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规划策略
2015-03-18朱建国金倩
朱建国,金倩
(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平凉744000;2.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
滨水区作为城市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今天城市快速化进程中,不断地更新着它的功能及形式,以更适合城市发展模式.我国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实践高潮大约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经济逐步攀升,但各类城市问题也日益出现并严重起来.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小城镇越来越意识到滨水区开发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投入到城镇滨水区环境整治、用地功能更新和滨水区开发新建的热潮中[1].提出了遵循“适当均布原则”和“景观原则”,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2].例如,浙江嘉兴滨水区、绍兴两湖地区、福建九峰镇、湖南凤凰古镇滨水空间、贵州荔波县樟江滨水区等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都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本文讨论我国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实践情况,提出适宜我国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谋划策略.
1 我国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规划特点
1.1 充分挖掘水资源特质,展现城市特色水体
城市水体资源和绿地资源一样极具开发潜力,只要合理进行规划建设,就可以充分展现出城市的个性特色和形象魅力.对于我国目前迅猛的城市发展现状,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高负荷的工作环境而言,拥有一片城市自然水域会显得弥足珍贵.我国目前很多城市都着力对城市的水体资源进行特色挖掘,力求使其成为展现和提升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既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现状,又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知名度.
例如,浙江嘉兴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有着规模巨大的河网、河道密集、布局整齐,是个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城市.到了现代,嘉兴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利用江南水乡独特的水系分布及流动特征,打造了小桥流水、古道西风般的唯美滨水区景观.滨水区绿化尽可能地扩大沿河绿化,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嘉兴古城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的景观环境质量,体现现代化水乡城市的新形象[3].既展现了独一无二的江南城市滨水区景观之韵味,亦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休闲游乐场所.
1.2 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全面而完整的城市结构体系
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属性并承担了相应的城市空间职能.滨水区景观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城市道路交通、城市经济带、城市文化休闲娱乐区等各种类型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丰富和延伸.目前,国内城市发展迅猛,城市的综合实力日益上升,现有的城市格局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继续发展的需求,诸多城市开始重视滨水区景观的各项功能的开发,这为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前景与资本.
绍兴县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水乡小镇.伴随着老城区空间拥挤、功能混杂、配套不足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绍兴县提出了以瓜渚湖和大小坂湖为中心的“两湖”区域规划建设方案.其功能定位包括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等,以功能的混合来强化24h城市的概念,在宜人的滨水空间中为人们创造了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等多种活动机会.瓜渚湖片区主打城市的商业、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集中布置在环湖地带,为市民和外来者提供了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商务会议、贸易洽谈的场所;大小坂湖主要体现湖岛结合的自然开敞空间特色,配置游憩休闲、文教体育及生态人居等功能[4].
1.3 规划生态滨水区,建立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滨水区景观规划需要从景观环境空间的整合入手,建立多层次的滨水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水体污染、绿色植被遭受破坏等环境问题,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与恢复迫在眉睫.必须识别并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空间位置和联系,建立滨水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在滨水区建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合理有效的滨水区生态规划,有利于防治和控制各种自然地质灾害,同时可以防止城市各种污染对滨水区景观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等.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方,是一个典型的湘西少数民族小城镇.泸溪不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而且风景毓秀,自然环境优美,有着丰富的山水、动植物等资源,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缺乏合理的控制和引导,导致近几年来自然生态景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旅游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泸溪县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重点考虑了泸溪县滨水区景观的保护问题,确定并贯彻了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其中包括了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的发展空间,保护滨水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提高城镇整体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等等[5].
2 我国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方大多数国家由于进行了比较彻底的产业革命,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形态较稳定,进入了自我完善的阶段.故其滨河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就处于一种稳定的有机发展状态中.目前,国内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大多参考和借鉴国内大城市或发达国家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实践的经验,一些地区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国情和当地的实际状况,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2.1 滨水区开发模式的盲目性
国内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不高,滨水区作为一块区位优势明显且尚未充分开发的板块,被很多小城镇政府觊觎已久.成功的滨水区规划和建设为城镇带来的巨大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更加促使众多小城镇滨水区开发的热度不断升高,这其中包含了两种开发模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然而,这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却都存在着盲目开发的误区.
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的主要背景因素是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内部用地空间不足,使得滨水地带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这是一种被动的发展趋势,虽然通过置换滨水区的土地、改善滨水区景观质量等,推动了滨水区的再开发,但是这种开发模式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所关注的因素更多集中在物质性的城市经济建设中.在这种动力机制下,相应的规划开发活动只是一种应急补救型的措施,不仅可能导致社会经济不能长久发展,还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资源在开发建设者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遭到破坏,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往往出于小城镇开发建设的痼疾——政绩工程的目的.很多小城镇领导意识到滨水区开发的巨大潜力及可能带来的光辉影响力,积极开展滨水区空间的形象改造与重塑,大力推进滨水区各项工程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主动性,并且政府领导者的决策权是这种模式的动力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一些小城镇的领导受到某些功利因素的影响,把公众的意愿抛之脑后,盲目追求大规模、大尺度的形象工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能给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带来良好的效益,反而造成了宝贵的土地、空间、环境等资源的浪费,对小城镇的发展实为一种非常不好的影响.
2.2 缺乏对城市传统文化的继承
城市滨水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是突显城市个性特色的重要地段.然而,目前很多小城镇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国内外大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手法,做出的方案毫无特色可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盲目追崇现代化的处理手法,忽视了当地的地域性特色,造成了各地滨水区方案千篇一律,布局和空间感雷同枯燥、缺乏新意,即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6];另一方面,忽视了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
滨水区景观可以反映一定时期下某地区的城市特色风貌和居民的经济、精神、伦理、审美等各种价值观,这些是城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滨水区还保留有历史遗迹、历史建(构)筑物等城市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城市无价的财富.但是,许多小城镇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忽视甚至无视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意义,没有将两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有的对存留的历史古迹不加考虑,在其周边任意大规模的开发,使得历史文物与滨水区景观氛围格格不入,有的甚至对其一律拆除,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城市传统文化在滨水区景观规划中得不到继承,甚至遭受破坏.
2.3 公共空间的不连续
公共空间的不连续主要体现在不能全面可及、开敞空间缺乏且不连续、滨水岸线不连续,以及亲水空间设计落后四个方面.
全面可及是所有滨水开发项目的目标之一.然而,许多小城镇滨水区并未向全市全面敞开,对形成整个城镇的公共绿地系统造成很大的阻碍.一方面来说,很多小城镇滨水区开发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圈地现象,部分滨水区空间被开发商纳入自己的私有领域中,外人不能自由出入,造成了滨水空间景观的隔断;另一方面是与城市的其他开放空间没有很好的过渡和衔接,一些大体量的高层建筑阻碍了人们到达滨水区,而且也遮挡了人们与滨水区的视线连接,缺乏足够大的开敞面让公众可以轻松感知和到达滨水区.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那就是缺少能够便捷抵达滨水区的连贯的公共步行通道,人们前往滨水区的步行路线往往被车行道路打断.
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滨水区自身的开敞空间明显不足.许多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了大量的滨水景观道,却没有足够的可以承载各种游憩、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节点,导致滨水区景观的使用率大打折扣.有的滨水区虽然规划了相应的开敞活动空间,却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联系不够,不能一同构建起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或是多个滨水区的开敞空间用地功能过于单一,彼此之间没有合理的衔接过渡.这些都使得滨水区景观资源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岸线处理也显得不尽人意.一些传统工业、商业及居住用地占据了大部分的滨水土地,滨水岸线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公众无法获得真正的“亲水”体验.
小城镇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大多照搬套用国内外城市的成功案例,加上自身水平有限,对滨水空间的改造和重建尚未完全脱离曾经防洪防旱的传统思路.这使得很多小城镇滨水区亲水空间的设计要么不伦不类、生硬呆板,与滨水区乃至整个城市空间格格不入;要么平铺直叙、手法平庸落后,毫无特色可言.
3 我国小城镇滨水区的景观规划思路
3.1 调整生态要素并整治景观环境,确立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滨水区现有的生态要素进行整合、修复、适当增减等合理调整,例如摈弃传统硬质堤岸的设计手法,采用生态河岸的处理方式等,保证滨水区景观的自然生态性.对于存在问题的滨水区景观环境,不论自然还是人文景观,要采取合适的力度进行整治,恢复和改善滨水区景观的环境风貌.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脆弱性,识别并确立相应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滨水区景观对自然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并避免城市活动对滨水区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
3.2 完善城镇用地功能,合理统筹城镇整体空间结构
对滨水区景观进行正确的定位,注重滨水区对城市用地功能的调整与完善,考虑滨水区用地的综合利用开发.事实上,工厂、仓储业、码头或火车站曾经占据的城市核心位置,往往具有宽裕的空间功能转换可能性,而且代价低廉,拆迁量小[7].因此,可以将它们转变为包含居住、商务商业、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用地空间,融入多元化的景观要素,打造滨水区空间的活力点.同时,合理兼顾并统筹滨水区景观的空间要素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如绿地系统、水系统、交通系统等之间的关系.
3.3 打造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经济带(区)
通过改善滨水区空间环境质量及提高自然、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创造优美动人的滨水区景观带,同时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滨水区景观的观赏与旅游价值.功能的多元化,自然景观的生态化,旅游功能的强化等,势必成为土地价值提升、吸引投资、拉动内需的强有力因素,有效带动和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不断改善滨水区景观环境质量,创造宜居怡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着力整治存在问题的滨水区景观,采取合理手段避免滨水区景观的不适当改造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政府的监控和引导力,保证滨水区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 融入传统文化及营造地域性特色,提升城镇形象
在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与传统文化,妥善处理现代城市文明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护历史遗迹,传承并延续传统文化,做到新旧的有机结合.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的地域性特色,注重营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滨水区景观的环境氛围.努力将滨水区景观打造成城镇向外界宣传自己的名片,充分展现城镇的个性魅力,提升城镇的整体形象.
4 结束语
通过对小城镇景观规划策略模式的研究,营造生态、人文、活力并重的滨水景观具有显著作用.文中讨论我国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的实践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同时,提出适宜我国小城镇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谋划策略,对于我国大部分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1]张峰.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发展趋势分析[J].港口经济,2008(8):47-49.
[2]郭燕沫.小城镇滨河景观更新与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以河南省汝南县汝河段更新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9:27-28.
[3]秦卫永,陈婵,殳世平.水乡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以浙江省嘉兴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4):45.
[4]张勇,吴文鑫.小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策略研究:以绍兴县“两湖”区域为例[C]∥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27-35.
[5]张岚.湘西小城镇滨水区景观保护和开发[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55-56.
[6]张志,于志光.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探析[J].城市研究,1999(2):24-32.
[7]BENNETT P.Marking the river connection[J].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1(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