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式溯源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差异
2015-03-17袁洪鹤
袁洪鹤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隐喻式溯源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差异
袁洪鹤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利用隐喻认知分析英汉民族文化差异,让学习者深入到问题的本源与实质,充分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
隐喻式溯源;民族文化;文化模式;人文素养
隐喻理论是抽象的,这个概念在大脑中所导致的细致设想恰巧是文化在人的认知思维中的映射,因此隐喻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规约性。人类不仅有相同的主文化,而且存在形态各异的次文化。
隐喻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认知工具,是一种思维认知的联想转变。如果不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规约性,将无法创造特色隐喻和体悟隐喻涵义。通过隐喻能了解世上形形色色民族文化的约定性。隐喻是每个民族话语文化的具体体现,各民族的思维认知差异性导致其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尽相同。
一、隐喻式溯源的实例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Eat no fish”字面意思是“不吃鱼”,而实际表示“忠于政府的人,诚实的人”。对这个习语进行溯源分析得出英国是个岛国,在历史上航海和渔业曾一度在世界领先,英国人自古喜欢航海探险,并通过航海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跟大海有着割不断的天然联系,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捕鱼有关的传统隐喻。例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a pretty kettle of fish(一团糟);Drink like a fish (酗酒)。
(二) 民俗风情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看见这个习语to eat like a horse会把它理解为饭量大如马,但真正的意思是饭量大如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中英习语存在牛马之争,这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渔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他们用马拉车耕地,饲养奶牛以获肉食或牛奶,因而他们对马比较熟悉,多喜欢用马比拟生活中的事物。而中国是一个具有 5000 多年文明史的农业国家,自古以来人们用牛耕作,用马作战,大部分中国人对牛的接触机会比马多,因而多用牛来象征某种感情。还有其他例子:To talk horse “吹牛”;flog a dead horse “徒劳做无用功”。
(三)传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的字典中有一些与龙有关的四字成语如龙马精神﹑龙争虎斗﹑马龙车水﹑笔走龙蛇﹑龙腾虎跃等。对上述词语进行溯源分析得出中国人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自古以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富贵吉祥的地位和至高无上的王权的象征,所以中国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跟皇帝有关的都用“龙”来称呼。而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悍的守卫宝藏的巨兽,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英语不译为four dragons,而译为four tigers。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红色为各个朝代所喜爱,红色象征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如大紫大红、红角儿、红运等。但在英语中,“red”具有负能量暗黑的隐喻意义,和战争、流血、犯罪、愤怒等联系在一起,如red tape(繁文缛节) red hands(血腥的手) 。
(四)思维差异
通过对这组tongue-tied ( 哑口无言)词语进行溯源发现:英汉两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但对于最主要的发音器官是什么的观点却存在分歧。英语民族认为是“舌头”,因此许多习语词块均与“舌头”相关;而汉语民族却认为是“口齿”,因而许多汉语习语与“口齿”(或“嘴”)相关。还有很多实例:on the tip of one’s tongue(话到嘴边却想不起来了 )A honey tongue, a heart of gall. (口蜜腹剑) 。
(五)不同的价值观
这个习语Have somebody in the pocket表面意思是把某人放进口袋里,但真正的翻译为控制某人。有时具有主导性作用,是一种权势欲﹑一种控制欲﹑一种希望比别人更优越的欲望。西方人拥有尚武﹑争强斗狠的权欲,他们试图去征服他国,控制他族,操控别人。因此有很多控制别人方面的习语,借用了从“头发”到“脚跟”的身体器官,衣服的“袖子”和“口袋”作为喻体。其他实例如Have one’s ear;Get somebody under hand;Put somebody under foot。
(六)文化心理差异
英﹑汉隐喻中隐含的文化心理截然不同,常常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cow”这个词在英语中常常有“愚笨﹑缓慢”之意,如“You stupid cow (你这个愚女人!)“You can talk till the cows comes here; you will never change my mind.(你说多久都不会改变我的主意)”。而“牛”在中国农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任劳任怨﹑勤劳﹑温顺的形象:“老黄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孺子牛”(甘为大众服务的人)。
(七)生活习惯的差异
饮食贯穿人的一生,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何地,食物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中西方使用食物形成的习语非常多,但由于食品种类不尽相同,习语的喻体也大不一样。参考下面的例子: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这个英语习语的意思是抢别人的饭碗(生计);粗茶淡饭bread and water的汉译是粗茶淡饭,家常便饭。中国人世世代代把面食和米饭作为主食,以炸﹑炒﹑蒸﹑煮为主要烹饪方法,因此这些中式生活习惯成为汉语习语喻体的根基。面包是英美人的主要食物,并以烘焙为其制作方法,西方习语喻体就用与面包相关的表现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本体意思。
(八)视角的差异
对于同一种感情态度,各个民族采用不完全相同的察看﹑捕捉情感端倪的视角。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TIME IS MONEY此概念隐喻,但是英语重在强调“金钱”的商品价值,因此它可以用来“理财”“预算”并获取“收益”。汉语却更重视其“宝贵”的意思,用来表达人生的珍贵。不管怎样,在英汉语言中两个概念理论投射或者整合的构架已经建立,紧接着就是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往里边填补具体内容,其框架应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动态系统。
(九)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控制着人们世俗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脑中的联想的映射。在英美国家,人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大量的英语习语就来自于《圣经》,如:“ Mose’s staff ”,“at the eleventh hour ”“No cross ,No crown”。而中国盛行“儒”“道”“佛”三教并存,汉式习语是对“儒”“道”“佛”三教观念的反映,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体投地;借花献佛;现身说法;菩萨心肠等。
(十)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汉语言文化中都存在较多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汉语有“破釜沉舟”、“匡衡凿壁”、“完璧归赵”、“卧薪尝胆”等。英语有 chance one’s arm; eat the leak; burn one’s boat; a golden apple”等。
二、结论
在以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深受隐喻的修辞功能的影响而忽略了其认知功能,并没有体悟到隐喻中本﹑喻体间的映射结合规律,常常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机械记忆,最后往往是记得不准﹑背得不熟﹑用得不活。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多了解西方文化如历史背景、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全方位知识,对深刻理解隐喻性语言,提高识别﹑理解和运用隐喻的综合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更多的西方文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且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差别,在了解隐喻修辞功能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指导学生能从注重语言表达形式即话语表面意思的解析转向话语﹑社会﹑文化的思维认知,因而在隐喻定义化转变过程中达到对所学语言的联想认知加工和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比中西隐喻方法差异来组织隐喻教授与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应用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规律的掌握,而且能充实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陶冶学生的认知思维意识和文化素养。
[1]王寅. 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侯奕松.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初明. 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 外语界,2001,(6).
[4]吴克炎. 论文化溯源对EFL习语词块习得的重要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3,(7):58~61.
[5]张安德,扬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095-4654(2015)03-0050-02
2014-12-20
H3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