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策探析

2015-03-18李小林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感校园文化大学生

李小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社会责任感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所习得的一种后天素质,也是人人应当遵守的一种心理行为和伦理规范。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社会责任感不是一个人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与弱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肩负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命。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群体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国之栋梁,必须探寻合理的培养对策和途径。为此,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 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原因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五所普通高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随机抽取大学生200名,涵盖了工、医、文、管、哲等10个专业,向他们发放了调查问卷。然后,以实地走访的形式,对他们的父母、寝友、老师等进行了访谈。统计结果发现,在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在索取与奉献、义与利的选择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仍有部分调查对象注重自身利益,社会责任感淡漠,急需要教育和引导。究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1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首先是国内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损坏了党风;部分不务正业之人钻法律、政策的空子,一夜暴富;影视歌星的收入居然超过了对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两院院士……上述诸多案例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任重而道远。其次,西方敌对阵营也在利用现代化网络,传播极端民主化及享乐等思想,以及奢靡的生活方式,毒害青年一代的思想。第三,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也让人揪心:见摔倒的老人不主动将其扶起;部分高校教师不忙教学忙争官和挣钱;部分大学生毕业找工作还要送礼、托关系、走后门等。这让单纯正直的大学生群体无法理解,影响了感知和辨别力,导致了社会责任感的淡漠。

1.2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曲解了市场经济建设的真实内涵。逐渐以金钱作为价值尺度,用此有色眼镜来看待和衡量一切。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不公平的分配制度、诚信丧失、人性扭曲、钱权交易等。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难以适应。部分大学生的常态梦幻彻底被打破,在失落、失望的低迷情绪之中,他们的理想之巅难免坍塌在现实的荒原,导致各种消极情绪的出现,甚至抵触社会的情绪也因此而滋生蔓延出来。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1]

1.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

目前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成绩,弱化了德育工作,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此,造成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甚至缺失。因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也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轨到了普及化的“大众教育”,面对就业的压力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领域的“责任”关注度下降。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多是以课堂讲述的“说教”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多以论文或试卷考分的方法进行,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与社会实践也严重脱节。

1.4 家庭教育的缺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在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已惠及寻常百姓家的今天,父母多关注自己宝贝的吃穿,只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用高分考取理想大学,将来有份好工作,普遍忽略了家庭德育教育工作。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家庭教育的缺位已成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1.5 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优越,他们在“宠爱”中长大,衣食住行都有监护人负责,这导致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甚至认为“我目前只是一个在读大学生,还在弱势群体之列,社会责任感只是我大学毕业以后,正式踏入社会的事。”部分大学生还把大学教育看作是高薪就业的途径或考公务员的跳板,而从来没有思考过毕业后要怎样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去回报社会。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策

2.1 打造高度负责任的师资队伍

古人云:“师者、范也,言行静动、皆可为式。”其意是在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此,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就必须打造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或参加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指导大学生“汲知识、长技能、学做人”,使大学生群体按照高校既定的育人目标,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从理论修养和教学行为上,都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然后灵活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发挥出德育教育中那种春雨般“润泽”的渗透效果。其次,教师自身要践行社会责任,无论是在讲台上,还是在课后的言行举止上,都要体现出一种正义感和流露出一种“责任意识”。在社会上,偶遇个别肆意践踏公平正义之人和事时,要勇敢地站在最前面,刚直不阿地匡扶正义,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总之,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必须打造出一支具有高度社会责感的师资队伍。[2]

2.2 提高大学生的人生修养

社会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其所具有的“修养”之间成正比例的关系,修养高的责任意识较为强烈。修养是指个体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在思想境界、文化知识、能力技艺等素质方面,通过努力付出所达到的高层次水准。在目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马克思主义修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大学生“成才成人、回报亲人、奉献社会”的路径选择。同时,德育实践也证明了提升“修养”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为此,高校应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后德育渗透、日常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为将来踏入工作岗位和融入社会之后,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一名具有浩然正气、道济天下的社会公民,勇于担当重任、敢于负责任。

2.3 多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教育形成合力,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全部停留在课堂的说教上,必须与一定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所说“道德教育内容要融合于社会生活之中,才能彰显出实效性。”杜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参与是受教育者进行体验的前提。”也就是说,德育渗透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只有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责任意识。毕业后融于社区,在各种生活实践活动中,用一种“责任意识”来看待身边的问题和解决已发生的问题,勇于履行社会责任。德育实践也证实,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加深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和领悟。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是一个在自我成长中需要充实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以引导,让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弘扬出正能量。

2.4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其周围的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益于烘托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为此,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鉴于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同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例如,校园恬静宜人的物化环境,治学有方、学风浓厚的人文环境,张弛有度的管理环境等,不仅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愉悦情绪,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他们“爱校、爱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校园文化传播中的时事热点追踪、“负责任”的新闻人物报道等,可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搭建平台和提供榜样。为此,高校要创建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感染与影响作用。[3]创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与社会等实践活动,同时抓好校风、学风建设,共同创建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校文化氛围。[4]

2.5 净化网络,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生活也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此,要运用网络的优势,加大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度。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若引导不好,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浏览不良信息和沉溺于网游。为充分利用这一有利信息载体和规避育人风险,必须净化网络,向大学生传达正能量。第一,要保持网络洁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用过滤或拦截手段来屏蔽校园网上的不良信息;加强客户端网络管理,禁止大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和查阅不利于自己成长的不健康信息内容;同时加强网络舆论监督,通过规章制度对大学生上网进行约束。第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此专项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懂得人生要树立远大志向,自觉抵制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和各种不良诱惑,做网络的主人。第三,办好校园德育网站,积极弘扬正能量。办好校内网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及时报道大学生身边负责任的人和事,让大学生时刻牢记,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且勇于承担责任也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一。[5]

3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面对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大学生群体,在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保障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和净化网络,形成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的合力,向大学生传达正能量,就会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

[1] 杨兴新.太原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2] 叶青.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山西高校社科学报,2007,(1):117-119.

[3] 王艳秋.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34-37.

[4] 高明等.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讨[J].政治思想教育研究,2009,(1):95-97.

[5] 郑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责任感校园文化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