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的文化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2015-03-18童效杰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韵律古典留学生

童效杰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古典诗词的文化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童效杰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文化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极大,主要体现在韵律有助于留学生体验汉语之乐感,意象有助于留学生理解汉语之婉约,背景有助于留学生了解汉语之缘由,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摄入古典诗词的文化因素,充分发挥古诗词传承中国文化的功能,使中等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不断提高汉语水平。

古典诗词;韵律;意象;背景;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学习离不开中国文化。周小兵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指的是“教师将汉语知识、汉语交际技能传授给外国学生的过程。”[1]为了让留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汉语,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内容的摄入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受到重视。

中国文化包涵了突出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刻的宗法道德观念、和谐的中庸思想、安命乐天的生活情趣等独特的内在特点,这些特点集中体现在古典诗词之中。优秀的古典诗词所概括出来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承载着汉语的魅力,印刻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烙印,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因此,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包括韵律、意象、背景、情感、手法等。

一、韵律有助于体验汉语之乐感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诗经》开始,诗人便讲究在诗词中用韵。韵律使诗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感情富于层次变化,能让人在跌宕起伏中体会动感魅力。韵律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而且使诗词具有声调谐和之美。于是,在作者长期的尝试与运用的过程中,韵律便具有了传承文化的功能,它体现出来的抑扬顿挫、声调节奏和谐与层次变化,正是汉语语言的魅力所在,也是汉语语言的结晶。如果把韵律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熏陶和训练学生,培养其汉语语感,那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韵律还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有利于留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模仿和掌握汉语语音,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

另外,由于韵律讲究抑扬顿挫,平仄相协,所以留学生通过了解韵律,能够逐渐明白汉语声调的参差错落与协调一致的缘由,这对许多欧美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十分有利。同时,他们也能逐渐明白古诗词为何读起来琅琅上口,并能唱成优美动听的歌曲。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解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讲以《水调歌头》为词牌的词可分为上下阕,共有95字,押平韵,所使用的韵脚分别是:天、年、寒、间、眠、圆、全、娟,并解释这首词的平仄要求;接着播放《水调歌头》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根据词的平仄、韵脚及重音要求,直接体会词的节奏,感受词的韵律,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力,有助于区分汉语的不同声调。最后一字一句教他们朗诵,强调声调、句调、停顿、节奏的变化,使他们不至于把整首词都读成一个调,而无法领会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上海中华书法协会理事长的吴铮老师对朗诵很有研究,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文化教育为目的,重视从初级学习阶段开始对留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中国古典诗词是国学教育的好材料,朗诵和吟诵是进行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2]故而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朗诵诗词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只有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了这首诗或词的韵律,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诗词语言的魅力。

韵律是丰富而复杂的,它对留学生而言属于知识难点,但是我们只需让留学生了解最表层的,其它知识应该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行补充,切不可像教导中国学生那样,一下子把所有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会使他们对诗词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也就适得其反了。因此,诗词韵律的教学要讲究技巧,应视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而定。总之,韵律具有传承语音的文化功能,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意象有助于理解汉语之婉约

诗词中的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留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诗词意象的“象征意义”,便无法理解诗词所折射的内容,容易产生误解。比如“柳”这个意象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吟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学生一般无法理解作者看到岸边的“柳树”,便会因朋友或亲人的离去而伤感的缘由,而这恰恰是因为“柳”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内涵:古时候交通不便,远行者多走水路,送别的地方大多在江河边,而岸边经常种着柳树,加之“柳”与“留”谐音,对朋友“折柳相送”即表示“慰留朋友”之意,所以“柳”这个意象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由此,古诗词中的“柳”意象一般都与“送别”有关。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类似表示“分离”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明月”、“长亭”、“南浦”等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中形成的表示“分离”之意的独特意象,只有了解它们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弄懂诗词大意。

除此以外,典故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段。用典是指引用过去与之有关的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作为比喻,从而使诗词的语句更简洁,表达方式更委婉,更具有文化气息。然而,不了解中国典故的留学生,根本就看不懂诗词写了什么内容。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总共使用了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沧海月明、蓝田玉气四个典故,由于留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典故,自然也就无法完全理解锦瑟在整首诗中象征什么,它与这四个典故有什么关系。

因此,意象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丰富留学生的汉语知识,帮助其理解诗词大意,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传承中国文化,并且培养留学生在恰当的语境中引用一两句诗词来表达自己想法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留学生会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描述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到来;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祝愿等。

三、背景有助于了解汉语之缘由

任何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定的背景,诗词有“言情达意”之功用,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因此诗词之魂是作者的思想所在。《毛诗序》中也提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以在我国的古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多为诗人自己的形象,或多少会带有诗人自己的影子。

闻一多先生论唐诗颇有妙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诗如其人,虽然在孟浩然身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却也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文学创作是个体的创作,作品贵有个性,玩味诗词,关键之一也在寻绎其艺术个性。‘风格即其人’,艺术个性又关乎作家的性情学养。”[3]因此,了解作者所在的生活环境,对于把握整首诗作或词作的内容有莫大的帮助。古往今来那些大自然的伟大歌者,往往得故乡山水形胜之助。如果留学生对“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有比较真切的体会,那么他便更能领会孟浩然的为人与诗作。如果他还能进一步了解襄阳的自然景观,了解襄阳的人文环境,那么他对孟浩然诗作的领会便会更加亲切、更加深入。

诗词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内涵。从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得到相关的信息,但要读懂全篇还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而这些资料无法直接从诗词中得出,需要我们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一个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状况一般并不了解,要让其读懂古诗词是十分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填补文化空白,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比如,教授陆游的《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教师告诉留学生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女真族霸占中原领土,诗人临终前无法看到国家收复失地,重新振兴,那么他临终前唯一的牵挂是“不见九州同”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就跃然纸上了。可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背景之后,便能逐渐明白作者在诗词中透露出的感情,是哀伤抑或高兴,而且也能由此推想出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的创作心态。毕竟诗词的意境与作者的心境是合二为一的,表面的文字总是暗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了解这一点之后,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之魂也就毫无疑问地出现在留学生脑海里了。通过这种思维的锻炼,留学生还可以不断熟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将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国人的思维进行交流、思考与分析,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汉语的能力。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的文化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对外汉语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因素,除了上面提到的韵律、意象、背景,还有情感、手法、风俗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忽略文化因素对提高汉语能力的辅助作用,必须适当地为留学生补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其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中国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从而进行模仿,加深理解,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留学生的交际和沟通能力,只有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他所说的话语才会地道,他的表达才会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因此,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因为留学生难以理解便将其搁置一旁。毕竟古诗词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依旧长盛不衰,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古诗词文化的历史积淀,不仅能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也能让中国文化更真实地走向世界。总而言之,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词的文化功能作用极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同时在课堂上不断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让他们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以助于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吴铮.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9,(1):22.

[3]周啸天.古典诗词鉴赏方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7.

2095-4654(2015)09-0076-03

2015-06-21

H195

A

猜你喜欢

韵律古典留学生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怎样读古典诗词?
韵律之美——小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