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庐江县泥河镇胜利中心村
2015-03-17龚京美
龚京美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庐江县泥河镇胜利中心村
龚京美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针对目前美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本文以胜利中心村为调查对象,对其乡村建设的现状,区位规划的优劣势进行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该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上的总体思路,分析出其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美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好乡村;泥河镇胜利村;规划设计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的民生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已经从专家学者的理论走向各级政府的具体行动中,政府的各项支农措施在近年来不断更新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在全国展开。为了推进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十八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精神,2012年4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重大部署,全面扎实推进美好安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2012年9月召开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动员会召开。就安徽省美好乡村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肯定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成绩,为了进一步的加快全省美好乡村建设。
一、泥河镇胜利村的现状
泥河镇位于庐江县城南部19公里处,总面积为182km2,它位于合肥都市圈主轴——合安发展轴线上,是合肥发展的重要主团之一。胜利中心村位于泥河镇西部,距镇区3公里,全村面积4 996亩。泥河镇境内有合铜黄高速公路、庐枞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也很便捷。
(一)交通现状
本次美好乡村规划点位胜利中心村,位于胜利行政村中部,规划区域含东庙、西庙2个村民组。规划区域成狭长形,二侧为基本农田,现状庐枞柏油路南北斜向穿越地块,交通较为便捷,水源充足,生态环境优美,非常适宜生产、生活。但是目前胜利村的交通依靠现有的庐枞路,为柏油路面,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无路灯;道基不规则,同一条道路的路面宽度不一样,路面有的是硬化地面,有的是黄土路;道路横断面混乱,同一条道路上的排水沟一段一段分布,没有连续,绿化系统也同样不连续;路面质量较差,村庄只有一条入村柏油路,两边路基需加固,支路基本为碎石路面、沙石路面、土路为主。
(二)建筑现状
建筑均为村民自建房,建造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高低各异,建筑立面形式多样,外墙有涂料有面砖,房屋间距不足,日照、通风条件不良;屋顶有坡屋顶、有平屋顶。人均住宅面积过大,使用率很低,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基础设施
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基本都是自家打井供水,没有充足的保障。村庄内的雨水排放采用民房周围的排水沟沿路边或排水渠散乱汇集排入至农田和周边农灌渠内。村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都直接排入排水沟渠,给周边生态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村内低压配电线路导电截面普遍偏小,三相供电线路辐射太窄,村民宅内私拉电线严重。村内电信安装密度比较低,电信线路的架设较为混乱,电信分支器型号老旧并老化。村内没有垃圾收集点和垃圾箱,农户生活垃圾无处收集存放,塑料袋等垃圾随处可见,污染严重。
(四)公共设施
现状小学位于规划范围北部,村内设有村部,但缺乏日常使用的公共设施,村内无农民集中的活动场地,缺少建设场地和器材,无集中绿地和安全管理机制,村内无公共停车场,休闲设施不完备。农房有一部分人畜没有分离,厕所大多都是旱厕,卫生条件非常差;新房有厕所,但排污没有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或农用;家禽家畜在街道上及住宅院落里随地排污,公共环境卫生比较差。农房之间闲置地过多,宅间杂草丛生,田园无人管理地段很多,基本没有生态景观。
二、胜利中心村规划设计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的精神为导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在尊重村庄原有现状格局的基础上,坚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并行,实施“三清、四拆、五化”工程,逐步形成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村庄整体风貌,打造“秀美新村,田园长廊”的新胜利中心村。
(二)规划原则
满足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效益。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村庄建设尽量不占耕地良田。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就地改造或邻近建设,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实用美观为基本原则,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符合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使用要求,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近远期结合,为远景发展提供余地,并结合实际,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目标将胜利中心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三)功能结构
胜利中心村空间布局依托现状道路,形成二个组团,构成了“一轴,二区”的布局模式,既方便联系,又使居民点环境、景观自然和谐。
一轴:依托现状道路,形成南北向联系轴,串联个分区。
二区:北部片区和南部片区。二个分区之间以道路、绿化等自然连接,形成优美的带状山水田园风貌。
(四)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布局原则,道路系统的组织,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和谐统一。遵循保证生产用道、生活用道的区别,并形成特色的原则,使村庄主路畅通,分路环绕,支路贯通,组织好村庄内外交通。
规划方案:主要道路承担着连接对外交通道路,组织村庄内外交通的功能,为柏油路面,路基宽9米,路面宽5米,改造长度1208米。次要道路主要承担着连接主要道路,组织村庄内外交通的功能,规划为水泥路,路基宽5米,路面宽3米,改造长度880米。支路:又称宅间路,主要是联系各个住户的通道,游览步道等,整理现有道路,打通断头路,沙石路面改造为水泥路面。路基宽3米,路面宽2米,改造长度450米。步行道:主要是休闲、生产性的道路,通往田间地头,路面为砂石或鹅卵石路面,路基为1.5米。
(五)农房整治规划
依据建筑的年代,建筑质量等因素对建筑进行分级,针对一类建筑、二类建筑、三类建筑分别制定不同的整治措施。建筑风格体现具有庐江本地特色的灰瓦白墙的徽派风格。农房建筑与环境整治并举,农房建筑与庭院整理并行。
住宅整治方案:
1.新房建设,必须坚持“一户一宅”的合理住房制度,原来房屋破旧不堪的要重新修建,危房和土房都应当拆旧建新。
2.拆除建筑,需要拆除的建筑为三类建筑,此类建筑是危房,或是厕所、猪圈等附属建筑,根据建筑分类,他们影响居住生活,破坏环境卫生,因此需要拆除。
3.改造建筑,一类建筑主要是近年建造的房屋,外观较好,大部分予以保留,对于少数外观色彩与整体风格相冲突的建筑,应对其外立面色彩进行整治。二类建筑主要是房屋结构较好,但屋顶、立面等破旧的建筑,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整治,平屋顶改成坡屋顶,前后挑檐,小青瓦盖面。墙身刷白色墙漆,一层1.2米墙身处用青砖勾缝,或者贴统一颜色的石材,房屋四周做成散水和屋檐沟。
4.庭院空间整治,对庭院户外空间进行改造,对庭院功能布局进行整理,通过乡土树木种植(包括经济林)及篱墙等,形成内向半闭式院落,为农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家庭庭院生活和休闲玩耍的处所,享受层次不同的生活空间。
(六)绿化与景观规划
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种树”的原则,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栽植花木的基础上,栽植香樟、梧桐、泡桐、椿树等,树间砌小花坛,设计栽植月季、桂花、美人蕉、栀子花等常规花卉。绿化景观建设要尊重基地现有的地形地貌的特点保留好原有风貌,对现有树木严加保护,不得借建设乱砍乱伐。充分利用水体形成的周边绿化来美化环境。在现有基础上提倡农户自赏式绿化美化,通过整治使景观风貌为农宅被绿化环抱,使村庄边界与外部自然融合。创造不同层次,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系统。
点:利用拆除猪圈、厕所等附属建筑所形成的空间进行节点绿化,对现有水体进行整理,修筑驳岸,沿水体周边进行节点绿化,形成村庄内部一个个的景观节点。
线:在道路整治的同时进行沿路绿化,道路绿化景观应力求自然,即自然环境相适应,避免城市化趋势,以乡土性、适应性和功能性作为植物种类选择的依据。
面:组团之间以田园分隔,这些田园组成大面积绿化,结合周边的山水大背景,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山水环绕”的山水田园景观。
(七)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治和规划
通过增加公共活动场所,塑造聚落空间这样的平台,为居民提供交流、集会的广场,展现热闹、和谐的乡村生活气息。根据现状,从村庄的布局结构,各种功能流向出发,适应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劳作习惯,结合本地的土地利用格局选择便于自然聚集可达性强的场地作为乡村公共活动中心,通过乡土景观设计,配合小品设施的布置,形成适合逗留和休憩的公共交往场所。
按照美好乡村建设要求,配备“11+4”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现状米长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并配套建设卫生室、图书馆、文化站、乡村金融服务点、农资服务站、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等,村小学位于村庄北部,原址保留。村庄东北部分空地将土地整平,在其基础上建设篮球场、村民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村庄中部设置1处公交站点,设置公厕3座。重点打造环境牌,走生态路,近期设置农家旅馆、农家乐,满足旅游服务的需求,远期结合种植产业的发展,将村庄建设成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基地。
三、 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布局
要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以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为主要核心,要加强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合理推动自然村的迁并,并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中心,考虑规划设计的完整性,并能在旧村落的改造中保持原有的乡村风貌。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服务系统
首先,要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的特点出发,从各级政府切实增加投入和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手段,建立美好乡村的资金储备。其次,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公共服务环境的建设和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手段,因为它不仅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并建设新的设施为村民服务,在水、电、通信和排污方面做出切实的设施建设。
(三)重视乡村人文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文化占据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各种乡村文化。调查发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乡村文化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需要针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对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1]谢松保,张远凤,杨昌斌,等.关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民政,2011,(4).
[2]谢培秀,庞振月,郭云.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安徽的启示[J].铜陵学院学报,2012,(4).
[3]杨晓蔚.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J].政策瞭望,2012,(9).
[4]李子蓉,邱妍,袁建军.富丽乡村建设与循环农业协同发展探讨——以泉州东田镇湖山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2).
[5]韩长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95-4654(2015)03-0141-03
2014-10-29
TU9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