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015-03-18王西锋
王西锋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王西锋
作为工科专业,计算机各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通过分析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并思考存在的问题,结合院系学科方向和就业需求,探讨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对策。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有效的,也取得较高的就业率。
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课程实验
0 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计算机类工程人才的需求旺盛。然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却遇到诸多问题:行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许多学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和设计能力,专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导致就业率持续走低[1-4]。因此,要实现与计算机人才需求市场的有效对接,就有必要探讨、分析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1 现有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大量的就业市场调研、发放调查表、走访毕业班学生、教学探讨等活动,发现实践教学环节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综合起来如下:
1.1 师生思想上,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计算机类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培养计划中理论教学的课时量远大于实践[5-7]。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知识,轻培养能力”的思想,课程的实验环节通常被视为验证课堂知识的过程,这都源于对课程实践地位和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另一方面,学生出于学科成绩排名、获取奖学金、考研等因素,将大量时间用于各类考试和社会活动,随意应付课程实验,常有迟到和早退现象,更有个别学生找借口逃避实践教学。因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部分学生实践时却不知如何去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的培养方案的长期实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效果不佳。
1.2 实践内容设置上,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计算机是一个强调实践操作的专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8]。在教学计划中,时间最长的实践环节是课程实验,但现有实验教材跟不上学科知识更新的步伐,内容陈旧且长期不变;实践内容安排多以验证型为主,培养动手能力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偏少;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但设计选题却常常与企业需求脱节、小组成员分工不科学,导致学生失去编程兴趣;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忙于就业、考研而没有认真去完成,甚至用以前的作业来应付[10]。由于学生在实践环节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就业受冷。
1.3 实践教学体系上,各环节独立进行,教师积极性不高
实践体系设计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各自独立进行,自成一体,忽略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体系;学生们缺乏系统、综合的训练,因而课外学科专业活动开展不多,参加全国性学科专业比赛的人数很少,也没有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风气。
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侧重于科研工作,对于在实践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教师重视不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高校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甚至没有实际软件项目研发经验,普遍缺乏工程应用经验;此外,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知识老化很快,却少有机会参加专业实践和技能培训或进修,也影响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效果。因而,当前师资很难满足应用型人才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1.4 实践过程中,考核机制和管理不科学
当前,大多数实践教学都没有专门的考核机制,通常把实践教学考核附属于理论考核,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偏小[11];传统的实践考核,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考查和期末的考核,忽视学生实践过程并对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不足,无法准确评价学生实践的能力程度;自高校扩招后,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合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很普遍,同一时间近百名学生一起实验,辅导老师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出现复杂情况时,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就要较长时间,其他学生只能等待,也影响了实践的效果。由于考核方式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实践考核应付现象严重。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计算机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12-13]。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有很大影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0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面向社会需求培养设计开发工程师等人才;我校2012年制定的《宝鸡文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科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完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程实践、实验、实训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注和思考实践教学等问题;计算机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本科专业,确定以培养IT 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了省级“IT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重视实践教学,探索与构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关键。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提高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
3.1 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确保教学计划中实践活动四年不间断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克服重课堂、轻实验的问题,应该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并设置合理的实践体系,保证每个学期都有充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动手,勤动手,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给学生以适当学习压力,进而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
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认知、专业、毕业实习等)、毕业设计、开放性实验、课外实践等环节。其中,课程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通过实践来理解课堂知识,每个学期都有安排;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并积累实践经验,主要安排在大二和大三阶段;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自选或指定系统,也是本科阶段的最后一次实践活动;各类校外实习,可以使学生知晓企业技术需求,训练学生项目开发技能,熟悉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主要在前3年的暑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由学生自主开展的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进行的时间相对随意一些。这些实践活动,在教学实验计划计划中贯穿从大一到大四的教学过程,保证实践活动4年不间断。
3.2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以赛促练
计算机实践环节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吸取往届学生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实践活动中,如软件工程的课程实验,尽可能以宿舍为单位分组,强弱搭配,便于组内交流和协作,在实践项目任务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内容设置中尽可能联系实际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系部,多给学生实践锻炼机会,可以举行系内技能评比,计算机学院每年都举办硬件组装、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比赛,选拔有潜力的学生;在校内,积极引导学生申报校级创新实验项目和其他相关竞赛校内选拔;在校外,鼓励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组织的嵌入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软件设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努力给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目前主流技术,充分展示个人能力,以赛促练,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近年来,我院学生在的“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中,连续取得全国一、二、三等奖。
3.3 改革激励导向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还应具有项目分析、设计、开发能力。首先,学校和院系两级应该重视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与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能力,使教师团队的年龄、职称结构尽量合理;其次,制定有利于调动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培训的制度,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分批次到企业中实践或者外出进修学习;再次,对于在实践教学中,做出突出工作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将教师的实践教学业绩同职称评定、工资报酬、年终考核等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最后,院系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适当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实践任务,计算机学院在近几年,一直邀请企业工程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3.4 重视实践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实践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硬件平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计算机学院根据实际需要,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包括软件工程实训、组成原理、图像处理、嵌入式、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实验室,来确保学生的实验活动可以高效进行。这些实验室的建设,使得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计算机专业需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应该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注重实践过程的考核,对学生每一次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简单问题组内解决,复杂问题统一讲解,可以考虑实行实践成绩在评奖学金中的一票否决;此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也很重要,计算机学院先后与西安加中IT 实训基地、西安行知汇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未来蓝图软件教育等多家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
4 总结
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多方面采取对策和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近年来在我院多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得到落实,是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从实践效果看,这些对策对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有显著效果。近年来,我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
[1] 罗代忠,王月浩,汪维华,等.计算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 30(9):118-121.
[2] 李军,曹记东,林勇,等.程序设计基础课教学内容及模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34-37.
[3] 孟繁军,刘东升,张丽萍,等.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26(3):126-129.
[4] 汪波.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11):.166-167.
[5] 郭银章,徐玉斌.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130-133.
[6] 闭应洲,陆建波,李文敬.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27(3): 111-113.
[7] 王轶冰,钦明皖.地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10) : 329-332.
[8] 胡胜红,杨欣.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及实际应用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333-335.
[9] 元泽怀.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69-171.
[10] 贺志荣.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8-21.
[11] 张舸,刘利强,周细义.计算机专业实验考核方式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0,(1):119-121.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3] 郭栋才,詹拥共,旷亚非,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0(11):141-143.
G642文献标志码:A
2014.12.30)
1007-757X(2015)08-0050-02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GH140680),宝鸡文理学院第十批院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JG17)
王西锋(1978-),男,陕西渭南人,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宝鸡,7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