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维根源

2015-03-17芳,黄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造物秩序君子

刘 芳,黄 展

(1.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维根源

刘 芳1,黄 展2

(1.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中国悠久至今的设计、造物文化始终具有自身的精髓与内在文脉,而这种内涵才是当今设计最具精华的地方,也是唯一且必须遵从的设计理念、思路,分析与应用这种设计文脉的根源,是我们重塑和建构属于自己的中国设计的最终主旨和归宿。

传统文化;设计思维;根源

设计,体现了一定时代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方能探寻到设计艺术作品中的理念之源,精髓之根。

一、秩序之源

远古中国产生了许多极具价值与耀眼的先哲思维,这些思维不仅奠定中华民族的发展文脉,也是衍生出不同文化表象的根源。设计属于现代西方舶来词汇,中国古代虽也有设计一词如《魏志·高贵乡公纪》:“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其词意指“计谋”之意。虽与现代设计之词意义不同,但皆为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来改变事物、事情,在利用人类智慧方面有其共同点,而在中国古代与现代设计一词意义接近的是为《诗经》中提到的“经始灵台,经之营之。”[1]“旅力方刚,经营四方。”[2]等,先秦这里的经营与现代的设计具有相同的内涵,就是将建筑、屋舍、苑囿进行规划与安排,使其在人为的控制下产生出合乎情理,合乎审美的规划。而合乎审美对于中国人来说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严格的秩序感,青铜时代的鼎照《周礼》的规定,天子列九鼎,以九鼎代表九州,以示驾驭、治理天下;诸侯七鼎;卿、上大夫五鼎;元士三鼎。可见鼎数量的多少,有其严格的礼制与约束,这种约束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这种秩序也严格要求着造物与创物的标准,如果根据这种秩序我们进一步细致分析,看到这种造物其实是一种严格的“秩序”的关系。

先秦时期维系思维核心的“伦理纲常”则需要以各种符合“礼”的器物制度,无论门户前的狮子的尺寸还是贵族墓葬的陪葬品的数量,无不是“秩序”概念的体现,这种“秩序”存在于不同的先哲思维之中,如《周礼·序卦传》中“有天地然后万物,有万物然后又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妻……”。《周易·系辞上》中“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3]其中伏羲八卦是对于宇宙万物所具有的秩序的深奥的探索,以太极图来象征阴阳思想,简洁、完整,动静相渗构于一图,表达一种神秘的宇宙观。这种对于宇宙空间、万事万物、人类本身、思维内容的“秩序”的分析实际上是中国早期思维精华的共性的总结,早期中国造物、经营无不是对各种伦理“秩序”进行体现。发轫于远古时期的秩序,经过先秦时期已经演变为成熟的视觉符号与表现形式,在商周时期青铜器器型与纹饰中,将秩序之美进一步发散为比例、夸张、协调、对称、均衡等审美基本要素,这种秩序之美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秩序与思想的体现。

二、天人合一

古代中国哲学家认为,天、地并不是单一与孤立的,他们内部之间不仅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且认为这种联系已经延伸到人本身,当人们试图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时,总有些难于解释与归纳的现象,而这些超出当时认知能力之外的内容,则为先哲统以“万物有灵论”来解释,似乎有灵性的东西才是最为无法用固定规律进行概括的。这种思维毫无疑问的延伸到了早期设计与造物的思维与过程中,如果造物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在造物技巧本身之外,人们还相信其他某种超自然的能力,这种“鬼斧神工”的超自然力在人类自身的造物中更多的演化为人与造物之神的良好沟通并达到某种默契才能很好的完成造物,即天人合一。在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人不仅是个体的生命,也是人类的统称,更是人掌握自然规律的主观能动性的综合,而天则是认知、是规律,人利用合乎自然的规律就是近乎于“道”,道法自然只是过程,其结果则是天人合一。在《庄子·养生篇》中庖丁解牛就是将技艺升为道,合乎固有存在规律,在屏息凝气间将人的行为上升到“道”的层面。

在《周礼·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4]古代造物,很多元素必然依照自然,模仿自然景物,尤其在中国园林建造过程中,假山假水的使用无不是对于自然景物的依恋,这里更多的则是体现了人的生活是需要与自然共同协调、和谐共处的,如果缺少了自然元素,则人的生活就不完整,白居易在《白苹洲五亭记》中写道“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镜心相遇,固有时耶。”只有境心相遇,才能使园林的审美内涵更为丰富。在特定的时空里,其形神都忘了,自己好像融化在万物之中。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不仅是我们归隐自然的心态,更是在造物中始终贯穿的隐秘文化,就像20世纪马列维奇曾经把至上主义解释为运用抽象的内容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抛弃,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一样,艺术家要完全凭着个人的感觉来创作实物。中国造物需要一种既为外人认可的思想内涵,又需要同时符合自身长久的沉淀,“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应是一个合理的认同点,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核心设计观。

三、“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精髓的具体体现,君子一词既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君子已经超脱出一种具体的定义,而升华为一种精神内涵,一种高雅的做人标准,非常类似于英国的绅士概念,但中国的君子概念更为内敛与含蓄,这种“君子”论本身对于个人修养并无不可,但对于中国的造物发展来说,当我们千辛万苦寻找符合中国本身的设计根源,属于自己的设计语境时,我们发现这种“君子”文化似乎可以为今天的设计提供另一种设计理念。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所谓“文质彬彬”原本是就个人修养而言,但其中又体现了一种审美意蕴,体现出人们对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的追求:内容胜于形式,就显得粗野,形式胜过内容,则显得浮华。从设计理论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只有内容与形式配合得很好的设计,才称得上好设计,设计的内容与设计的形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可能就是出自于普通匠人之手的明式家具,至今仍然是人体工学、材料学、结构学、人文修养与视觉美学结合的典范。

“君子”之道并不等于高贵、奢华、矫揉、牵强附会之意,相反,真正的君子之道应该是克己复礼的,是具有严格自我约束与修养的代名词,“君子”的设计同样需要自律与严谨,不仅是自觉的抵制抄袭与附会,更是要具有君子“自强不息”的独创精神与不畏艰苦的实施过程,真正的“君子”之道的设计不仅是造物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与主张的独特表达方式,更是设计师关于人生、社会等因素有责任的思考。[5]

君子之道的设计,是真正君子修养的流露,不是伪君子或假借君子之名的伪道德,是有节制的内敛与约束,但并不排除个性的表现与表达,相反,真正君子的设计更需要个性的表达;在《论语·雍也》中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译义多种,除了直释字面的本意外,山、水、动、静完全是君子个人的爱好与性格趋向而已,而这种个人独特的感觉是不同于他人思想的起源点,人本身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正因为这些独特的因素造就了个人不同于造物形式与设计风格。普通的匠人在大量复制秦始皇陵的陶俑时仍然可以做到每个陶俑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差别,何况情感丰富的具有文化的君子。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君子的追求,设计将自己的感情与独特感受进行合理的表达,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有所向。

四、道器之间

关于道器的记载在《周易·系辞上》中的原文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在这里,“道”与“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情况,因为循二者的思考,只有利用道将器进行推行,才能成就天下之民的事业,在此,丝毫看不到有重道轻器的、重器抑道的倾向,但后来,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将技艺说成低贱的事。在孔子、老子所处的时代,他们所言“道器”的分离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随着社会分工与等级制度完善,社会的观念随之转变,以至于中国以后的封建历史一直处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统治思想中,而实际生产者则处于社会的底层,这种生硬的割裂在当今设计,尤其是设计教育中仍然存在。现代设计本身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设计知识与理论是用来理解实践,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利用已总结的已有的“道”来结合于“器”的使用,《周易》中的原始朴素的道器之论与对待道器的思想,是客观的也是实用的,即使用至今天的设计也是非常贴切的。

远古思维中的道器之间的分析并不能等同于今天的理论结合实践,中国设计核心首先是中国文化,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要从代表性、核心性的角度出发,《周易》中的道器之间,不是简单的分析实用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而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类所生存的空间的万物运行的原理分析中得来,道,本是一种玄妙与深奥的普遍性规律,这个规律是文化的核心更是设计的出发点,而器则是在有无之间的有,是万物生存之母。这里的道器之间力图追求一种深奥的宇宙观与这种宇宙观所引发的一系列年代机缘变化的规律。

五、结语

中国设计想要做好,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其实说难也不难,这要跟随我们根源性的脚步与思维,将之很好的转化与理解成符合具体物象的时代产物就可以将今天的设计赋予灵魂,赋予我们独特的生命。这里的追随与理解不等于片面的吸收与拿来,而是认识适度取之,还要认真的理解我们的短处与所长,任何民族与文化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我们自身所有的劣根性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完全消失,如何在设计中避免这一问题,道器之间的远古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可这仅是一个框架与线索,如何利用于今天的设计,还需刻苦与谨慎的剖析与尝试。

[1]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杭间.“六书”与中国视觉设计思维[A].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46~153.

[4]靳埭强.从中国传统图形到哲学思想——设计中的承传创新[A].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65~173.

[5]王辉.当代文化语境下中西设计思维的差异性研究[J].设计, 2014,(5):167~168.

2095-4654(2015)12-0129-03

2015-07-29

G122

猜你喜欢

造物秩序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秩序与自由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君子无所争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孤独与秩序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