以宣泄与表达的载体,这种行为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贴上了愚昧、迷信、落后的标签后而遭到冷落甚至非议。寄希望于美好愿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心理满足,特别是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更需要一种寄托与表达的物质载体,而这种心理表达在农村就很大程度上和一些祭拜、庙堂等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兴盛正说明了在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有一些群体需要依托传统载体进行心理表达和情感宣泄,寄托美好愿望。李晓裴将此归结为“一段集体性的历史记忆和地方认同的标示,以及积福行善的道德观念和解决困难的一种途径”[1]。团太寺的重建也正契合了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家族势力的现实映射

在农民的表述中,血缘和地缘基础上形成的家族集体是团太寺重建的关键。家族势力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时间悠久并将长期存在于农村社会的内在结构和秩序中成为乡村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关键要素。李明照提出“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序,家族势力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虽然遭受冲击,但仍然作为“传统性的一大因子”在农村复兴,这又表明了“在中国农村传统性和现代性并没有处于相互排斥的极端状态”[2]。家族观念支配了团太寺重建过程中的运作逻辑,以姓氏为纽带的家族势力成为团太寺修建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家族观念是一种狭隘的小农经济思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利己性,其注重本家族在其他家族前的形象和权威,这种观念直到目前在农村还是很盛行。重建团太寺就是依仗了强大的家族势力才得以顺利完成。团太寺所处的团山村里有一个庞大的陈姓家族,团山村分为上湾、中湾和下湾三个自然湾,其中陈姓家族势力很大,共有一千多人,家族里有钱人也比较多。在此次修建寺庙的筹备过程中,专门成立了陈氏家族筹委会进行组织和管理,筹委会主席由陈氏长辈担任。由此可见,自从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农村社会经历了多次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的重建,而今凝聚农民的力量再次依靠了传统的家族观念,并且表现出农民对宣扬家族势力的一种期待。

(三)正式权威的权力运作

村委会作为国家正式权力在农村的延伸,实际上是代表了国家政策和意识形态宣传的中介。然而在当前农村政治体系中,村干部面临着两种尴尬的境遇:一是身份定位的双重性。村干部兼具农民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和农民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并且没有被纳入到国家科层体制的序列中,是被排除在国家政权级别之外的;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延伸的“行政机构”,是最底层各项任务的执行者。二是村民自治和上级关系之间的矛盾。村干部作为村民自治的领导者,理应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团太寺重建这一并不与国家政策相悖,且是村民自主决定的事情还必须得到上级政府的同意才能得以实施。由此可见,村干部作为国家在农村推行现代化和主流文化价值的代理者,一方面必须保证国家主导文化价值的绝对地位而获取“科层制权威”①延伸的领导合法性,在团太寺开始修建过程中表现出举棋不定,面对这一敏感的事件只有寻求上级的支持才能作出决策;另一方面村干部也充当了积极为农民争取利益的“争利型经纪人”②的角色,村干部作为农村事务领导者,运用自己与官方的中介联系获取一些权限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争取了利益,也提升了领导农民、服务农民的双重权威性。因此,村委会就是在这样一种“国家-农村”二元结构下寻求利益的平衡点,这也是当下农村权力结构运作逻辑的基本形态。

三、农民合谋:不同群体的角色扮演

上文中,我们从宏观的视角展现了在重建团太寺过程中传统性的价值遗存和代表着正式权力延伸组织的现代化理念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民不同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话语表达和具体实践,特别是权威主体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的表达体系。权威性是群体凝聚力和社会资源获取的一种来源,在利益诉求冲突中,权威性强调了共同利益的存在,以显性或隐性强制力要求群体成员服从。权威决定了资源的占有和分配,这也是各方利益表达者重点差异的出发点。在团太寺修建过程中体现的群体角色,详见图1。

首先,老年人群体的集体记忆所起到的现实推力。在团太寺重建过程中,表现最积极的是身体还算硬朗的老年人,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且具有强烈的记忆认同感。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理论有着经典论述,集体记忆是对于过去回忆的一种重构,“社会思想本质上必然是一种记忆,它的全部内容仅由集体回忆或记忆构成”,而且“只有那些在每个时期的社会中都存在,并仍然在其现在的框架中运作的回忆才能得以重构”,并且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建构了一个群体的行动逻辑[3]。可见,在传统与现代化的交织过程中,以现代性的科学理性和现代意识形态的教育改造并没有完全替代传统的文化意识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农民心中的这种集体性记忆在当下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潮下被农民表达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乡土社会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权威群体的权力和资源的共同运作。本文中的权力运作是不同于官方所拥有的行政权力的分配和行使,而是局限在农村内部因权威性形成权力的不均衡,特别是非正式权威和正式权威之间的有效结合在乡村动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式权威群体的支持成为团太寺重建的关键。如上文所述,虽然村两委在科层制的权力结构体系中处于尴尬的位置,组织动员能力相较集体化时代大为削弱,但是他们在农村事务中依然可以运用所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来实现目标。二是非正式权威中具有较高威望的“意见领袖”们。例如在此过程中,有个被农民经常提到的“老队长”的老年人在其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1978年以后,农村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这并没有使传统权威体系趋于崩溃,“生产队”时期所形成的权力惯性依然存在,“老队长”的角色还依然具有号召动员的力量,他们的意见在农村公共事务中仍然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有钱人的资助和知识精英的出谋划策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其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必然扩大了这一群体的影响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村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改造莫过于对农民经济思维的改变,会挣钱、挣大钱的人必然在农民群体当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最后,不论是从家族认同出发还是农民间的社会联系来讲,不会有农民将自己置身事外而自我边缘化。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以家庭圈子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指出了家庭(宗族)是乡土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宗族成员行动规范的内在逻辑。所以,团太寺的修建作为全村人的公共事务,农民们也热心参与其中,虽然有些农民会抱怨,但是也只是憋在心里,而不会反对或是拒绝配合,要不然会被认为是想脱离群体,而遭其他人的谴责。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农民不能再从国家严格控制乡村社会时期所形成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获得生存与安全保障的时候,“家族的集体主义”使他们转向家族,试图重建家族的集体主义来满足他们的生存理性和“安全第一”的伦理需求[4]。因此,他们也热烈期望得到这种利益庇护。

因此,团太寺的成功重建得益于传统型的宗族权威和魅力权威以及现代型的正式权威的有效结合,彰显出当前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依据权威区分开来的群体虽然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话语,但都具有一致的目标指向,可以说这是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现代性的文化动员权力之间的谋和,体现出农民文化建设的一种行动逻辑。

综上所述,在农民的话语表述和实践逻辑中实际上蕴含了农村中无形存在的社会规范和现代萌发的文化自觉,权威性的集成、集体记忆的唤起、宗族式的集体主义观念展现了乡土社会长期形成的传统的稳定性,而农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对文化建设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而这恰恰是农村集体行动的内在动力。从农民文化中可以看到不同群体之间不同的角色扮演和利益诉求,但是他们之间都有共同的实践目标,在乡村集体行动的一致性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群体的合谋促进了文化载体的建设且能获取农民的认可。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常常呈现出话语表述和实践逻辑之间冲突与一致的双重态势下,更应该突出其一致性,以寻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实现双赢,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

注释:

①村委会是不被纳入到科层制结构中的,只是科层制权力结构的延伸。

②杜赞奇指出,晚清政府主要通过“盈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两种体制来控制乡村社会,有感于此,笔者提出了村两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自身兼具的优势条件为农民也包括自己争取利益,故提出一种“争利型经纪”的分析视角。参见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7页。

[1]李晓裴.现代性与民间传统的互动:以河南省路村“院”、“庙”为例[J].开放时代,2010(4):101-114.

[2]李明照.现代化视野下村落家族势力的复兴:寄生性的再生长[J].社会科学辑刊,1999(2):37-42.

[3]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 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3.

[4]郭正林.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J].社会主义研究,2002(6):97-99.

(责任编辑 王婷婷)

Appe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asant Culture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uantai Temple

WANG Sheng-kai, JI Wei-bin

(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WUT,Wuhan430063,Hubei,China)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uantai temple as one typical case,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peasants' cultural appeal and expression, and demonstrates the peasant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norm in the rural society and modernity direction, then discusses the role-playing of different peasant groups and the logic of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peasants' collective ac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We must focus on the peasants' cultural appeal and cultural practical logic by seeking the integrating point in a variety of cultural interest appeal and emphasizing the consistency of peasants' expression and practice, so as to enhance peasants' cultural solidarity and cohes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formation.

peasant culture; cultural appeal; practical logic

2015-07-10

王盛开(1966-),男,江西省余干县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史、农村问题等研究; 季卫斌(1991-),男,湖北省孝昌县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DJ0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zy-153)

C912.4;D035.5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5.06.0015

猜你喜欢

权威家族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HK家族崛起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偷家族》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