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维修难题 促进农机化稳健发展

2015-03-18湖北省农机局刘长华

湖北农机化 2015年5期
关键词:维修服务网点湖北省

湖北省农机局 刘长华

突破维修难题 促进农机化稳健发展

湖北省农机局 刘长华

近年来,随着湖北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持续拉动,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各类农机装备保有量达1382.67万台套,总动力达4371万kW,8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65%。由于各类农机具品牌种类繁多,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加之农机作业季节性强、使用频率高、作业环境差,极易发生机械故障。而全省农机维修网点少、条件差、设备老化、人才缺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农机维修需要,农机“看病难”已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加强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已成为推动农机化健康发展的现实之需、迫切之举。2015年以来,我们采取面上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摸清了全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及建议。

1 湖北省农机维修业现状

1.1 农机维修体系变化情况及现状

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农机维修网点共3420个,其中,一二三级维修点合计1411个,占网点总数的41.25%;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714个,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1752个。农机维修从业人员9364人,其中取得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2198个,占23.47%。农机维修及检测设备资产总额约2.54亿元,维修设备2.32万台套,年经营收入5.59亿元。全省农机维修网点数量较10年前(2004年为5810个)下降了41.14%、从业人员(2004年为1.58万人)下降了40.73%,而全省各类农机装备总量较10年前(2004年为365.74万台套)却增加了54.2%,相当于每个维修网点承担的任务量是原来的6.42倍。

1.2 维修体系建设情况及主要模式

近年来,湖北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农机维修服务能力有所加强、维修难问题有所缓解。2010年以来,湖北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投入2620万元扶持了122家农机示范合作社,要求每个合作社拿出5~7万元用于购买农机维修服务设备,提升维修服务能力。尤其是2014年以来,湖北省加强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先后投入450万元,支持30家有规模、上档次、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各地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域特点的农机维修服务模式、努力解决本地日益凸显的农机维修难问题上有新进展。从服务内容和能力看,目前主要有“专业型”“兼业型”和“复合型”3种模式。

(1)专业型。是指专门从事农机维修服务的网点,以个体工商户提供的社会化、区域内保养应急维修服务为主,这种经营模式约占全省农机维修网点总数的41%。从设备条件看,少量的网点有专门的维修车间、检测维修设备、停车场地和有资质的维修技工,能提供农机大修等复杂维修服务。多数网点一般有2间门面房和一个小院,门前既是停车场,也是维修站,维修设备一般较为简单,常用配件和易损件储备不多。从资质条件看,部分网点具有农机维修资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达到认定的级别。大部分维修网点一般没有相关资质,维修人员一般有2~3人,人员结构往往是师带徒、父带子。从业人员大多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凭经验开展一般性拆装换件维修。这类维修网点的优势在于贴近农户,能给用户提供最方便快捷的服务,及时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机具故障,帮助解决燃眉之急,收费也相对较低。但这种维修点配件储量少、维修设备简单落后,缺乏修理高新农业机械技术人员。

(2)兼业型。主要是指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的自我保障式维修服务,他们在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的同时维修农机,除为合作社内部机具搞维修,也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维修服务。全省约有30%的农机合作社兼业从事农机维修服务。这种维修网点能在农忙季节提供机械维修,在农闲时节培训维修技术人员和保养机械。从设备条件看,这种维修网点一般拥有2间库棚,配有简单的维修工具,储备有社内机具常用的配件和易损件。从资质条件看,这种维修网点一般有1~2名技术人员,其他从业人员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仅掌握一般的机械维修技术。这种模式,是近年来湖北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迅速且较为实用的新型模式。如安陆市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安陆市联合农机专业合作社、五三顺达农机合作社和罗田县东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这种维修网点的优势在于方便、灵活、快捷,同时也使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了效益,且较易形成固定的客户群,能够拓宽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领域,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但这种维修网点因其设备、人手有限,往往无力维修大型机具、新型机具。

(3)复合型。主要是指一些品牌农机生产企业或经销商在重点销售区域设立集农机销售、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这种网点以维修自身品牌“三包”期内的产品为主,同时也为“三包”期外的自身品牌产品提供维修服务。久保田、雷沃、洋马等知名农机生产企业在湖北省设立的农机4S店就是复合型维修模式的典型代表。如中国“东方红”、德国“克拉斯”和日本“久保田”等三大品牌农机发挥各自优势,依托湖北顺业农机有限公司,建立了湖北省首家集农机主机销售、配件供应、系列服务、维修保养、操作培训、信息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机4S店。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品牌农机的大力支持。维修设备针对性强、配备齐全,维修配件供应充足、质量优良。维修人员经过专业训练,业务能力强、维修质量高、客户满意度高。这种维修网点,一般能够承担品牌农机的综合维修服务,是目前维修行业的标杆和旗舰。但这种维修网点也有其局限性,品牌针对性强、维修收费相对较高,维修人员对其代理的品牌产品维修起来得心应手,而对其他品牌产品,很多时候束手无策。同时,这类维修点一般设在城市郊区、且布点较少,辐射能力有限,距离较远客户往往一筹莫展,农忙时节因维修误工、误时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另外,少数县市的部分乡镇设立了农机维修服务站,具有公益性质,有简单的检测维修设备,为本区域内的农民提供一些应急维修和基本保养服务。

2 农机维修网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湖北省农机维修网点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从维修机构看,数量少、网点分布不均。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省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装备总量位居全国第8位,而湖北省农机维修网点数量仅3420个,占全国网点总数(全国为2.01万个)的1.69%,位居全国第22位。全省农机维修网点不仅量少,而且分布很不均衡。从地市看,襄阳市农机维修网点达1076个,约占全省农机维修网点总数的1/3,荆州市各类农机装备总量与襄阳市基本相当,但农机维修网点数仅为160个,不足全省农机维修网点总数的1/21。同样,天门市和仙桃市各类农机装备总量也相差不大,但农机维修网点数量却相差悬殊,如天门市网点数为190个、仙桃市仅为15个。从地形看,一般平原地区维修网点分布较多、山区丘陵数量较少,小型维修网点数量较多、大型维修网点较少。

(2)从维修资质看,档次低、服务能力不足。在全省3420家农机维修网点中,二级以及以上网点不足7%,三级及三级以下农机维修网点超93%。同时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即“证照齐全”的433个,“有证无照”的有281个,而“无证无照”的有1052个。这表明,达到有关要求资质的正规农机维修网点仅占总量的12.7%,全省80%以上的农机维修网点属无证经营,直接影响农机维修质量和生产安全。

调研走访的大部分维修网点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绝大多数三级和专项维修网点,一般设在村镇或乡村公路边,服务质量不高、工作环境差,缺少必要的维修设备,多数网点更是把换件作为主要修理内容。不少农机维修点属于“五无”网点(无营业执照、无维修技术合格证、无正规维修场地、无检测工具、无专用工具)。农忙时节因维修不及时、不达标,耽误作业时间,影响作业效率,乃至给农户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屡屡发生。如随州市曾都区北郊办事处汲水湖村农机户王文朝反映,2006年在江西跨区作业时,他的一台半喂入收割机割台齿轮坏了,因当地没有配件和维修能力,租卡车将机子运到江苏的生产厂修理,修理费100多元,运费花了2000多元,耽误了3~4天作业时间。

(3)从维修人员看,年龄大、技术水平不高。湖北省农机维修从业人员9364人,其中取得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2198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47%,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296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64%,具备高技术职称的37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99%。调研发现,绝大多数修理工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而来,也有农机手自动向农机维修业转行,还有一部分纯粹是凭操作农机积累的经验摸索着修理,凭手摸、眼瞄、锤敲搞维修,导致农机维修过程普遍存在无操作规范、无质量标准、修后监管难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高新农机具的普及使用,低水平的维修能力难以满足服务要求。另外,从走访中了解到,维修工人以中老年人居多,50岁以上的修理工占70%以上、30岁以下的不足5%。农机维修业人才青黄不接。

(4)从维修管理看,监管弱、规范引导不够。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涉及农机、工商、技术监督、公安交通、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但部门间管理职权存在界定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谁都管又都不管。导致湖北省农机维修行业长期游离在行业管理之外,处于自我发展阶段,各方面远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发展过程中,缺乏行业规划和政策扶持,缺少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发展空间受限。农机维修服务跟不上农机装备迅速增长的需要,尤其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表现尤为突出。农忙时节,因农机维修问题引起的投诉日益增多。仅随州市曾都区每年就有30多起农机维修质量投诉事件。另据安陆市联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反映,融资难是制约维修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就是稀缺的农机维修人才资源。加强农机维修人才培训,无疑是提高维修质量和增加维修人才存量的有效手段,但企业组织的培训目的性太强,仅限于自己生产或经销的机具,而政府组织的培训与实践严重脱节,达不到培训目的。

(5)从维修效益看,收益低、经营运行艰难。调研发现,以农机4S店为代表的“复合型”农机维修网点,年经营收入相对较高、但纯收益低。如湖北顺业农机有限公司年经营收入达500万元、纯收入为60万元,收益率为12%。安陆飞龙农机有限公司年经营收入达450万元、纯收入50万元,收益率为11.11%。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兼业型”农机维修网点,年经营收入不高,但纯收益相对较高。如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年经营收入为120万元、纯收入为80万元,收益率达66.67%。安陆市联禾农机专业合作社年经营收入80万元、纯收入达20万元,收益率达25%。以乡镇基层农机维修网点为代表的“专业型”农机维修网点,业务存在农忙时节“吃不了”、农闲时节“不够吃”现象,业务量相对饱满时间每年仅有2个月左右,收入也相对较低,好一点的年收入3~4万元,差的只有2万元左右,人均收入比在本地打零工还低,与外出打工更是相差悬殊,难以留住业务熟练的维修工。网点经营运营相对困难,有些网点迫于生计不得不关门。

3 加强湖北省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总的思路:科学制定规划,加大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各种形式的农机维修网点提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经营效益;鼓励有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建立农机维修流动服务站,打造农机“全科医生”和“急诊队伍”,不断增强湖北省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力争3年内实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乡、大修不出县”的发展目标,使湖北省农机维修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科学规划。按照“一年织线条、两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制定农机维修业发展规划,切实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省级重点培育一级农机维修网点、市级着重培育二级维修网点、县级注重培育三级维修网点和专项维修网点,使全省逐步形成以一二三级农机维修网点为骨干、以专项农机维修点为补充的专业维修服务网络,形成以农机企业和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农机户和农机手自我维修为支撑的农机综合服务体系,确保农机维修及时、有效、安全。

(2)强化措施。一是在政策上引导。对具有维修服务能力的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在申请农机产品推广鉴定、支持推广目录和享受购机补贴资格上优先考虑;将同时获得二级以上农机维修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即“证照齐全”)的维修网点定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回收单位;将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农机企业组织的修理工培训均纳入阳光工程免费培训政策范围;二是在资金上扶持。建议各地将农机维修质量监督所需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对建设达到不同等级的维修网点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和农机生产、经销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加强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各级在开展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和星级农机维修网点评定活动中,将维修服务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之一。申报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维修网点资质必须达到三级以上建设标准,申报省级示范农机维修网点的服务资质必须达到二级以上建设标准。省级和市县农机部门列出专项资金,扶持一批具有二级以上资质的维修网点;三是在宣传上强化。各地要加大《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机维修体系建设的认知度、参与度,并及时总结宣传农机维修工作中的出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模式,为强化农机服务能力建设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3)创新模式。各地可因地制宜,探索适宜本区域特点的农机维修服务模式。从实践经验来看,利用农机大市场平台建设维修中心,不失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解决农机维修难的有效举措。通过在农机大市场设置购机补贴办理、技术培训、考试发证、质量监管和报废更新等“一站式”服务窗口,吸引广大农民到农机大市场选机购机、办理补贴、报废农机,吸引品牌农机进驻大市场,推广先进适用、质量优良的农机;鼓励进入大市场的农机生产企业、经销企业采取联合或委托方式建立维修保障服务体系,提供定点和流动维修服务。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大品牌农机生产企业,建立区域性的农机营销中心或4S店,实现销售、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服务等一体化,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加强对接。一是加强“企社”对接。鼓励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与农机合作社对接,引导合作社尽量购买适合本地区域和作物特点,品牌相对集中的农机产品;对县域内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补贴产品生产或经销企业,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机售后服务,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机维修网点,也可以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维修技术培训;二是鼓励“企网”对接。鼓励农机企业与当地农机维修网点合作,农机企业为农机维修网点修理工提供技术培训,对达到考核要求的,企业可与农机维修网点签订合同,农机维修网点负责对企业“三包”期内的产品提供维修服务,农机企业实行计件制或年薪制方式支付给维修网点报酬。这种模式,对农机企业来说,既免去因设立维修网点增加的固定资产投入和运行成本,又保障了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对农机维修网点来说,既拓宽了服务领域、增加了业务收入,又掌握了更多的维修技术。

(5)完善管理。一是摸情况、建档案。各地农机部门要对本辖区农机维修网点开展摸底调查,详细掌握其分布情况、需求状况等信息,并建立动态管理档案;二是出实招、抓规范。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维修网点进行清理整顿,对符合要求的依法审批换证、发证,对维修质量差、投诉多、条件不达标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三是争扶持、建体系。鼓励维修服务力量薄弱或维修体系不健全的各地农机部门,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加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农机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合作社和维修网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

2015-09-02)

猜你喜欢

维修服务网点湖北省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农机维修与保养之初探
铁路运输设备维修服务采购最高限价研究
铁路运输设备维修服务采购最高限价研究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银行网点项目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