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夏本纪》研究综述
2015-03-18李瑞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李瑞超(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近十年《夏本纪》研究综述
李瑞超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文章对近十年《夏本纪》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阐述,从当下研究的关键问题入手,并围绕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夏本纪》涉及的夏史问题、以“大禹治水”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
《夏本纪》;夏王朝;夏史;大禹治水
《夏本纪》作为先秦至汉最为全面系统地记载夏史的传世文献,其真实性曾因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疑古思潮而一度被全盘否定。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疑古思潮的反思,有关《夏本纪》的系列研究又逐渐回到了理性的轨道上。特别是近十年,视角方法多样化、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使得《夏本纪》研究不断深入。笔者从当下研究的问题入手对近十年的研究概况进行阐释。
一、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考辨
在《夏本纪》研究中争议最大的是夏王朝的存在问题。现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共识是:在没有确切文献和考古材料能推翻《夏本纪》中有关夏王朝、夏史记载的前提下,仍然相信夏王朝的存在。但是,有关夏王朝真实性考证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推断性的,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的简单对应不足以支撑夏王朝、夏代、夏文化的最终确立。
与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紧密相关的便是《夏本纪》能否作为信史的问题,即对《夏本纪》可信性考辨,多从文献梳理和材料来源角度进行研究。
以上问题研究主要立足于宏观,近十年对《夏本纪》的深入研究更多着眼于文本中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
二、《夏本纪》涉及的夏史问题考辨
《夏本纪》系统记载了夏王朝的历史。因此,围绕《夏本纪》而展开的对夏史具体问题的考辨便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夏王朝的世系、纪年;与考古学上文化时期的对应;夏王朝的国家政治形态、建立时间;益启权力交接的真相;禹伐有扈还是启伐有扈;伐有扈、后羿代夏事件反映的夏王朝民族关系;夏都阳城、鸣条地望的考察等。
夏王朝的世系、纪年及与考古学上文化时期的对应关系:研究者多将文献梳理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把夏王朝与考古学上的文化分期进行了对应:认为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末期文化和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二里头一期大体包括启、太康时期和后羿代夏时期,二里头二至四期文化是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中晚期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少康中兴以后的夏代中晚期都城。
夏王朝的国家政治形态:这一问题争议较大,有的认为《夏本纪》中描述的完整的国家形态是司马迁整合删减材料后附会的结果,考古学物质文化材料所反映的早期社会样态与之存在的明显差异是很好的佐证。有的认为夏王朝是一个以一国统万国的国家联合体。
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传统观点认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基于大禹,至启时正式建立。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质疑,认为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充分证明,二里头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夏朝国家正式建立的标志,太康才是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益启权力交接的真相,禹伐有扈还是启伐有扈,伐有扈、后羿代夏事件反映的夏王朝民族关系:多数研究者认为益启揖让的实质是禹启以政治斗争的方式确立了世袭制,实现了“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亦有研究者对益启揖让关系进行了否定,认为益启关系以“启干益位”说较为妥当。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者对学术界公认的以《夏本纪》记载的夏朝建立为国家机构产生标志的观点产生质疑,认为从考古学上物化表现和文献资料都表明五帝时代,甚至直至少康时期,其政治实质是夷夏之间的方国联盟,夷夏联盟的最高首领由华夏和东夷轮流坐庄。这种形式到禹死后发生了变化,启干益位、后羿代夏等事件反应的是二者之间的斗争博弈。到少康中兴,夏人又夺回了最高首领的位置,夏在夷夏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才正式确立。
夏王朝民族关系:多数研究者认为《夏本纪》记载的太康至少康这段时期夏朝不稳定的局面,反映了夷夏之间的民族斗争和夏对东夷的军事征服以及在此过程中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另外,对《夏本纪》中记载的“伐有扈”事件的辨析,认为禹、启皆有伐扈之事较为符合历史实际,因为部落联盟制阶段部落间的战争不可能仅通过一次争夺就决出胜负。
夏都阳城、鸣条地望的考察:多数研究者认为《夏本纪》中的“阳城”地望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北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王城岗城址。研究者从夏亡时夏遗民迁徙的方位来考察《夏本纪》中记载的“桀走鸣条”中的“鸣条”地望,认为鸣条地望安邑说是诸说中最靠得住的一种说法。
三、以“大禹治水”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问题
《夏本纪》记载的主干为大禹治水的功绩,因此《夏本纪》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以“大禹治水”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大禹身份的研究;鯀禹的家族谱系;大禹治水真实性、治水方式、治水地域的考辨;鯀被杀原因;九州、五服、巡狩等制度的真实性考辨等。
大禹身份的研究历来有图腾说、历史人物说、神话说等不同说法。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大禹并非疑古神话学者所谓的神话人物,而是部落方国的首领。
大禹治水真实性等问题的考辨: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西周文物燹公盨(亦作“豳公须”)的出现和当前学者多学科交叉探讨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大禹治水的真实性。亦有研究者从全球性气候变化角度论证了史前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认为大禹治水的成
功可能主要得益于距今4000年以后气候的好转而非人力之所为,较好地解释了多数学者对史前发生洪水的相信但却对大禹能否成功治水的怀疑之间的矛盾。
鯀被杀原因:传统观点都将鲧被杀的原因归为治水的失败。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鲧被杀的根源是政治斗争的失败。
九州、五服、巡狩等制度的真实性问题的考辨:周书灿的《大禹传说的多元并起、层累、积聚与定型统一》运用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理论,对西周至汉流传的大禹传说的发生、流变、定型、统一进行了历时的缕析,认为史迁在《夏本纪》中记载的大禹事迹是对西周以来大禹传说素材进行综合整理的结果,其中存在着许多虚构臆测、带有传说性质的不符合历史真实的记载。其中自传说中的黄帝到大禹同出一源的帝王家谱式的“世系”现象是战国以来种族观念淡化、大一统趋势的结果。诸如禹巡守、益让位于启等亦同样不可作为信史。
杨栋的《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实物图像等材料结合,对《夏本纪》中涉及到的舜禹权力交接方式、鯀禹启关系、禹避阳城、大禹治水划九州的真实性、治水方法、伐有扈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述论证,称得上是大禹研究方面的专著。
近十年的《夏本纪》研究虽视角多样、学科交叉,但是所解决问题基本不出史学范畴。且多是以《夏本纪》为史料的夏史内部问题考证,并非专门针对《夏本纪》的研究,研究结果多是推论性的。
[1]杜勇.夏朝夷夏关系新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2).
[2]周书灿.大禹传说的多元并起、层累、积聚与定型统一[J].吕梁学院学报,2011(3).
[3]徐昭峰.夏代早期的历史及其考古学考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张国硕.试析“夏王朝”否定说形成的原因[J].华夏考古,2010(4).
[5]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周书灿.太康——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J].学术月刊,2008(07).
[7]周书灿.夏代对东方地区的经营与夷夏民族整合[J].山东大学学报,2008(5).
[8]李凯.豳公须与益启传说的再认识[J].东南文化,2007(1).
[9]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6).
[10]程平山.夏代纪年考[J].中原文物,2004(3).
G255
A
1007-0125(2015)02-0193-02
李瑞超(1986-),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曲周县,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