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以《艺术概论》为例

2015-03-17张国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课理论

张国芳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高校艺术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以《艺术概论》为例

张国芳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艺术类理论课程的教学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慕课教学,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应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理想模式。

高校;艺术理论;慕课

《艺术概论》是高等学校艺术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艺术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艺术门类、艺术鉴赏等,目的是使学生对艺术的起源、本质、功能、规律、鉴赏等特征的认识有一个高度,并提升人文精神境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艺术概论》的教学却一直达不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这不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地方的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而是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多年来的普遍现象。尽管有一些同仁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而言,此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提升。

一、现状分析

(一)学生主观轻视

高校艺术类学生从高考前的专业学习训练,一直都是重技能方面的。入学后的学习,无形中延续了重技能的思想认识,对理论课的态度一般平时漠视不学,到考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考完差不多就忘了。当然,这除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周围大环境的作用也是值得思考的。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型发展方向是当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主导方向。放到国际大环境中,这一发展取向确实是大势所趋。因而,与之相对的人文学科受到轻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人文学科中的艺术学科,相比于艺术实践课,理论课程得不到重视就更不足为怪了。

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由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而造成的人类文明危机已日益显露。中、西方传统人文教育的衰落,引起了一些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现当代以唯科学主义为根据的大学教育理念的严厉批判,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愈来愈得到证实。国家教育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采取措施,在我国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人文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塑造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的迫切需要。口号喊得早,喊得响,但实际的效果却愈来愈与其背道而驰。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学生主观的轻视,造成教学上老师的努力犹如拳头击到棉花上,没多大回应,用力大而收效甚微。

(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

《艺术概论》课程在知识内容方面不同于中外美术史和其它门类艺术的理论课,没有多少密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能对视觉、听觉造成较强刺激的资料,它着重于各门类艺术的普遍性规律的研究,如艺术原理部分的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功能等问题,探讨的是所有艺术的共性问题,甚至早期用哲学方法研究,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抽象性。学生理解、学习确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刚入学大一的新生来说,还没有经过理论思维的训练,学习难度更凸显。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主满堂灌,就很容易造成学生跟不上老师思路而感到枯燥、乏味。

二、对策分析

(一)思想转变

教学的改革,如果没能真正触及到教师的灵魂深处,引起教师灵魂深处的观念变革,那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就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无效果可言。因此,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师的观念,并在观念上努力做到四个转变:

1.课程观的转变

教师教学“课程就是教科书”、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等这些传统观念,应转向着重加强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增长智慧的过程。知识重要,培养会动脑、有思想的头脑尤其重要。犹如对中小学生来说,解多少题不是最重要,解题思路方法的创新性、灵动性才更重要,这才是能力和以后的希望所在。在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时代,知识的搜寻变得比以往快捷,而思维能力、思想的获得却不是靠搜索就能很快得到的。一句话,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天经地义的职责,但如果老师对学生学习内容、方向及学习量都具有说一不二的权威,势必压制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地旁观,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不同于放任自流,给其无限自由。教师应该是无形中的领导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思考的什么问题、最终应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应该有掌控的。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果能组织协调好课堂,就需要教师博学、亲和力语言影响力强、组织领导力强等多项能力。否则,课堂可能死气沉沉或一团糟而达不到预期目标。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自主学习,是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很多同仁也在实践着。如果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而学生的观念一如既往,那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遥远的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损了一半而事倍功半。改变学生对理论课的漠视、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美好的愿望,但仅靠课任老师努力是改变不了学生的观念的,还需要教学管理层对学生的持续影响。

4.教育评价与考核方式的转变

由传统的过分强调差别的评价向激励功能的评价转变;由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由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一张考卷定成绩向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变。这是改革的方向,关键是可操作性。

(二)操作规划

为使《艺术概论》课程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体现理论课程对人文素养、专业内涵的提升与导向作用,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还应切实努力地做到:

1.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理论课也不例外,甚至某种程度上说,理论课程对师资力量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受传统“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加上当代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边远区域的因素,理论课程的现状也是积习已久。要想改变此状,非要有扭转乾坤的决心和比以往更加过硬的师资力量不可。打铁还需自身硬。纵观当前部分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大部分是学专业实践出身,小部分是艺术专业出身。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专业实践背景出身的教师,实践能力较强,但其所受理论思维的训练就少,理论视野不够开阔,逻辑性、系统性欠缺。而《艺术概论》课程的核心内容艺术原理部分,恰恰是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较多的部分。没有系统的理论功底很难驾驭。其次,艺术接受这一块,抽象性理论性也较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曲影视、设计、书法……等不仅门类众多,就同一门类而言,还有多个方向,而《艺术概论》课程就是关于所有艺术共同规律的研究,这是这门课程生来就具有的特点。而对艺术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而言,其理论的视野、广度深度、系统性逻辑性都不成问题,但如何深入浅出让学生接受是技术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实践问题。据了解,部分艺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有扎实的文化课功底没有多少艺术实践的基础。加强对纯艺术、设计艺术实践的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设计实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是有效的途径。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同事间的校内进修学习,即校本学习。实事求是,不掩盖自己的不足,努力充实自己,是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行为认知。

2.以调动主动性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高校艺术类理论课《艺术概论》的教学中早已受到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现代学生的挑战。如何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活动课程? 自主学习、探究型学习……等等着力于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教学方式早已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成了教师们教改的方向。但整体而言,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教学方式还没有成为主流。

李婕婷认为“运用 Flash 或 Authorware 等软件,利用数字处理技术、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各种媒体集成在一起在网络终端上运行,计算机和学习者之间实现信息双向传递,具有较强交互性和多媒体性” 时[1],因而学生可以在电脑上按自己意愿自由地选择学习知识点的顺序,这应该是现代理论教学的新模式。滁州学院刚刚培训推广的慕课(MOOC)教学平台,不但实现了这种构想,而且比构想得更完善。慕课(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可供大规模学生在线学习的开放式课程,不受时空限制。几年前在美国诞生第一门慕课课程(现美国有三大MOOCs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公司)。很快MOOCs课程在中国受到了很大关注,规模有迅速扩大的趋势。

不受时间、地点、学生数量限制的在线学习,学生学习的成本低,选择自由性大,制作中的种种设置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还可以修学分……,慕课的很多优点,使其有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趋势。但也都意识到了慕课模式的缺点:(1)还没有做到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防范;(2)对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无能为力,缺乏传统课堂老师的监管等;(3)传统课堂中声情并茂的讲课激情和师生互动被严肃、无情感交流的视频取代;(4)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受阻。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对慕课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网络开发的技术支持,从技术层面上监控与限制。其次,对自觉性不高学生的监督,是解除压力给其更多自由,让其自然成长。再次,传统课堂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场感确实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增进相互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慕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实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已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教室前已经网上学习过,课堂的过程与目的是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应有分析与练习、创造能力的激发。实践表明,这更有效。结合二者优点,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应是高校艺术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理想模式。

3.合理的考核方式与教育评价

理论课程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已呈现明显的不足。对学生而言,过分强调差别、过分关注结果、过于注重纸笔测试的评价打击了后进生,助长了作弊动机。向激励功能评价、过程评价、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变,鼓励、注重过程和综合素质,已成教育评价的改革方向。慕课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考核与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教师、学生观念的改变,以至于理论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一项重要工程,其成效的取得有赖于领导、课程教师、学生和非本课程教学的所有教师等共同形成的合力。在实施理论课改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课改的宣传,提高所有教师和学生对新模式的认识,获取他们的支持,形成实施课程改革的浓郁氛围,以确保理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1]李婕婷.地方院校 《艺术概论》互动式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以宜春学院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3,(11).

2095-4654(2015)04-0090-03

2015-01-15

G642

A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