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多语言主义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2015-03-17田尤佳
田尤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3)
欧盟多语言主义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田尤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3)
作为当今世界重要一极的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24种官方语言,妥善处理语言问题成为欧盟一体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欧盟奉行多语言主义战略,从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教育规划等方面都为语言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进而增强了欧盟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软实力,这对同样面临复杂语言问题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欧盟;多语言主义战略;中国;启示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作为当今世界重要一极的欧盟,现有28个成员国,24种官方语言,妥善处理语言问题成为欧盟一体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当下,欧盟奉行多语言主义战略,不仅规定所有成员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更强调欧盟公民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确保数种语言社群能在同一地域共存,从而有利于推进欧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并增强其内部凝聚力和对外软实力。作为典型的多语言政治经济实体,欧盟的语言战略对我国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欧盟多语言主义战略的形成背景
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欧盟成员国由创立初的6国发展到如今的28国,其官方语言也由最初的4种发展到如今的24种,同时,欧盟内部还存在100多种区域和少数民族语言,以及相当数量的移民少数民族语言,其语言背景十分复杂。周晓梅所著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一书指出:“在欧盟各国中,只有葡萄牙是单一语言的国家,其他国家都是接近单一语言的国家或多语言国家。部分国家如奥地利、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等国家,境内的语言种类均在5种以上,其中西班牙在8种以上,德国在9种以上,意大利在11种以上。”可见,欧盟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给予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环境,这就促使欧盟必须奉行多语言主义战略,进而才有可能实现其“在多样中统一”(Unity in Diversity)的总体目标。
从现实发展角度分析,欧盟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作为沟通桥梁的语言日益重要。在单一市场和自由流动的框架下,掌握多种语言成为欧盟公民的现实需要,从而有利于推进经济在多元语言环境中健康发展、各民族文化在平等交流中保持活力。同时,据欧盟统计局估计,2004年欧盟的外来移民人口为2 500万,占欧盟总人口的近5.5%,不断涌入欧盟的外来移民也带来了巨大的语言和文化挑战,加强语言教育、培养文化认同感、营造平等的语言文化环境日渐凸显出重大的战略意义。而对欧盟这个组织的日常运转来说,由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必须有24种语言译本,为了避免翻译成本增加、运转效率低下以及由于语言理解偏差而造成的不必要矛盾,欧盟继续推行并不断完善其多语言主义战略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欧盟多语言主义战略的主要行动
从政策制定来看,欧盟为语言多样性的发展制定了从上而下的积极政策。其1958年颁布的第一号语言规定就指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官方语言都是欧盟的官方语言”。为了应对多语言环境的挑战,欧盟于1976年推行Systran机器翻译系统开发计划,1982年再次提出机器翻译系统升级计划,即“欧罗巴计划”。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和移民的语言权利,欧盟于1977年提出“外来移民后代母语教育计划”,并于 1981年通过《关于区域性语言文化的共同体宪章及少数民族权利宪章的决议》。为了促进语言教育和文化推广,欧盟也相继出台了诸如共同体外语教学推广计划(LINGUA)、多语言信息社会计划(MLIS)、语言工程(LE)、人类语言技术行动(HLT)、2001欧洲语言年(EYL 2001)以及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行动计划2004-2006等计划。而其于2008年颁布的《多语言主义:欧洲的资产和共同义务》更是进一步阐释了欧盟的多语言主义立场,催生了之后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计划。总之,欧盟积极的语言政策为多语言主义战略的稳固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从资金投入来看,欧盟在计划制定、系统研发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上一贯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据统计,1982年-1992年欧罗巴计划的预算一加再加,最终达3 750万欧元;1983年-1997年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整体预算累计为2 845.5万欧元;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行动计划2004年-2006年的总支付拨款达937万欧元;“文化2000计划”的总预算达2.365亿欧元,而相继推出的“文化2007年-2013年计划”的预算更是多达4亿欧元,等等。同时,欧盟还大量设立文化基金、语言学习助学金、语言职业培训金等,如从1997年开始,共同体外语教学推广计划中的文化计划已资助大约2 000份文学作品的翻译;2004年-2006年,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一共支持了2 951项语言学习工程、3 957项语言研究生助教奖学金、1 820位职业教育语言教师在职培训等。由此可见,欧盟大力的资金投入为多语言主义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教育规划来看,欧盟始终高度重视教育规划对语言战略的基础作用。在欧洲理事会的推动下,著名的《欧洲语言学习基本标准》于1975年出台,欧盟各国也纷纷效仿这一标准制定了本国的《基本标准》。正如傅荣、王克非在《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中所说,“这种由上而下的推动策略首先在于提供一个共同的外语教育模板,促使各成员国制定具有可比性的教学大纲,其次是为了整体提高和保证欧洲的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促进欧洲各国人民之间的语言交际和人员往来。”2001年,欧洲理事会及其所属语言政策司成立的“语言学习与欧洲公民资格”项目组正式出版发行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参框架》,该框架为欧盟的外语教学大纲、外语能力评估和外语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南。2002年3月,巴塞罗那的欧盟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峰会提出推行母语加两门外语的“1+2”政策,很多欧盟成员国都根据该原则进行了教育系统改革。在一系列相关语言教育规划的引导下,据统计,自2007年起, 45%的欧盟公民至少可以用一门外语交谈,由此可以看出,在多语言主义战略框架下出台的各项教育规划为欧盟语言多样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欧盟多语言主义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的《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四条)和“国家推广全国普通话”(第十九条)。在这两条语言文字的根本政策下,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并扶持少数民族的语言发展。然而,中国境内语言的数目远多于民族的数目,55个少数民族有80种以上的语言,各种语言的使用程度也参差不齐,其中一些民族至今还未形成全民族通用的民族共同语,道布在《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一文中就说到:“从语言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的使用程度看,汉语毫无疑问是强势语言,不但使用人口最多,而且在行政、文化、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中都被优先使用。”随着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问题日趋复杂,欧盟的多语言主义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有着借鉴和启示作用。
首先,完善语言政策,落实语言规划。中国一直以来都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从宪法的高度保障各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文字改制、普通话推广、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等方面,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等人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现存的132种少数民族语言中,有20%已经濒危,40%已显露濒危迹象或正走向濒危;同时,很多地区显露“唯普通话”的现象,出现了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使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学校生源骤减的困境;并且,在各类会议和活动中,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十分紧缺,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也亟待加强。这些问题正严重威胁我国语言多样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民族政策的推行。因此,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语言的多样性,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并根据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及时分析和改革语言政策及规划,落实语言文字管理机构的职能,切实增加文化推广和语言翻译等计划的出台。
其次,加强投资力度,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不少语言文化工作正稳步实施,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合作,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调查研究,联合保护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机构和出版社;不少地区每年都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节,等等。但要想真正改善日益严峻的语言问题,如今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许多有益的语言文化工作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比如:成立相关的基金和专家委员会;扶持建设语言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翻译机构和传播机构;增加民族文化的宣传频率、增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等等。当然,要想从根本上使国民重视语言多样性、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国家还应继续遵循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加快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改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困境,由此激发少数民族人民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习本民族语言的热情,进而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再次,重视双语教育,推动语言文化传播。朱崇先在《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中总结分析了我国的双语教育类型及教学模式,这些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都是“各民族地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在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教育环境以及教学条件下,在开拓和创新精神进行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实验及推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然而,在缺少一个国家层面的具体双语教育政策和双语教学与评估框架的前提下,我国的双语教育在教师培养、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显示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仍长期实行单语教学。这就要求我国尽快完善双语教育政策和教育体制,推行适合各地区、民族的双语教学与评估框架,提高对全国通用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的认识,大力培养能力素质符合要求的双语教师,编写系统的、与时俱进的教材,并在双语教学中增强民族文化的渗透,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掌握全国通用语言的同时,也能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并认真学习、运用和传播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而促进我国民族大家庭的融合,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总之,语言战略也是国防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项成功的语言战略将有利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与社会发展。目前,中国内部的语言环境正日趋复杂、语言问题正日渐突出,不断增强的国际化潮流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冲击,这些挑战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交流与繁荣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内部稳定和对外安全。因此,切实完善中国的语言战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努力来制定合理有效的语言政策与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地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实践中获取借鉴和启示,并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
[1]周晓梅.欧盟语言政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傅荣,王克非.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3]道布.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J].民族研究,1998,(6).
[4]朱崇先.双语现象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3,(6).
[5]金星华,兰智奇.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6]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
2095-4654(2015)04-0076-03
2015-01-08
HO-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