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弦吟,人生情
——浅析刘德海的琵琶曲《天鹅》

2015-03-18靳钦涵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戏剧之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刘德海琵琶曲民乐

靳钦涵(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四弦吟,人生情
——浅析刘德海的琵琶曲《天鹅》

靳钦涵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琵琶在我国被称为“民乐之王”,其丰富的演奏手法,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是首屈一指的。现今最具影响力的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手法新颖大胆,使琵琶的演奏技法更丰富、更具感染力。乐曲《天鹅》创作于1984年,是刘德海先生“人生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对传统琵琶文、武曲特点作了有机结合,旋律优美、风格别致新颖。作者注重演奏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与创新,不仅基于传统创新了“反弹法”,还创造了一些新技法,从而更形象、贴切地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同时,这首乐曲也是刘德海探索琵琶艺术道路的缩影,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表现力;技法;音色;情感表达

琵琶的音乐表达能力在民乐中是极丰富的。无论是文曲低吟的涓涓温婉,还是武曲所述的铮铮磅礴,无不淋漓地展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先生,现代琵琶音乐的一代宗师,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致力于琵琶乐曲的演奏、改编和创作,以他独有的音乐特点和演奏风格享誉海内外。《天鹅》创作于1984年,作者第一次大胆地运用了西洋大小调式,这对琵琶演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拓宽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是刘德海先生“人生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乐曲表现了天鹅自由洒脱的高洁气质以及宽广崇高的胸怀。乐谱题名正下方的一句“献给正直者”仿佛是通过天鹅来彰显着一种生活情操,同时这也是刘德海先生艺术道路的缩影、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天鹅》的旋律性极为突出,能够鲜明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以及作曲家的个人艺术特点和独到的技巧技法。在创作上,刘德海先生通过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以及演奏技法的变化等手段,完整地表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乐曲的结构层次分明,指法丰富多变。

曲子的开头是宁静安详的,中速偏慢板。这似乎是一扇美丽的门,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环境中:安静的湖面波光泛泛,没有喧哗和嘈杂,在山水之间是一片祥和的景象,一群洁白的天鹅在湖边嬉戏,快速的打、带音如同天鹅在不经意间抖动着羽毛,沐浴着阳光,一如内心之宁静,正享受着抛却琐事的一份安逸的快乐。其中的琶音,就像水面的波纹,与之相映衬,又不乏自由的感觉。一段引子过后采用了右手的“长轮”,这是开头的第一次升华,开始有了少许的情绪变化。长轮中运用了大量的强弱,表现了天鹅体态的舒展、从容,这是近景的描述。中间的泛音好似点点波光,与之交相呼应。

第二段中速偏快,在节奏上有着很突出的变化,4/4拍、3/4拍、2/4拍、4/8拍、3/8拍相互变化,大指在挑的时候采用了切分节奏,增添了音乐的紧张感和艺术张力。节奏的多变和重音的不断变换,都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增强,描绘了湖水中央的“领导者”天鹅在嬉戏、捕食、追逐的场景。同时也通过旋律的流动暗示了天鹅高洁的品格和优雅的态度,体现了内心的真、善、美。结尾的七连音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了天鹅的灵活,加上泛音的装饰更显惟妙惟肖。

第三段开始是右手的打弦,用来描写天鹅振翅高飞的声音,由弱渐强,由远及近,强弱交替,虚实结合。接着运用了一个新颖的表达方式——“双勾搭”,将天鹅飞翔的稳健与轻盈表露无疑。收尾时变化成凤点头,使音更加健硕稳定,继而采用了中指跟大指的配合,独特的音色丰富了乐曲的整体色彩,同时提高了演奏难度。乐曲通过刻画天鹅的飞翔体态来说明其高洁不凡的气质,平静被打破之后的呐喊,来得自然而迅速,而这正是曲子中出现的第一次小小的震撼。

之后转为一段长轮,夹杂着大指调弦的颤音,像极了天鹅的叫声,在高飞时的声声呐喊,平稳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其中不乏新颖的指法,比如“三指轮”加上泛音,这是一个演奏技法上的大胆创新,紧打慢唱,更加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层次,通过这种细微的技巧来展示着天鹅飞翔时栩栩如生的状态、变化。快速的“遮分”把力度和美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也将乐曲推向了一个高潮,天鹅在前赴后继地振翅高飞。最后转为大指和食指,将力度也推向了极致。随着一声声的呐喊,一声扫弦,乐曲进入了“紧打慢唱”的阶段,音乐感觉逐渐加强,最后在快速的扫弦当中得到升华。

在乐曲的尾声中,结束的指法使用了“凤点头”的演奏技巧,展现出一种宽广的、自由的感觉,世界又恢复到了一片宁静。最后使用了大量的散板,强弱变化的对比松弛有度、错落有序,力度情绪不断变化,仿佛在为这个完美的画面画上了一个句号,画面感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一指泛音处。

纵观整首作品,技法多有大胆的创新,堪称琵琶曲在八十年代的一首巅峰之作。旋律的突出、技巧的突出,都为这首乐曲增添了色彩,也提高了演奏的难度。刘德海先生在乐曲中大量使用“遮”弦,即所谓的“反弹”的方法,深刻地刻画了天鹅的艺术形象。虽然“反弹”没有被推广开来,但是正反结合一说恰如阴阳调和之理,“有正无反”或“有反无正”都将有失平衡,乐曲终将苍白无力。这一尝试不仅是技巧与技法的革新,也是现代琵琶灵活多变的一个启蒙和预示。刘

德海先生还强调:“反弹用得恰当,起点睛之效,滥用则失去意义矣。”“技巧之反弹为小道,艺术之正本求源为大道,学艺者当务大道,旁及小道,不可本末倒置。”他的这一理论为我们解开了对艺术的困惑,更在做人的原则上指明了方向。乐曲借助反弹与其他技法的特殊组合,形成了新的琵琶音色,在表达音乐情感时更加细腻贴切,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这是刘老先生“新古典”风格的展现。曲中还有很多用手指变化出的象声,比如天鹅的鸣叫、拍打着的翅膀等等。在指法的运用上,右手中指拍弦、左右大指按弦、右手无名指的夹摇、右手中指的遮弦等一系列大胆的革新,变幻莫测、层出不穷。

对于这首乐曲,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它通过对象征寓意的构思,以哲学性的思考,对我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乐曲以琵琶为载体,无处不体现着作者在美学上的感悟,直抒胸臆,抒发了个人的情操,表达了对于追求和向往的理解,弹出了在事业的道路上那种坚强且笃定的信念。在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求创新、求超越,不为历史传统所局限的精神与创作理念,这让我非常敬佩和尊重。

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一颗平稳的心和朴实的思想,再多华丽的技巧也不过是音乐的装点。用心去演奏,像天鹅这样高洁质朴、沉稳笃定,才能演奏出心灵的音乐,被更多的人喜欢。所谓“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也可用于我们的演奏当中,少一分花哨,多一分素雅,让听众听到你最真实的声音和想法,带给听众最细腻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表现音乐的美。

刘德海先生曾经说过:“音乐处理,运用矛盾以开展局面。欲扬先抑,欲此先彼,欲强先弱,欲快先慢,不依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皆称反弹法。譬如书法,笔笔中锋未必即佳,正以立奇,偏以取态,偏锋自不可废。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此外,“流派,风格,版本曲解等处都用反弹法,达到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于情理之中,在百家中争妍,在竞争中求发展。”正是有了这样好的艺术榜样,有了他们不懈的努力,才使得民乐在中国逐渐地走向辉煌。当今民乐已经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在国际的大舞台上画上了属于中国的符号印记。我们要继往开来,立民乐之本,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在新的音乐方向上飞翔。

[1]刘德海.凿河篇[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l):17.

[2]倪慧娣.赏析琵琶曲《天鹅》[J].教师园地,2012,(8):47.

[3]张伟.一曲天鹅语,四弦人生情——析刘德海的琵琶曲《天鹅》[J].中国音乐,2004(4).

J822

A

1007-0125(2015)02-0037-02

靳钦涵(1989-),女,湖北文理学院,助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刘德海琵琶曲民乐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民乐国祥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 他改编的《十面埋伏》余韵绕梁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
我,民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