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讨

2015-03-18刘丽颖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大学生课程

刘丽颖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400067)

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大目标和重点。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是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本质是要解决大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关键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特点,改变大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接受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

1 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1 当代知识性质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和批判性等性质,知识的性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知识性质的多维视角,从根本上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限于被动地接受学习,还应该体现自主、合作、研究性、反思性等特征。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必然辩证地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1.2 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

当今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以惊人的速度更新知识,从而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数量、形式和性质与以往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此外,教学领域有了多媒体和网络这一媒介,学生可以更便捷地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因而学生的学习载体、学习内容、学习自由度、学习范围、学习的积极性都发生了变化。毫无疑问,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催生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3 社会评价的转变

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特殊的时期也赋予了大学生特殊的使命和要求。新的时期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乐于不断地学习,善于搜集、辨别和加工信息。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起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欲望。

1.4 自我需求的催生

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渴望得到较多的实践机会,学习动机多样化,学习价值取向复杂化。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渴求知识和知识无用并行的矛盾心理、学什么与怎么学的困惑,渴望参与却又游离在外。传统的学习方式倾向于被动的、单一的接受,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大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2 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2.1 学习环境的作用

学习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界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从对国外学习环境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特定的学习任务、科目、院校和教学方式,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与风格的重要环境因素[2]。因此,学习方式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感知与判断,“个体会根据他们对学习任务要求的理解,来调整自己的动机与加工策略……并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处理某一特定的教学要求”[3]。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是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建立灵活的制度,设置多样化的人力资源。

2.2 教学和评价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首先需要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机制建设中,要着眼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和评价方式的研究和转变,建立易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机制。教育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机制建设中,首先要实现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建立深层次的、多角度的、多层面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3 个体特征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与个体的能力、兴趣、思维习惯、气质和性格是密切相关的。探索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元认知能力、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只有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个体特征相匹配,才能产生良性互动,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4]。此外,学生的个体特征也会因学习地域、学习内容、自我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都需要因地制宜,以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原则。

3 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3.1 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要强调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相结合

高校课程的开课类型包括通识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第二课堂认证、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等。不同性质的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同一门课程,性质可能不一样,其各章节的分量和要求也可能不同。这些差异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大学生课程性质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理论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基于学科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多课程交叉的综合性与研究性学习。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学生应具备的是多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变换。

3.2 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要根据不同院校及专业而有侧重

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习传统、教学氛围、培养方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也不会完全一致,学习策略会各有所侧重。如,工程技术、会计等专业有其显著的专业技能要求,其决定着这一类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要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创新能力;医学院更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换位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和适应性[5];师范类院校着重于大学生的教育理论和教师基本功,可突出案例式、讨论式、实践式学习。最好、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每一种学习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最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符合学科特点的、符合学生群体特征的学习方式。

3.3 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要强调因学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指导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这就要求高校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建立适宜的管理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培养方案。

在教育方向的普遍性原则之下,突出特色,进行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个性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实施课程的分层教学、分项教学、专题教学、模块教学、网络教学;开展创新实验班、辅修课程、网络课堂,让学生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教学时段等。甚至可以尝试异校学分认证、网络自主学习、弹性学制、全球资源共享,以及更多的专业选择自由等。在学业完成标准的框架下,基于学生更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3.4 转变大学生学习方式要与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实践学习方式的目的是培养掌握有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生存能力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可根据专业的特色和个人特征,选择适合的实践学习方式,如产学结合的实践、假期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实践、竞赛科研实践、实验室实践等等。通过这些补充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新的观点、新的体验和新的视角,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创新潜能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每一种来自实践的学习都能够给予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思路和策略,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最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周友士.当代知识性质与学习方式转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2):8-11.

[2] 陆根书.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大学生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4):46-47.

[3] 陆根书.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4):39.

[4] 鲁娟,崔乔礼,李健.军医大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期望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475-477.

[5] 王继斌.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6-47.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大学生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