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遗忘——读黄国荣的长篇小说《极地天使》
2015-03-17杨志兰
杨志兰
(黑龙江工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拒绝遗忘
——读黄国荣的长篇小说《极地天使》
杨志兰
(黑龙江工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黑龙江 鸡西158100)
摘要:在军旅作家黄向荣的长篇小说《极地天使》中,作者以1942年日军在山东潍坊建立的一座亚洲最大的“敌国人民生活所”中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为背景,为读者讲述了具有人类大爱的英雄们动人的历史故事。作家对故事讲述本身的重视,叙事的民间历史主义立场,以及对英雄及英雄主义的重新阐释,都使小说呈现出动人的艺术力量。此外,作家的小说伦理、文学担当和道德情怀,无疑使这部小说成为2015年最值得阅读的长篇小说之一。
关键词:故事;民间;英雄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方式,通过文字表现并记录一个时代或者某个历史节点人们的生命、心灵和情感状态,比任何载体都来得更为持久、可靠。整个二十世纪被称为百年忧患的世纪,战争,是这段历史时期最惨烈的一段记忆。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战时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或许我们无从得知,但《极地天使》这部长篇小说似乎告诉我们,许多年前交织着耻辱与荣耀的光影都在文学中保存得十分完好。
一对讲故事的重视
当代长篇小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往往用意识形态去图解生活,图解思想,作品中表现出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东西,全都是时代“共名”的,属于“集体思想”,作家个人的思想在小说中往往是缺席的。8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者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于个人思想的重视程度空前加强,有人甚至极力将自己塑造成“思想者”式的作家,典型的像张承志的《心灵史》、韩少功的《马桥字典》、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等。当然,我们不能忽略这种艺术追求给长篇小说创作带来的巨大贡献,它使思想深刻、历史厚重、史诗品格等成为衡量长篇小说高下的重要标准。问题是,很多时候,有意识的集体艺术追求总会产生的一个弊端就是矫枉过正——很多长篇小说在这样的文学追求下,显得理念大于一切,思想大于故事,小说原有的讲故事功能变得无足轻重,这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小说“不好看”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很多作家受西方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很大,他们有意玩弄技巧,精心创制语言迷宫,对作品的艺术想象力和叙事能力不加重视,在思想和技巧的游戏中废然思返,使长篇小说处于凌空高蹈之中,无法落地,因此,长篇小说受到读者的冷遇也变得不可避免。
《极地天使》这部小说,虽说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背景下进行创作,但作者黄国荣并没有用理念去图解历史,也没有用思想去主宰故事,他用我们并不熟知的一段历史故事为写作背景,用富有传奇色彩的笔调和口吻,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兽性对抗和斗争的故事。在追求艺术精致和结构完美的长篇小说创作队伍中,黄国荣这部32万字的小说无疑是朴素的,但纵观整部小说,可以显见这种朴素的艺术效果是有意为之的,作者显然将“讲故事”当作整部小说最重要的艺术任务。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而对一个小说创作者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就是讲故事。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当代小说中讲述的历史革命故事,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夸张,二是无趣。对历史的夸张,指的是在某种思想和理念的指引下,作家无条件地将故事中的人和事指引向设置好的轨道,甚至不惜失实,这样夸张的讲故事方式令我对这类作品敬而远之。《极地天使》则以富有情感韵味的艺术魅力改变了我的偏见。小说由一封邀请函写起,于是,六十多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扑面而来,无论是苗雨欣的个人遭际,还是日本人的魔鬼行径,抑或是斗争的无情残酷,人性的阴暗鄙陋与光亮美好,这段风云动荡的历史都被作家处理得异常简洁而又充满历史真实所可能拥有的全部丰富性。其中,对蕴藏在这段历史中人性的揭示应该是故事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真实而又不失实,传奇而又不过分夸张,这才是讲故事的高妙技巧。而一般革命历史小说中的“无趣”,作为读者的我也是经常领略,比如一些小说,或许出于思想和理念的牵制,或许出于题材要求的严肃性,都将具体生动的历史写成刻板无趣的材料,只见大而无当的事件经过,而无其中隐现的人情人性。而细观《极地天使》这部小说,你会发现,小说本身除了题材新颖,材料独特等优点之外,作家高超的讲故事本领,使得小说变得趣意盎然。
二历史在民间
在《极地天使》的首发式上,作者黄国荣针对其创作缘起曾说:“我这次写《极地天使》,便注重了‘民间性’,因为我觉得,历史就是在民间。”1942年,日本人为了报复美国,出兵强占了建立在山东潍坊的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建的乐道院,把这里变成了关押21个同盟国2008名侨民的“敌国人民生活所”,制造了一个东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2008名侨民在集中营被关押折磨了三年半之久。在这三年里,饥饿、疾病、残酷的奴化管理方式、灭绝人性的屠杀,让关押在这里的同盟国侨民饱受日军的折磨,在侨民们暗自追寻自由、 抗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以及拥有人间大仁大爱之心的中国人,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去帮助和营救了这些被关押的侨民,这段可歌可泣、鲜为人知的历史,正史上只是几笔带过,但在小说中得以重现。
在作家黄国荣看来,真正动人而又真实的历史,一定是隐藏在民间的。真实的历史,一经时光的碾压,它或许会隐藏在历史的褶皱中,唯有经过作家独特的慧眼和敏感的笔触,才会毫发毕现。学者陈思和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一个“民间的还原”趋向。黄向荣的这部小说中,很显然也有这样的创作追求,即将历史在民间进行还原,这样一种民间的历史观会从更趋近合理的角度去贴近和解释真实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在正史中过于巨大,过于震荡,但这段民间的历史在作者的故事中,是真实的、客观的,人性化且血肉丰满的。
三以爱之名的英雄主义
在《极地天使》这部小说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苗雨欣”这一民间英雄人物,在对这个光彩照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浓墨书写中,作者对英雄主义的呼唤,对人性善恶的体悟,对正义与邪恶的判断,即作者的人性洞察力和世情知解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众所周知,英雄人物的塑造一直是文学自当代以来的主要艺术任务,尤其是英雄主义的弘扬等主旋律的高扬,致使 “十七年”长篇小说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英雄人物既然已经“神”化,他们与生活中的普通人就拉开了距离,江姐、卢嘉川、欧阳海、刘志丹等令寻常人顶礼膜拜的艺术形象令我们只可远观。而小说《极地天使》中同样有一位英雄人物,但她与以往出现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这些英雄有着截然相反的面貌。
仔细阅读,会发现作者通过苗雨欣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说呈现出美好动人的温情和诗意。按理说,在动荡的年代里,英雄人物身上并不需要太过柔软的温情和诗意,但当温暖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出现在苗雨欣身上时,我们会发现,在如此残酷的历史时空中,苗雨欣这位美丽的白衣天使,成为小说最明亮的一抹色彩。她的动人,并不仅仅来自于作为一名民间英雄,如何为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危亡而做出巨大贡献,更多的则是来自于,在一个法西斯魔鬼横行、邪恶当道的历史时刻,这位温柔而坚强的天使,忍辱负重,在许子衡的帮助下,团结侨民自救会的骨干成员,在集中营内展开各种秘密营救活动,一直以她柔弱的肩膀抗住黑暗的闸门,让美好的人性光辉始终照射在阴云密布、邪恶丛生的东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这里,作者笔下的英雄主义和英雄,已经抛弃了宏大的民族和国家特色,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而仅以苗雨欣的人格震撼力和美好性情去打动读者,这种手法在当前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并不多见。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在哪一段历史时期,文学都会将崇高的英雄与弘扬时代精神,激发人们崇高感联系在一起,甚至在需要形成某种凝聚力和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时,不惜剑走偏锋,将英雄主义狭隘化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但在黄向荣这里,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在他笔下的英雄身上并不明显,而代表全人类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却成为苗雨欣的精神内核。在苗雨欣身上,闪现最多的是人道主义光辉,假使我们认定苗雨欣的确算得上一位伟大的民间英雄的话,那么她的伟大不仅仅来自于对人类无私的大爱,更是来自于她灵魂深处那种真情丰沛、元气淋漓的女性之爱,这些爱不带任何杂质,也并非出自保护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而是出自于人类的本能,柔软而又绵长,深厚但又不失温润,这种以爱之名的英雄主义,照亮了历史的暗影,给遭受法西斯恶魔迫害的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抚慰,这才是苗雨欣这位民间英雄人物动人的艺术力量所在。
众所周知,长篇小说的写作是一项极具难度的工作,它的完成对作家的才华、能力、经验、思想、技术乃至体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读完《极地天使》这部小说之后,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虽然小说选题新颖、视角独特,但限于时间仓促,作品对小说形式的创新几乎没有涉及,在叙述语言的丰富和变化上,也没有过多的探索。或许是由于作家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讲故事上,致使小说技巧不够圆熟,这应该是作家在今后的长篇小说创作方面要努力的方向。
虽然我们这代人没有亲历过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但我们需要做的是珍惜和平,拒绝遗忘,拒绝遗忘那些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人性美好、砥砺前行的英雄。在和平年代,作家们作出的文学选择是相对自由的,但同时作家也需要承担责任,承担记忆历史、拒绝遗忘过去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向荣无疑是一位有担当的作家。评论家李建军认为,文学作品动人的力量其实来自于方方面面,创作态度的现实主义,绚烂精彩的语言技巧,精巧别致的篇幅结构,都是形成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重要因素,但是,真正深刻且具有动人力量的好小说却直接取决于它的伦理精神——取决于作家的文学担当和道德情怀。因此,无论从作家的人格力量,还是作品的艺术深度来说,《极地天使》都是2015年最值得阅读的长篇小说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国荣.极地天使[J].人民文学,2015(8).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nterpretation of Huang Guorong's Novel the Angel of the Polar
Yang Zhil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Abstract:In the novel the Angel of the Polar written by Huang Guorong, the author provide us with some of the heroes and moving story of human lov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illing struggle in which Japanese troops built one of Asia's largest "enemy people" in Shandong Weifang. Attention of the story itself, narrative folk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heroes and heroism, the novel showed the impressive artistic power. The ethics, the play and the moral feelings, undoubtedly led the novel to be one of the most worthy reading one in 2015.
Key words:story; folk; heroes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2-0108-3
作者简介:杨志兰,硕士,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