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乡愁?

2015-03-18宋子千,戴旭宏,罗明军

中国西部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原住民古村落村落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散布在广大农村的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承载着我们的乡愁。很多人住在充塞着摩天大楼、现代文明的的霓虹都市,却向往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生活。而这些村落正在快速地衰落甚至消亡。该拿什么来保护你,我们的乡愁?本刊编辑部请到中国旅游研究院、四川省社科院、云南省社科院、四川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的专家共同探讨西部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旅游开发、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嘉宾:

宋子千

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所所长、副研究员

戴旭宏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罗明军

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刘辉

四川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发展中心

尊重原住民的价值观,动态地看待传统村落保护

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所所长、副研究员宋子千

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视角来看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这样才能确定旅游开发的途径。现在有些代表性的观点片面强调保护原生态,要展示原住民的生活场景,比如老大妈纳鞋底、用原始方法洗衣服等等,要看原生态的景观。这是站在游客的角度来看问题,没有考虑到原住民本身发展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村落也是在发展的。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它。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好的,不是所有的原生态都是好的,对于传统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

原住民不是被消费的,不能只是充当游客猎奇的对象来生存下去,而是和游客一样,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主体。尊重原住民的意愿,不要用专家的视角去取代当地居民的价值观。

另外,对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应该特别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过去更多注重的是游客的体验环境。当地居民与游客对生活环境的诉求有共同的一面,但也有相互冲突的时候。有时候为了保证游客的游览,会损害原住民的生活环境。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目标应是使得当地居民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有不同的模式。如西递宏村保留了原住民,中青旅开发的乌镇西栅则把原住民迁出进行整体建设。成都三圣花乡的“五朵金花”(五个村,每个村以种植一种特色的花而闻名)也有人为打造的因素,但只要能优化人居环境,对原住民和游客来说都是好事,就是有价值的。而更多的古镇、古村落采取的是保留了部分原住民,原住民与后期进驻的经营商混杂的模式。从现实的商业开发效果来说,做适度的改造,保留传统文化的特征,可使商业利益最大化。完全不开发,不适合大众旅游市场。

我们要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原住民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不能要求当地居民采取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要尊重他们的发展意向,愿意留下来还是迁走要尊重原住民自己的意愿。严格说起来,游客进入之后,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就不存在了。现在游客看到的基本上是表演的方式。一方面游客有诉求,另一方面,当地老百姓也可借以提高收入。这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解决方法,在客观规律背后采取的一个可操作的措施,可以把传统文化中最吸引人的东西保留下来。只要有市场需求就是有价值的。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注意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旭宏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进行传统村落保护,把原来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注意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最关键是要限制商业的过度介入,避免政府的强行推进、大拆大建。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和操作,破坏了原生态。要做好规划,逐步推进,不要急功近利地建成人造古镇、古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的规划经评审通过后,住建部将划拨专项资金保护,地方政府也需配套相应的保护资金。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有时会出现专家规划团队与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沟通不顺畅的情况。有些传统村落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当地居民缺乏保护的理念,过度看重发展,甚至抱有一种申报传统村落等待国家专项保护资金的暴富心态。

如何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应该在保护中发展,保留原来的风貌,融入现代元素,例如现代的生活方式、经营行为等。传统村落中应保留原住民,保留原来的耕读文化。到处都是商业气息的古村落也就不成其为古村落了。

当然,传统村落也要发展。一方面,进行交通设施和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对于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居民住宅,鼓励原住民把自己的房子进行现代化的内部装修,主体结构和外貌仅进行修缮,使其成为可接待游客的住宅,或者在传统村落外选址修建现代化的酒店等设施,既不破坏原有的风貌,又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在实施乡村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发现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挖掘,向有关部门推荐,并由相关部门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梨园坝村(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泥溪乡西北部),目前已通过试点培养了两户具有接待能力的农户,可接待前往的游客。

四川省通江县梨园坝村 摄影/彭从凯

保护传统村落,强化文化传承

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明军

传统村落是指建筑环境、建筑风貌保留历史沿革,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至今人们仍然生活着的村落。传统村落是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具有生存智慧价值及传承的意义。传统村落既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又是农耕文明传承的载体。

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是一种物质和精神情感的保护。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重视有形的村落物质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保护传统村落,必须依托传统农耕文化的资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扎根村落、立足现实,注重土风建筑,系统、综合、真实、生态、生活化地呈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各地民间艺术浓烈的魅力,而且与当下的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相辉映的格局,引导人们文化和审美的回归意识,真正彰显村落建设的文化内涵。

村落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必须体现村落特色。按照“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则,保持大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依山就势,依水成型,线形结合,美观实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要求。做到不推山、不填沟、不砍树,建设随弯就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塑造一批和谐自然、民族特色浓郁、建筑风格突出的村落民居。

传统村落的建筑的个别设计,不仅要与当地气候、地点有关,而且同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关联。在村落建设中,保护和改造古村落,保留传统元素,并使之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上要注重传统建筑风格,在延续传统古建筑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赋予现代的生活气息,使古建筑投射出一种全新的时代气息,实现古老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抗震设施、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出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案。尊重各民族的风格,一个地方风格要相对统一,与环境和谐一致,融入民族元素,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村落的发展不仅要体现乡村风貌,而且要加强村落功能的建设。在彰显特色的同时,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名人故居等。

四川省8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近一半已拿到专项保护建设经费

四川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王刘辉

四川省截至目前有84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按照评选条件,入选的村落多数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这些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传统村落保护需进行规划、评审、实施。其中有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从2014年开始已经陆续拿到专项保护建设经费及其他相关经费,开始进行保护,从建设、文化、文物等口子分别实施。住建厅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厅进行文化传承保护,文物局则对评定的文物进行保护和维修。

最大的难点是缺资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从2014年起将获得中央财政支持。2014年国务院提出,将从2014年到2016年,按平均每村300万元的标准提供114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然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还没有明确到位。(责任编辑/胡静 设计/王静)

猜你喜欢

原住民古村落村落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