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杨近体诗用韵考

2015-03-18张晓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五律声韵七绝

张晓晓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是唐代的显族,家族成员位至宰相十一人,登科近九十人;家族与皇室、显贵通婚。[1]不仅如此,唐代弘农杨氏家族创作近六百篇诗歌,诗人近一百五十人,著称于后世者颇多,杨凭、杨凝、杨凌是中唐的代表。

三杨是杨成名之后,少孤,其母训导有方。三杨善文辞,先后及第,有嘉名;文学活动频繁,与韦应物、白居易、柳宗元等文人多有交往。三杨诗歌多为表现其哀愁忧思、不得通其道的苦闷。

杨凭(?—817),字虚受,一字嗣仁。重交游,尚气节。与穆质、许梦容、李鄘相友善,号称杨穆许李。唐代宗大历九年(774)进士及第状元。以太子詹事卒。《全唐诗》存其诗19首,14首七绝、5首五律[2];《全唐文》存其文2篇。推崇李杜,“直用天才众却瞋,应欺李杜久为尘”。诗歌工近体诗。

杨凝(?—803),字懋功。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进士及第状元。以兵部郎中终。杨凭辑其遗文二十卷,成《杨凝诗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宋书·艺文志》未予著录。现《全唐诗》收其39首诗,18 首五律、11 首七绝、7 首五绝、3 首七律[2];《全唐文》收其文1篇。柳宗元评价杨凝:“东薄海岱,南极衡巫,文学者皆诵其词,而以为模准。”[3]他的诗具有“缄词甚哀”[4]的特点。

杨凌(?—788),字恭履。少以篇什著称。[3]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登进士第。官终侍御史。“其炳耀优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3]权德舆言为《杨凌文集》作序,今不见文集。仅《全唐诗》收其诗一卷19首①,6首五绝、6首七绝、6首五律、1首五言排律[2];《全唐文》收其判词1首。

三杨现存77首诗歌,皆为近体诗。“五律第一句,多数不押韵;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5]“律绝跟律诗一样。”[5]基于这两个原则,笔者对五律、五绝一概不统计首句尾字,对七律、七绝首句尾字全部统计在内,总共得到256个韵脚字,包括杨凭62个韵脚字、杨凝134个韵脚字、杨凌60个韵脚字。

本文以三杨77首近体诗、256个韵脚字为材料,结合王力先生划定隋到中唐时代的50韵部[6],对三杨诗歌用韵进行归类,得出20韵部,即阴声韵10部,阳声韵9部,入声韵1部。具体如下:

一、三杨诗歌用韵分类

(一)阴声韵

1.鱼部:鱼韵

鱼韵:徐(1),书(1),如(1)。②

杨凭:徐(1),书(1),如(1)。

三杨用鱼部押韵共1次,且鱼独用,杨凭所用。鱼独用,符合隋到中唐的用韵规则。

2.侯部:尤韵

尤韵:愁(6),流(4),秋(4),游(3),洲(2),州(2),留(2),舟(1)。

侯韵:楼(3)。

杨凭:愁(1),流(1),秋(1),洲(1)。

杨凝:愁(4),流(2),楼(2),秋(1),游(1),州(1)。

杨凌:秋(2),游(2),留(2),愁(1),流(1),洲(1),州(1),楼(1),舟(1)。

三杨用侯部押韵共8次,尤独用5次,尤侯同用3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尤独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3次,尤独用1次,尤侯同用2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4次,尤独用3次,尤侯同用1次。尤侯幽同用从汉代就开始了。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幽部;隋唐时代,称为侯部。杨凝、杨凌3首诗歌出现尤侯同用的现象。

3.歌部:歌韵、戈韵、过韵

歌韵:多(4),歌(2),他(1),河(1)。

戈韵:波(2),和(1)。

过韵:过(1)。

杨凭:多(1),他(1),和(1)。

杨凝:波(1),多(1),河(1)。

杨凌:多(2),歌(2),过(1),波(1)。

三杨用歌部押韵共4次,歌独1次,歌戈同用3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歌戈同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歌戈同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2次,歌独用1次,歌戈过同用1次。魏晋南北朝时代,歌麻同属歌部;隋唐以后,歌部分为歌部和麻部,一等属歌部,二三等属麻部。多、他、河、歌是开口一等字,过、波、和是合口一等字:歌戈同用。

4.豪部:豪韵

豪韵:搔(1),劳(1),高(1)。

杨凌:搔(1),劳(1),高(1)。

三杨用豪部押韵共1次,且豪独用,杨凌所用。豪部在隋到中唐时期往往是独用的。

5.咍部:咍韵、灰韵

咍韵:开(1),来(2)。

灰韵:催(2),回(1)。

杨凭:催(1),开(1),来(1)。

杨凝:催(1),回(1),来(1)。

三杨用咍部押韵共2次,灰咍同用2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灰咍同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灰咍同用1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灰部,在隋到中唐时期,按照等呼的不同,将一等划归为咍部,二等划归为皆部。开、来是开口一等字,催、回是合口一等字:灰咍同用。

6.宵部:宵韵、萧韵

宵韵:遥(2),销(2),桥(1)。

萧韵:僚(1)。

杨凭:遥(1),销(1)。

杨凝:遥(1),销(1),僚(1),桥(1)。

三杨用宵部押韵共3次,宵独用2次,萧宵同用1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宵独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2次,宵独用1次,萧宵同用1次。魏晋南北朝时期,豪肴宵同属宵部,隋唐时代宵部分化为豪肴宵三部。一等属豪部,二等属肴部,三四等属宵部;萧宵同用,豪独用,肴独用。遥、销、桥是开口三等字,僚是开口四等字:隋至中唐归于宵部,萧宵同用。

7.祭部:齐韵

齐韵:齐(1),泥(1),迷(1),西(1),妻(1),啼(1),凄(1),棲(1),低(1),鼙(1)。

杨凝:齐(1),泥(1),迷(1),西(1),妻(1),啼(1),凄(1),棲(1),低(1),鼙(1)。

三杨用祭部押韵共3次,皆为齐独用,杨凝所用。唐代,齐韵独用。

8.微部:微韵

微韵:衣(2),飞(2),归(2),稀(1)。

杨凭:衣(1),飞(1),归(1)。

杨凝:衣(1),飞(1),归(1),稀(1)。

三杨用微部押韵共2次,微独用2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微独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微独用1次。微韵独用,不杂脂之韵字,也是符合唐代用韵情况的。

9.麻部:麻韵

麻韵:花(5),家(4),华(4),斜(2),夸(1),纱(1),霞(1)。

杨凭:花(1),华(1),夸(1)。

杨凝:家(4),花(3),斜(2),华(2)。

杨凌:花(1),华(1),纱(1),霞(1)。

三杨用麻部押韵共6次,麻独用6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麻独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4次,麻独用4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麻独用1次。唐代诗人麻独用,用麻韵不掺杂歌戈韵字。华、夸、花是合口二等字,家、纱、霞是开口二等字,斜是开口三等字。

10.脂部:脂韵、之韵、支韵

脂韵:迟(4),师(1)。

之韵:时(6),期(3),疑(2),诗(1),之(1),辞(1)。

支韵:枝(3),移(1),卮(1),离(1),知(1),歧(1)。

止韵:里(1)。

杨凭:迟(1),时(1),移(1),卮(1)。

杨凝:时(4),枝(3),迟(2),期(2),疑(2),师(1),诗(1),之(1),离(1),知(1),辞(1),歧(1)。

杨凌:时(1),迟(1),期(1)。

三杨用脂部押韵共8次,支独用2次,之独用1次,脂之同用3次,支脂之同用2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支脂之同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6次,支独用2次,之独用1次,脂之同用2次,支脂之同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脂之同用1次。中唐时期,支脂之合流。其中脂之合流较早,在南北朝时期已见端倪;支与脂之合流较晚,初唐尚单独使用。三杨诗歌支独用2次,即是“支”具有存古性、较晚合流的明证。

(二)阳声韵

1.冬部:钟韵

钟韵:峰(2),容(1),封(1),从(1),逢(1)。

杨凭:峰(1),容(1),从(1)。

杨凌:峰(1),封(1),逢(1)。

三杨用冬部押韵共2次,钟独用2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钟独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钟独用1次。

2.东部:东韵

东韵:风(6),空(4),同(4),中(3),通(2),东(2),蓬(1),濛(1),红(1),穷(1),怱(1),栊(1)。

杨凭:同(2),风(1),中(1),蓬(1),濛(1),红(1),东(1),栊(1)。

杨凝:风(4),空(4),同(2),中(2),东(1),穷(1),怱(1),通(1)。

杨凌:通(1),风(1)。

三杨用东部押韵共8次,东独用8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3次,东独用3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4次,东独用4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东独用1次。唐代东独用,冬钟同用,继承汉代传统:冬部很少和东部押韵。东韵使用不夹杂冬钟韵字。晚唐后,东冬钟合流。

3.阳部:阳韵、唐韵

阳韵:长(3),方(2),凉(2),湘(1),场(1),香(1),妆(1),霜(1),肠(1)。

唐韵:行(2),光(1),苍(1)。

杨凭:湘(1),行(1),苍(1)。

杨凝:长(2),凉(2),场(1),香(1),妆(1),方(1),霜(1),肠(1),光(1),行(1)。

杨凌:方(1),长(1)。

三杨用阳部押韵共5次,阳独用3次,阳唐同用2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阳唐同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3次,阳独用2次,阳唐同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阳独用1次。阳唐同用合乎隋唐用韵的情况。

4.寒部:寒韵、桓韵

寒韵:难(1)。

桓韵:端(1),欢(1),宽(1)。

杨凝:难(1),端(1),欢(1),宽(1)。

三杨用寒部押韵共1次,且寒桓同用,杨凝所用。寒桓同用也是隋唐一种常见现象。

5.删部:删韵、山韵

删韵:还(2),关(1)。

山韵:山(2),颜(1),间(1)。

杨凝:还(1),关(1),山(1),间(1)。

杨凌:还(1),山(1),颜(1)。

三杨用删部押韵共2次,删山同用2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删山同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删山同用1次。删山同用是隋唐用韵不同于魏晋南北朝用韵的鲜明特点。

6.庚部:庚韵、清韵

庚韵:兵(2),平(2),生(2),行(1),荆(1),明(1)。

清韵:晴(3),城(3),轻(3),缨(1),成(1),荣(1)。

杨凭:城(2),兵(1),平(1),行(1),荆(1),晴(1)。

杨凝:平(1),兵(1),生(1),轻(1),缨(1)。

杨凌:晴(2),轻(2),生(1),明(1),成(1),城(1),荣(1)。

三杨用庚部押韵共5次,庚清同用5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2次,庚清同用2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庚清同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2次,庚清同用2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部分化为庚青两部,二三等属庚部,四等属青部。耕部四等字本来就和二三等字的原因有细微差别,后元音区别越来越大,南北朝时徐陵、庾信已将青韵独立使用,到隋唐更为盛行,晚唐庚青两部合为一部。行、晴是开口二等字,兵、平、生、荆、城、缨、明、成、轻是开口三等字,荣是合口三等字:庚清同用。

7.仙部:仙韵、先韵

仙韵:连(3),然(2),钱(2),蝉(2),旃(1),泉(1),延(1),船(1)。

先韵:年(5),前(3),烟(3),天(3),千(1),弦(1),边(1)。

杨凭:连(1),年(1),前(1),天(1)。

杨凝:年(4),烟(3),钱(2),前(2),天(2),连(2),然(1),旃(1),蝉(1),泉(1),延(1),船(1),千(1),弦(1),边(1)。

杨凌:然(1),蝉(1)。

三杨用仙部押韵共8次,先独用1次,仙独用1次,先仙同用6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先仙同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6次,先独用1次,先仙同用5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仙独用1次。先仙同用符合唐代官韵规则。

8.真部:真韵、谆韵

真韵:人(5),尘(3),津(1),新(1),秦(1),亲(1),瞋(1),频(1)。

谆韵:春(2)。

杨凭:人(3),尘(2),津(1),新(1),春(1),亲(1),瞋(1)。

杨凝:人(1),秦(1),春(1)。

杨凌:人(1),尘(1),频(1)。

三杨用真部押韵共5次,真独用3次,真谆同用2次:杨凭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3次,真独用2次,真谆同用1次;杨凝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真谆同用1次;杨凌用这部押韵诗歌共用1次,真独用1次。真谆臻同用是唐代用韵的实际情况,三杨诗歌体现出真谆同用。

9.侵部:侵韵

侵韵:侵(1),阴(1),深(1),林(1)。

杨凌:侵(1),阴(1),深(1),林(1)。

三杨用侵部押韵共1次,且侵独用,杨凌所用。侵独用,魏晋南北朝始已如此,隋唐韵部上没有变化。

(三)入声韵

月部:月韵

月韵:歇(1),月(1),越(1),发(1)。

三杨用月部押韵诗歌共1次,且月独用,杨凌所用。

二、三杨诗歌用韵分析

通过对三杨诗歌76首用韵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五个结论:

(一)三杨基本按照唐代用韵规则作诗

经过定量统计,阴声韵10部:用字121字,押韵38次;阳声韵9部:用字131字,押韵37次;入声韵1部:用字4字,押韵1次。三杨诗歌押韵76次,1次不押韵③。75次押韵符合隋到中唐官韵使用情况,1次通押,官韵符合率达到98.68%。阴声韵中,鱼独用、尤侯同用、歌戈同用、灰咍同用、豪独用、萧宵同用、齐独用、微独用、麻独用、支脂之同用;阳声韵中,东独用、阳唐同用、寒桓同用、删山同用、庚清同用、先仙同用、真谆同用、侵独用:这些中唐官韵规则皆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二)三杨诗歌保留古体诗的特色

其一是删先通押。所谓通韵,指的是邻韵相通。近体诗原则上不得通韵,仅首句可用邻韵;实际运用中,偶尔会出现通韵。杨凝《送客往洞庭》:“九江归远路,万里客舟还。若过巴江水,湘东满碧烟。”“还”是删部删韵,“烟”是仙部先韵,删先通押。删先两韵,主要元音相近:删韵主要元音是舌面前中低不圆唇元音,先韵主要元音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两韵主要元音发音部位相近,发音方法相似,删先两韵存在通押的语音基础。另外,“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5]王力将邻韵通押分为23类,平上去三声分为15类,入声分为8类,其中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明确提到“删”“先”两韵通押。与三杨差不多时代的中唐诗人白居易有《伤宅》这一古体诗:“边”、“延”、“烟”、“钱”、“年”,仙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删先通押。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10]盛唐(713-779)以前,近体诗绝对不允许出韵;中唐(780-840)以后,偶然不免有出韵的情况。[10]删先通押严格上属于出韵,换言之是用古风的宽韵写律诗。可见杨凝诗歌带有存古性,近体诗带有古体诗邻韵通押的特点。

其二是仄韵入韵。近体诗以平声韵为正例,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诗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近体诗和古体诗界限分明,只有仄韵律绝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10]杨凌《奉酬韦滁州寄示》这首五绝诗中的“歇”、“月”、“越”、“发”四个韵脚字皆为月部月韵,以入声韵入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韩偓等人也曾写过一些仄韵律诗。[5]律诗往往采用拗救的方式,某处平仄相换,通过把出句或对句的某处平仄变换,以“自救”或“相救”。前两句“淮扬为郡暇,坐惜流芳歇。”平仄规定是“О平平仄仄,О仄仄平平”④,这句诗平仄情况是“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第二句第五字本为平,变仄;第三字本为仄,变平以“自救”。二、四、六句正当节奏点,本不应拗,但诗人不甘受律诗平仄束缚,或故意求取高古的格调,在节奏点上用拗。[10]拗律是声律上“以古为律”的结果。[11]这种仄声入韵、拗救入律使得这首律诗成为古风式的律诗。

(三)三杨诗歌七绝和七律首句绝大多数押韵

三杨诗歌七绝和七律首句沿袭古代入韵的遗规,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三杨诗歌首句押韵率达97%,正例远多于变例,用韵严格。杨凭14首七绝,13首七绝首句押韵,押韵率达到92.86%;杨凝11首七绝、3首七律,首句全部押韵;杨凌6首七绝,首句全部押韵。仅杨凭《湘江泛舟》这首七绝诗,首字“里”与“遥”、“销”不押韵,“里”是脂部止韵,“遥”、“销”都是宵部宵韵。

五绝、五律、五言排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三杨诗歌五绝和五律首句不入韵率达71.48%,正例远多于变例,亦可证用韵严格。杨凭5首五律,3首首句不入韵,不押韵率占60%;杨凝18首五律、7首五绝,20首首句不入韵,不押韵率占80%;杨凌6首五绝、6首五律,7首首句不入韵,不押韵率占58.33%。杨凌的五言排律《小苑春望宫池柳色》首句“早”字皓韵,与“明”、“晴”、“荣”、“生”庚韵和“轻”、“成”清韵不押韵。

(四)三杨在宽窄韵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倾向

近体诗用韵严格,要求一韵到底。各韵包含字数不一致,出现宽窄韵的分化。王力按照用韵的宽窄程度,将唐代平水韵分为四类。[10]宽、中、窄、险韵在三杨诗歌中出现的频率不一样。宽韵:支(28),先(30),阳(13),庚(21),尤(28),东(30),真(16)。中韵:寒(7),鱼(3),萧(6),侵(4),冬(6),灰(6),齐(10),歌(12),麻(18),豪(3)。窄韵:微(7),删(4)。险韵没有用到。

三杨偏爱宽韵,用韵自由,占65.87%;其次是中韵,占29.76%;窄韵只占4.37%;不用险韵。

(五)三杨诗歌的“哀愁忧思”借韵脚字表现出来

整体上看,三杨诗歌韵脚字6次用到“愁”、“风”、“时”等字,5次用到“人”,4次用到“流”、“秋”、“家”、“空”、“年”等字,3次用到“尘”、“长”、“枝”、“期”、“烟”、“游”等字:三杨诗歌,多为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叹物伤己,感叹仕途坎坷。

杨凭除3首送别诗、2首赠答诗,格调轻快,色彩明丽;其他类型,如述怀诗、边塞诗、羁旅诗、写景诗、游记诗充满哀愁苦闷。从韵脚字亦能看出,杨凭常用“愁”、“秋”、“流”、“行”、“迟”、“蓬”、“濛”、“尘”、“遥”、“销”等表现苦闷之情。杨凝诗歌题材多样,以赠友送别诗为主,占近半数。不管赠友送别诗还是怀思诗、咏物诗、奉和诗、咏史诗、节日诗、闺怨诗,多为表现愁苦之情,色彩阴晦。韵脚字“愁”、“家”、“空”、“年”、“风”用到 4次;“枝”、“烟”用到 3次;“流”、“楼”、“迟”、“凉”用到2次;还有“秋”、“啼”、“凄”、“离”、“辞”、“穷”等字。这类韵脚字的频繁使用可以看出这份“愁”是随处可见。杨凌羁旅诗、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较多,还有酬寄诗、咏史诗。“阴”、“秋”、“尘”、“流”、“舟”等韵脚字表现其孤独愁思,格调晦暗。

三、结语

三杨诗歌多数押平声韵,遵循平仄,对仗工整,韵律感强,讲究用典,是典型的近体诗。同时,删先通押、仄声入韵,三杨诗歌明显地带有古体诗的特点;首句押韵,偏爱宽韵,往往借助韵脚字表达哀愁之情。三杨诗歌既有中唐近体诗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三杨诗歌用韵规范,体现中唐用韵的基本情况,符合隋到中唐诗歌用韵的整体面貌。三杨诗歌是隋到中唐音韵分合、转移情况的有力证明,也是我们研究中唐用韵的有效材料。

注释:

①《全唐诗》收录杨凌19首完整诗歌外,还有残诗一首。

②文字后面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字使用次数,下同。

③见“(三)三杨诗歌七绝和七律首句绝大多数押韵”。

④“О”代表可平可仄,用宽韵。

[1]孟子勋.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2.

[2]王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权德舆.权载之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9.

[5]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9]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10]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1]刘占召.中国古代诗学中“以古为律”思想的演进[J].文学理论研究,2013,(6).

猜你喜欢

五律声韵七绝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五律 翘首好诗兼贺中华诗词学会五代会召开
钟灵毓秀(七绝)
他山 五律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农时七绝五律诗词(一)
彭泽县桐城方言音系研究
古入声韵在《徐州十三韵》中的消变轨迹研究
赵学敏书法作品:二十四节气诗之《七绝?秋分》《七绝?冬至》
七绝·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