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解读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

2015-03-17许榆榆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许榆榆,曾 苹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解读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

许榆榆,曾 苹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翻译,通常被定义为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谈不上什么创意性。但是随着人们对翻译的不断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翻译界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换句话说,译者可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分析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创造性;《京华烟云》

能否准确无误地传递原作内容,并真实生动地再现原作风格,这是评价文学作品翻译好坏的两大标准。但是由于受到译者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译本的最终形成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夏贵清(2004:89-90)曾对“译者主体性”做出以下解释:“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作的解读、阐述、语言的转换上,还体现在对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及翻译策略方面等。实际上,每个译作里除了作者本身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译者。而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言语风格,译者在对原作进行解读时会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因此,翻译实质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一、张振玉的翻译思想

张振玉是台湾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从事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仅林语堂的作品就翻译过十余部,其中以《京华烟云》最广为人知。他提倡发挥译者主体性,即在保持原作的艺术价值基础上,还要赋予其艺术的独立性。在《京华烟云》的翻译过程中,张振玉以原文为素材进行创作,在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旨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保持了原著的风格,也展现了译者自身的翻译特色。与其他译本相比,我们发现张振玉的译本更多体现出译者的再创造性,这也是选取该译本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京华烟云》描述的是在中国特有文化背景下姚家、牛家、曾家三大家族的变迁,勾画了一幅中国现代风貌的历史画卷。《京华烟云》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蕴含大量的古今历史文化。全文以北京方言为主,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如果只对原作进行简单的对应翻译是无法吸引深谙中国文化的读者。因此,翻译时不仅要还原当时的历史文化语言语境和语言风格,做到尊重史实,还要进行补充说明,创作的空间很大,对译者要求也很高。

二、《京华烟云》译本分析

1.叙事结构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形式,最早是出现在在明代初年。全书分为若干章节,可称为「回」,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概括本回的故事情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小说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是中国小说的一大标志。《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西游记》等长篇小说都是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张振玉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把《京华烟云》改编为章回体小说,以四十五章节,分上中下三卷分别展现在读者眼前。与之相比较,林语堂在创作原版英文小说时,仅仅把《京华烟云》的每一章节用简单的罗马数字,如chapter I、chapter II、chapter III记录下来,并没有给出每一章节的标题。张振玉译本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原作的叙事结构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从而更加突出中文小说的特色,如“第五章母溺爱长子成顽劣父贤达淑女富才情”,“第九章拜天地孤独不成偶入洞房凄凉又心酸”。将原作改编成章回体小说,这在郁飞的《瞬息京华》以及其他译本中是没有的。不得不说,此举既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也使得故事情节前后衔接自然。

2.翻译风格

此外,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京华烟云》翻译过程中的其他方面,例如文化词语,特殊的句法结构,具有文化内涵的习语、暗语、谚语等等。林如斯(林语堂之女)就说过:“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所以说,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Moment in Peking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意义。倘若说林语堂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懂得如何吸引西方读者的注意,张振玉则懂得如何将原文小说译成吸引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注意,而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例子看出:

(1)文化底蕴

By classical education is not meant her knowledge of books,which was only a minor part of it,but knowledge of manners and proper behavior,as embodied in the well-established four phases of woman’s training:“woman’s character,woman’s speech,woman’s appearance,and woman’s accomplishments.”

译文:所谓旧式教育并不是指她经典上的学问,经典的学问在旧式教育之中只占一小部分,而指的是礼貌行为,表现在由来已久的女人的四方面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德、言、容、工”。

译者将“woman’s character,woman’s speech,woman’s appearance,and woman’s accomplishments”译为“德、言、容、工”,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韵味。而译文所指的“德、言、容、工”即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工”。这是衡量古代中国女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标准,是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体现。倘若将其译为“性情、言语、相貌、以及学问”则会让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译本要避免翻译腔,译者就不得不去处理好原作中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译文“归化”作为最终目的,促成译者在语言转换上的“创造性”。

(2)语言特色

Willow-covered embankments surrounding farmers’ fields,with peasant women kneeling and washing garments in the water and the common people loitering and fishing on the banks and paddling in the river,give that suburb a peculiar rural beauty suggestive of the South.It was one of Mulan’s favorite outing places in summer.

译文:玉泉河两岸,杨柳依依,浓荫敝日,沿河良田片片,村女跪于水畔涤洗衣衫。平民徘徊来往,有坐在岸上执竿垂钓的,有在水上划船的,北京西郊田园之美,大有江南风味。夏季到来,木兰特别喜爱此地,常来游赏。

此处我们可以与郁飞的译本做个比较,“杨柳堤岸环绕农田,农妇跪在水边洗衣服,百姓在堤上漫步,垂钓,或者赤脚戏水,使得这处城郊特有的田园美景大似江南。这是木兰夏季最爱去郊游的地方。”两个译本都将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各有特点。张振玉的译作语言优雅华丽,例如“杨柳依依,浓荫敝日”四字词组读起来朗朗上口,“执竿垂钓,水上划船”更是生动形象,再现了北京西郊田园的美景,体现出张振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之下,郁飞的译本则更偏向语言简洁朴实,略显逊色。

(3)地域方言

例1:

“Perhaps,when you are very hungry,” Mannia answered.

译文:曼娘说:“你很饿的时候儿,也许会。”

例2:

“Please don’t wait for me,” he pleaded.“Suppose you should fall down in that dark courtyard at night.”

译文:他说:“您不要等着我。在黑沉沉的院子里,您若摔倒了怎么办?”

《京华烟云》创作的背景是在北京,其中不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因此,在对方言处理时可以看出译者独具的语言风格。像此类的方言有儿化音,如“一块儿”,“好玩儿”,以及面对长辈或陌生人都用“您”来替代“你”以表示尊重。林语堂最初邀请郁达夫翻译Moment in Peking,其中一个原因是自身对北京方言不甚了解,因此不敢多加翻译。可见,发挥译语文化的优势,也是林语堂的主张。

林语堂谈《京华烟云》翻译的时候曾说过:“不自译此书则已,自译此书,必先把《红楼梦》一书精读三遍,揣摩其白话文法,然后着手”。林语堂对译者提出很高的要求,并曾为此批评郑陀与应元杰合译的《京华烟云》,觉得该译本在语言方面带有欧化色彩。其实最理想的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京华烟云》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小说,应该用原汁原味的汉语来表达,读起来才不会带有浓重的译本痕迹。

三、结论

在译文的构建过程中,译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风格融入到译文当中。无论是在叙事结构上把小说形式改编成章回体小说,还是翻译风格上对语言的再度创作,译者主体性都在《京华烟云》中得到充分体现。钱钟书(2009:116)指出:“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所以说,翻译不是对原作品的简单重现和还原,而是一个诠释译者能动的过程,进而否定了原作者是翻译的主体这一观点。当然,翻译的再创造是以再现原作为基础,需要处理好多重关系,如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2]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舒启全.貌似神合维妙维肖——评张振玉译《京华烟云》[J].中国翻译,1989,(7).

[4]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8).

[5]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张蕾.版本行旅与文体定格——《京华烟云》中译本研究[J].河北学刊,2012,(1).

[7]张屏.浅析“语言风格”在《京华烟云》中文译本中的体现[J].海外英语,2012,(1).

2095-4654(2015)12-0073-03

2015-08-02

I04;H31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京华烟云
山西药茶香飘京华
红色京华
烟云几许著苍山
从文化缺省补偿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复译
探究林语堂作品落后女性观的原因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京华清明记忆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茶山烟云
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