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研究
2015-03-17刘志梅
余 靖,刘志梅
(1.南开大学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系,天津 300071;2.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研究
余 靖1,2,刘志梅2
(1.南开大学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系,天津 300071;2.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601)
大学生的德育建设面临着教育体系缺失、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主体接受不足、网络时代影响等问题,单一地强调德育已经很疲软,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德育建设的范畴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背景分析、问卷调查基本问题分析和访谈分析来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心理现状。
德育;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心理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德育方面的论文和课题层出不穷,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下也专门设“德育研究”部门。纵观近年的研究,少有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研究结合起来的案例,“德”居于“德智体美”之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德育最有效的资源之一。
高校大学生是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群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的机制,能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套优质、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德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包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二者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专业学习、职业技能教育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进程,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被解构乃至消解了,究其根源,传统文化在教育环节的缺失是其关键原因。造成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体系方面的缺失
近年来,一些高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指向技术型和实用性的,实用主义理念的盛行和就业率的硬性指标造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技能课程,这难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被忽视和边缘化。具体来说,高校教育体系方面的缺失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的“短板限制”。高校不论是三年制、四年制还是五年制,都有一年的实习期,实际用来学习专业知识都有点紧张,更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了。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都没有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部分都是散落在辅导员主持的班会课上,不完备也不具有体系。
第二,高校的教学重点“一边倒”。高校的课程都倾向于专业课程和技术课程,所谓的“思想教育课程”也是点到为止,基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比起就业率、“升本率”和“考研率”这三个实在的、可视的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沦为底点。
第三,高校的思想教育模式“支离破碎”。无论是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工作,没有更多的师资和经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体系内的课程和要求将本该完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不成系统。
(二)学校教育师资方面的缺失
学校关于德育教育师资方面的短缺主要表现在:
其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一般的本科院校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为全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供了师资力量的保障。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下设专业均是应用型的,缺少理论构建门类,这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全面、科学的展开。其二,辅导员工作不到位。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引者,但是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就其原因在两方面。第一,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大学的辅导员实际上是“政治辅导员”,但由于高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实行体制的不完备,终而让辅导员的政治教育职能流于口头形式。
其三,校园文化开展不全面。高校的课程定位于“专业”和“就业”,这就要求它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职业技能和高效就业这两个方面。现实中的高校过分强调前两者,而忽视人文素养培养,更不用谈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三)学生主体接受方面的缺失
从学生的主观方面说,他们完全可以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并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能力。可是,事实的情况却事与愿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不完备,加之传统文化在这个体系中的缺失,势必会在学生这一受教育的主体上显现出来。首先,基础薄弱,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被问及“您了解多少的传统文化?”很多大学生都给予不太令人满意的答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的文化素养向一端倾斜,知识体系完备全面的学生比较少。
其次,观念淡薄,对传统美德认识有限。高校的大学生在传统美德的发扬上却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学习上诚信的缺失,如逃课、夜不归宿、论文抄袭、考试作弊;交友交际上,个人主义盛行,打架斗殴更是屡见不鲜;师长关系上,几乎不打电话回家、甚至不接家长电话,对老师出言顶撞、甚至大打出手……这些行为暴露出了大学生在传统美德传承上不足。
再次,认知偏差,对不良社会现象片面界定。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模仿必将瓦解他们亟需强化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损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形象,也将会沦为市场经济社会下的牺牲品。学校教育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扭转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片面界定,净化校园不良之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对传统文化心理接受现状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学生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着怎样角色呢?其教育力度又如何呢?为此,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心理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
笔者釆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学习方式、认知、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笔者选取了A省5所大学(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学习情况、政治面貌、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作为高校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状况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该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代表性第一手资料。笔者为了考虑公平性,统一抽取大一、大二、大三这三个年级进行调查。此外,笔者还结合不少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确保调查的科学性。
在获取一手资料后,笔者对资料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分析。
首先,问卷调查的被调查者背景分析。此次调查的对象是高校在校学生,所以年龄均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层属于成年初期,心理和个性都向社会化全面发展,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对这一群体进行传统文化接受心理的调查具有特殊的意义。笔者统计了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各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大一46.30%、大二36.50%、大三17.20%,所在学科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文科31.40%、理科42.60%、工科17.60%、艺术或其他8.40%。
其次,问卷调查基本问题分析。由于该问卷的问题有26个之多,笔者在此不能一一例举,只选几个较典型的问题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在接受心理调查部分,对“你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问卷调查回收的资料显示,回答“a、非常”“b、有些”“c、没什么兴趣”“d、讨厌”的比例分别是10.20%、46.80%、27.20%、15.80%。在认知状况调查部分,“以下哪个教派属中国本土的原始教派?”的回答情况是这样的:“a、伊斯兰教”0.00%“b、佛教”43.60%“c、道教”56.40%“d、基督教”0.00%。没有学生选择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佛教,一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道教。对于中国本土教派的认识还是集中在佛教和道教这两个教派上,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结果来看,一半左右的大学生还不知道道教才是中国本土的原始教派。由此及彼,对其他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状况也是相似的。
笔者特地仔细整理并统计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教育,你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提到最多的是在高校增设传统文化国学班或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也有个别同学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个人的事情,有兴趣的可以自学,没必要将此变为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最后,访谈分析。其实无论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还是通过对学生处负责人、辅导员和学生采访得到的信息,都说明了一点: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主动学习和接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有同学在访谈时说了这样一个事例:她有个外贸专业的同学特别喜欢汉服,经常穿着汉服穿梭在校园,大家都称他为“汉服哥”。但大家对这位同学的评价却不高,觉得他行为怪异。其实这可以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在日本,有些公园明确提出,穿和服的可以免费入园;在韩国,随处可见身着韩服的女子。汉服作为服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艺精华,热衷于汉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不是张扬或好表现。中外对于传统服装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大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心态。
笔者概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德育范畴中的应用存在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文科与理工科的差别很大、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与传统文化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展开传统文化教学的精力有限、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狭隘这六个方面。
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典范树立结合势在必行,这要求学校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师资、学生主体接受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大学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学府,人才的输出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层次。在高校中推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迎合我国“国学热”的浪潮,而是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必须要重提、必须要重视、也必须要行动。把握学生关于传统文化接受的心理,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注入有力的动脉,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14.
[2]秋风.通往精神重建之路[J].中国新闻周刊,2004,(38):77.
[3] 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5.
2095-4654(2015)03-0069-03
2014-11-18
2013年安徽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共青团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引到工作”,SK2013A094;2013年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网络时代高职学生德育素质提升系统建设研究”2013szxm108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