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构想

2015-03-18高华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大学

高华伟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4710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王克非(2011)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得出结论:我们应该重视以英语通用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把外语教育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着重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国际意识,培养具有多元语言文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才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这个论述和“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但目前本科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大学英语由于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严重失位,有逐渐被弱化和边缘化的趋势。因此,工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顺应该计划要求,通过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重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模式,并采用多维动态的评估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一、工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调查1:学习目标

本部分的调查我们设计了英语学习的九个目标,根据Cook的定义基本上可分为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2]。外在目标包括考级、升学、就业、出国、专业发展等;内在目标则包括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跨文化认知能力、拓展知识、提高个人素质等。可以看出,这里的外在目标主要指向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内在目标主要指向其人文性。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232名在校一年级工科学生,303名三年级工科学生,以及100名毕业生。学生可以单选或多选,所有回收的问卷均有效。从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工科学生英语学习关注目标在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外在目标主要关注就业和专业发展,尤其毕业后认为英语学习的目标应该为专业发展的达到了90%;内在目标学生主要关注的是拓展知识和跨文化认知,且在校生对内在目标的关注远低于毕业生。

调查2:语言技能

接着我们选取了河南科技大学300名在校大二工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经过一年多大学英语的学习对听、说、读、写、译五个单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认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他们认为基本技能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听、说、读、译、写,掌握程度依次为:读、听、译、说、写。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听、说被认为很重要,掌握程度却不高,课堂时间的分配和学生认为的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度不一致。

调查3: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衔接

本调查首先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了98名本校大四学生,结果高达92%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对自己专业英语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85%的学生对专业英语教师上课效果不满意。

调查4:人文科学氛围

第四个调查首先通过网络查看了10所工程本科高校,其中有7所没有文学院或中文专业;三所有中文专业但方向均为文秘或广告等应用方向。接着笔者查阅了我校2012年到2013年学术讲座,虽然我校启动了人文系列讲座,除了国家安全、艺术欣赏外的人文讲座总数仍不足20%。翻开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乎所有工程专业都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大学生认为自己中文很好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6%。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我国工程本科高校人文科学氛围严重不足。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构想

河南科技大学是“卓越计划”试点学校之一,现有两个年级四个专业六百余名学生参与改革试点。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经过广泛的学习、调研、讨论和思考,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简称《课程要求》)是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要求》确定的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明确大学英语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就必须搞清楚教学目标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在众多工程本科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原先的目标就是提高四级通过率;而随着这个目标的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大学英语的作用。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根本原因除了我国英语教育规划遗留的问题,更在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空洞和对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不够。束定芳根据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得到的启示认为:中国大学英语应该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供国际化课程的师资;(2)提供部分英语讲授的国际化课程;(3)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英语学术交流的需求。[4]这完全符合“卓越计划”精神,而“帮助学生适应英语授课、英语学术交流的需求”应该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着力点。这样,工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才能得到明确,才能落到实处。但在强调工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也要防止其绝对化、极端化。通观教育部出台的“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强调提高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人文素养。尤其是现在许多工程本科学校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纷纷被压缩,学校人文氛围严重不足,大学英语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

“卓越计划”的视野无疑是国际化的,即工程教育面向世界,满足国际化需要。林建认为这主要指一方面要求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和法律,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工程师;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出来的卓越后备工程师在工程学位资格上能适应国际互认,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5]因此,“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由多个多元的次目标构成,最终目的就是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规格,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下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人格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置的立体化

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存在两个层面:通用英语(EGP)和专业英语(ESP),通用英语一般由大学外语院系负责,专业英语一般由专业院系负责。学界也一直争论哪个层面的教学应该成为主流。许多学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专业类英语等拓展课程,但EGP和ESP始终是两张皮,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过渡。我们可以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EGP,主要目标是语言基础的奠定;第二层次EAP(学术英语)和ESAP(专业学术语言知识),是专业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阶段;第三层次BLT(双语教学),主要针对专业语言能力的提升。我们的教学设计虽然也具有相似的层次性,但各层次并不是完全呈阶梯状,更不是简单的线性排列。我们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成四大模块:英语技能模块;跨文化模块;学科英语模块;专业英语和双语课程模块。

第一层次模块主要围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课程要求》特别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蔡基刚却认为本轮教学改革确定“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但这个目标具有阶段性,现在听说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得到切实提高,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应更重视读写能力的提高。[6]而根据调查2的结果,工科学生目前的听说能力仍然不够理想,五大技能中,听、说、译应该处于优先地位。“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国际竞争力,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同等重要。说哪个“特别”或“优先”是基于学生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阅读课时在本模块适当压缩也并不是说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重要,而是本模块重点解决学生听、说、译的问题,解决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生存问题”。我们姑且可以这么分工:

第二层次模块主要帮助学生获取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卓越工程师要求具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即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系统、文化调适能力系统、知识能力系统和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共同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包含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要素,它们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他们提出可以将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训练作为意识培养、文化融入和交际策略训练的载体。本部分的教学时数不多、,但强化了课后实践环节,如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英文小说并写出读后感,学习跨文化网络课程和写跨文化方面的小论文等。

第三层次模块是EGP向ESP的过渡阶段。学科英语主要涉及相关学科学术英语通用规范和基本知识,也包括国际通行的工程师必备知识和技能,如FIDIC条款、说明书翻译、科技文献阅读等,并不深入专业领域。这个部分总共48课时。

第四层次模块则是单纯的ESP教学。这四大模块相互关联,依次贯穿四学年七个学期。总之,这样的课程设置呼应教学目标,兼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专业需要,强调每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指向。根据我们上面的调查,当前各大学开设专业英语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英语教学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过于专业,缺乏必要的学科铺垫,也就是缺乏我们上面提及的两个模块的过渡;二是任课教师不能胜任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由于英语水平不过关和精力投入不足,普遍采用语法翻译法,课堂沉闷;而大学英语教师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基本上是纸上谈兵,难有作为。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外语院系和专业院系在这四个模块中的分工:第一、第二模块由外语院系全权负责;第三模块由外语院系和专业院系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外语院系实施教学;第四模块由各专业院系全权负责,外语院系负责对教师语言技能指导和培训。四个模块是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整体,构成了大学期间英语教学体系。比如第一模块必然涉及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也会有科技文献的阅读;而后三个模块的教学也必然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个性化

“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这和“卓越计划”的要求是一致的。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众多学者追捧的新模式,教改学校也纷纷推行诸如信息技术下的“一体化”、“交互式”、“体验式”等不同教学模式。但笔者认为,法无定法,没有任何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在四个层次教学模块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评估的动态化

我们认为教学评估包括三个层面的评估: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估,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估,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这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学生的满意度、学校尤其是专业院系以及社会的认可度共同决定教师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师根据这两个层面的评估指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源于教师、助教、同伴和自我效能认知。《课程要求》提出了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思想。终结性评估除了教师执行的期末考试外,还应包括社会认证考试,如四六级、雅思、托福、口译证书考试。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师不必一味排斥认证考试,而应积极加以引导;而期末总评应该更加科学、全面。在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动态评价至关重要。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总称。

三、结束语

“卓越计划”是我国顺应全球发展趋势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则是其培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顺应“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方面的创新研究和实践,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卓越人才培养。

[1]王克非.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J].外语界2011,(1):2-7.

[2]Cook,V.The goal of ELF: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J].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2007(Springer):237-248.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137-144.

[5]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6]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文,2010,(6):33-40.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