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探析
2015-03-17薛健飞浦玉忠
薛健飞,浦玉忠
(1.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 213164)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探析
薛健飞1,2,浦玉忠2
(1.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 213164)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秉承以人为本、交往实践的理论原则,力图构建集内容、目标、方式、制度为一体的“跟进式”培养模式,即跟进内容,围绕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导可学;跟进目标,服务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转可用;跟进方式,亲近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听可感;跟进制度,保障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敬可管。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青年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及理想信念。
网络虚拟社会;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养
一、网络虚拟社会概念、特征及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3个层面出发,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应当而且必须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被最广泛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年接受认同、自觉遵守和切实践行。如今,互联网、手机、微博、博客、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网络电视等日益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网络虚拟社会。它是实践主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的基础上,通过虚拟实践创造出来的以光、电、声、色、影为表现形式,以网络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为框架,依托人类文明成果,对现实世界和非现实之物进行数字化编码而建构起来的人文空间,也是人类交流信息、情感释放、知识生产的新型社会空间[1]。网络空间传播事实上也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手段传播意识形态的虚拟空间[2]。网络虚拟社会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阵地。网络虚拟社会使人类社会形成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共存的双重社会层面,它凭借其独特个性对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思想行为、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网络虚拟社会的匿名性,导致了青年价值行为的失范性。迈克尔·海姆把网络的“虚拟实在”定义为:“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为真实的事件或实体”,认为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等是虚拟实在空间的基本特征[3]。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实质上都是成千上万个代码之间进行汇编和编译,并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可以淡化身份、地位、职业等差异,网民只需要一个ID就可以在网海弄潮,自由翱翔,其真实的信息很难辨认,容易产生蒙面狂欢的效应,降低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发青年网民的价值失范行为。
其次,网络虚拟社会的开放性,造成了青年价值取向的迷失性。网络虚拟社会形成了一个与地球空间相对的信息空间,内容庞杂、快速便捷,打破了现实社会空间的各种阻隔,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青年网民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宣泄情感,呈现出“非中心化”的逻辑特征,使原先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一些亚文化走到了网络虚拟社会的中心,从而淡化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消解了精英垄断的局面,但最终却导致其价值追求的迷茫与无措。
第三,网络虚拟社会的即时性,促使了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虚拟社会以数字化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特定协议,可以同步、不间断地进行信息的加工、制作。足不出户,轻松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瞬间获取无穷无尽的信息,也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片等传递到设有终端设备的任意地方。但由于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所有的资源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信息传输,面临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情怀等内容都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大行其道、畅通无阻,广大青年可以自由汲取、任意剪裁。这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青年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多元追求,另一方面也容易陷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泥潭。此外,网络虚拟社会中存在的众多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也给广大青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后果。
总之,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广播的速度与便捷,电视图文、声情的有机结合,报纸、杂志报道的深度与详尽,已成为思想领域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及自身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其中“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网络虚拟社会与传统现实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很大的差异,简而言之,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培育的空间更为开放复杂,培育的平台更为显隐多层,面对的对象更为新潮多元。因此,如何结合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及青年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创新培育方式,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难题。笔者试着以“跟进式”培育为视角,积极在网络虚拟社会构建一套集理念、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培育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支配性价值追求和主导性价值准则。
二、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的内涵及特点
“跟进式”培育是一种参照经济领域商业活动理论和组织行为学“跟进”的方式和相关原理,为社会大众的科学获知、精神成长、信仰形成、三观养成提供人本服务的培育模式。所谓“跟进式”培育,就是紧紧围绕培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引导社会公众“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为主线,遵循个人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规律及网络交往规律,充分发挥网络虚拟社会遥在性、及时性、交互性、沉浸性等优势,跟进内容,围绕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导可学;跟进目标,服务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转可用;跟进方式,亲近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听可感;跟进制度,保障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敬可管。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青年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及理想信念。真正使广大青年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顺应社会新形势,不断引导和满足他们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需要和兴趣,不断创新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各主体间互动共进,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主体际平等交往和人文关怀教育,使广大青年成为自我渴望、家庭期望、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有用之才”,从而使培育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的精神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实践原则是及时跟进、主动跟进和有效跟进。在时间上体现为“青年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向哪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就及时、主动、有效地跟进到哪里”;在空间上体现为对青年学习、生活空间的全面渗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的特征是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全面性、实效性与可持续性。具体而言,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跟进式培育的前瞻性表现为螺旋跃升,直面未来,强调在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及科学本质,积极把握时代社会、网络技术、思想潮流的最新发展趋势,深入了解青年群体的鲜明个性及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对广大青年的核心价值观做出前瞻性、预见性的培育。跟进式培育的主动性表现为以人为本,主动引导,强调主动跟踪前沿、主动研究热点、主动关注焦点、主动解决难点,力求协同共进,促使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跟进式培育的针对性表现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强调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有保障、有时序地来设计培育的步骤;要针对新形势、围绕新需求、研究新问题、把握新动向,从而来认清青年群体的特征;要因时、因地、因网、因人而采取有的放矢的培育手段。跟进式培育的全面性表现为横纵结合、多元多层,强调要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网络法制化建设的全过程,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融入网络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方面。跟进式培育的实效性表现为价值认同、付诸实践,强调跟进式培育一方面要内化为广大青年的心理认同及价值旨归,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促使他们习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净化了心灵、找准了方向、完善了品格,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教人求真、引人向善、带人审美的实践行为。跟进式培育的可持续性表现为持久长远、永不停息,强调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风,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不断依据培育内容、培育对象、培育目标、培育方式、培育保障的新常态、新发展,始终坚持立足长远、持久有效的引领培育。
三、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的实践体系
如今,网络虚拟社会中,各种社会思想潮来潮往、居心叵测,企图或消解或曲解或肢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其中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的实践体系力图从战略上考量,从内容上完善,从方式上突破,从体制上创新,以期牢牢占据主导权,紧紧掌握主动权,时时发出“好声音”,处处彰显“正能量”。
1.跟进内容,围绕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导可学
第一,跟进“碎片化”不足,讲求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由于“眼球经济”及网络交往技术的特点,特别是微博严格的140字内容限制,使得网络虚拟社会中大量充斥着标题新奇、零碎芜杂、浅表简单、缺乏理性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特征,很难帮助青年形成对信息的逻辑把握及整体理解,这也极大阻碍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完整、系统、高效的传播。笔者认为,首先,建立专题网站,打造显性平台。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引导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养成、践行的重要平台。重点围绕阐述、彰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实例。通过引人入胜的手段,为广大青年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窗口,不断提高此类专题网站的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增强覆盖面及影响力。其次,建立地方红色网站,打造多样平台。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红色遗址、红色故事、红色英雄,这些都是散布在青年周围真实可信的资源。要积极构建地方红色网站,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地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系统阐述这些资源背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立场、舍生忘死的革命事迹、坚贞不渝的高洁情操,使这些发生在青年周围的革命事迹、革命英雄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实践、价值观形成的榜样及典范。
第二,跟进“抽象性”不足,讲求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要避免套用传统的“高、大、全”的抽象化宣传,“过高的道德标准,使绝大多数人都沦为他的‘不道德爷,所有追求道德的人,得到的只是耻笑;他们的真正符合道德的高尚努力,只被用来证明他的‘不道德爷。在这种‘道德高压爷下,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永远只说道德的话,但永远不做道德的事情。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并且心安理得。过高的‘道德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了不道德。”[5]因此,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充分发挥视频、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紧扣“讲什么”、“谁来讲”、“在哪讲”、“怎样讲”、“如何发展”等关键问题,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以群众为主体,发展出“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的有效办法,主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为范围,突出“善、诚、孝、强”4个字,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种行为,做到以先进的理念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庄重的仪式感染人,以丰富的形式吸引人。
第三,跟进“解构性”不足,讲求意见领袖解答疑难事。网络虚拟社会特色鲜明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青年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获取信息,而不受法律、道德等规范的约束,再加上解构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解构权威、调侃经典、戏说历史等成为青年的时尚,导致网络社会成为众声喧闹的公共领域。针对这一现状,要积极发挥版主或权威部门“意见领袖”在处理舆论危机过程中的作用,正确疏导负面舆论。“意见领袖”在虚拟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呼风唤雨,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6]。通过他们深入挖掘事件,可以帮助青年网民理性思考,使事态朝向可控的方向发展。意见领袖对于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要敢于发声,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原则及方法,对蛊惑人心、曲解、消解、中伤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言论,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反驳。对于热点难点问题要善于发声,针对广大青年普遍关注的收入分配、就业创业、住房医疗、升学出国等民生问题,意见领袖要充分解读相关的政策措施,运用科学真实的数据、实例说话,积极引导青年理性全面地对待、合情合理地表达。同时,要不断提高意见领袖的素养,从法律法规等方面规范他们的言行,同时,加大对诸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造谣大V的法律惩处力度,全面净化网络环境。
2.跟进目标,服务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转可用
第一,跟进健康成长之需,讲求以人为本。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传播、培育,要真正关注青年利益,切实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净涤外围环境、提供价值准则、指引价值目标。广大青年正处于精神意志比较薄弱的阶段,从众、赶时髦心理较为明显,对虚拟社会中的诱惑往往会盲目接受,从而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网络虚拟社会由于其鲜明特点,可以打破沟通的时间、区域的限制,这也正是深受青年们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泛滥、挑战刺激的游戏横行,极易造成青年情感的冷漠与孤独,呈现出退缩孤僻、耽于空想等行为特点,出现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暴戾冲动等问题,极易导致自我评价能力降低、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或行为。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电脑前每度过1小时,用传统方式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时间就将减少近30分钟[8]。越来越多的青年沉溺于网络虚拟社会,远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集体活动,忽略现实社会的人际交流。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图像化和琐碎化的特征又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青年身处其中,习惯于浏览海量、琐碎的信息,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阅读,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消化。另外,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众多图片信息,诱使青年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来认知世界,难以形成追求本质、寻求真理的思维特质,导致其审美格调的下降,这些都对青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贴青年健康成长之需,首先,要提高网络道德,优化网络环境。帮助广大青年学习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民基本道德纲要,树立科学、合法的网络观念和道德,文明使用网络语言,理性看待问题,不盲从,不媚俗。不断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对网络违法的鉴别、防范、应对能力。同时,帮助广大青年形成科学的网络素养,使他们全面掌握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传播能力等。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主动占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科学利用网络资源,在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下功夫。学校要通过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视频、微博等新媒体、新形式广泛参与其中,以期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网络文化。
第二,跟进自由发展之需,讲求实践转化。“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才称得上是科学的理论”[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行生活化建构,实现实践转化,使之成为广大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源泉。如今,少数西方国家依然掌握着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英文信息占据着主要地位,几乎垄断了网络信息资源,形成了信息霸权。境外敌对势力将互联网当做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互联网正成为各种政治主张的“策源地”、参政议政的“新场所”、组织活动的“大本营”、推动“颜色革命”的“训练营”[10]。大量的封建迷信、赌博游戏、凶杀暴力等腐朽思想通过网络乘机涌入,而广大青年尚处于成长发育期,思想单纯、情绪不稳、缺乏阅历,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及身边现象做出简单的判断,容易为表面现象迷惑。这些都将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广大青年的价值认同,最终外化为其实践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出理论的先进性和指导性。为此,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揭示各种社会思潮的特点、实质、危害与趋势,做到批判整合、凝聚共识。各级政府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尤其要重视其中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科学分析、把握规律,积极引导。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上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全面净化网络环境。其次,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应以广大青年的生活实践为教育的本真之源、生命之源,将价值认同与国计民生、信仰树立与民众权益保障结合起来,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国家建设实践经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中汲取源头活水,切合青年受众的利益诉求,以提供价值引领[11]。
3.跟进方式,亲近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听可感
第一,跟进“娱乐化”不足,讲求权威严肃。当代青年个性化心理特征较为明显,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网络虚拟社会个性化、多样化的使用、消费、娱乐等方式又进一步强化了青年的个性化追求,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在将在没有思想、没有个性和没有灵魂中‘死去爷。”[12]进一步消解了传统权威的传播效果、威慑作用和规范作用。同时也导致青年网民将人性中灰暗、丑陋的一面充分地显现出来,譬如,侵犯他人的隐私,大量使用网络语言暴力公然诽谤他人、中伤他人人格,传播虚假新闻等等,消解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已对现实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此,首先,主流媒体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作进一步科学细化,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概括出对青年发展的具体价值目标、取向及准则,并采用广大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国梦”主题歌曲展播、《永远的焦裕禄》的制作、“善行河北”活动的报道等用歌曲、视频、主流媒体、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魅力,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从国家全局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互联网载体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整合。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站或网页时,应立足地方或部门的特点发挥长处、张扬特色,确保各个宣传阵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发挥“把关人”作用,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畅通无阻,信息内容客观公正,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13]。
第二,跟进“灌输式”不足,讲求灵活多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灌输”为主要特征,教育者对信息占据主动权,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删选,学生无权选择,这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随着以信息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网络虚拟时代的到来,彻底消解了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处于共享的环境中,从而使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青年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效用。教育者若不能及时引入网络技术手段来加强青年的思想教育,极易使虚拟社会的价值观教育成为“真空地带”。因此,首先,要紧密结合广大青年认知特征及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优势及主流媒体规范权威的特性,切实提高培育效果。其次,充分利用专题纪录片、系列解读、在线互动、电子书等网络媒体,以形象、生动、立体化的形式,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可以通过网上座谈会、新闻专题、在线访谈、flash动画故事、DV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年的思想行为,营造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14]。
第三,跟进“离散性”不足,讲求长效系统。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的积极参与、通力合作,唯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会为青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虚拟社会环境。首先,家长必须加大对青年的家庭思想教育的力度,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构建和谐、民主的交流环境,全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们还要主动学习绿色网络知识,积极引导孩子上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文明的网络素养。加强青年的网络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实、守信的品格。其次,学校要加强底线教育,有效进行网络伦理、网络言行、网络操守等方面的教育,要结合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客观、真实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网络健康教育,针对网络孤独症、上网综合征等,邀请心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以及建立校园心理健康网站,及时解决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迷茫与困惑。再次,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匿名环境以及广大青年阅历、知识、性格特点等因素,使得他们对网络社会出现的事件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科学判断,容易被网络非理性声音误导。如果这种态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大规模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正视网络出现的各类事件,不隐瞒、不回避,“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合理利用“黄金四小时”和“首应效应”,提升政府的权威性,挤压非理性情感的传播空间。
4.跟进制度,保障青年,确保网络虚拟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敬可管
第一,跟进“滞后性”不足,讲求及时完备。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迷信、网络谣言等呈现出复杂、多元化趋势,很难把握其规律和发展趋势,这对青年网络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相对较早,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也相对比较完备,其中有不少是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譬如《1998年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法律,限制互联网色情内容的传播。此外,日本也有《打击交友网站引诱未成年人法》《青少年安全上网环境整备法》等。相对于西方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立法显得比较滞后。因此,政府要从规范网络环境的角度出发,加强针对互联网上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立法,从法律角度规范手机运营商的义务以及网络游戏的标准和内容[15]。加大地方性网络法规的力度,在实践基础上构建的地方性网络法规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性和推广性,可以对全国性互联网法律法规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同时,要注重互联网行业协会规章的制定,积极构建由全国性、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组成的虚拟社会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第二,跟进“负面性”不足,讲求科学有效。首先,政府要利用信息挖掘和分析技术、网络舆情采集提取技术,找出信息发布源,掌握信息成因,科学判断信息发展趋势,并及时向网民发布信息,减轻网民的情绪冲击力,防止情绪的大幅度社会感染。其次,政府要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熟练、网络技术娴熟的网络安全队伍。定期对网络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跟踪、分析,发掘其共性、摸清其规律,并及时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给予有力打击,全面保障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此外还要组建网络发言人队伍,要求其懂政策、善表达、善沟通,负责在线收集、回复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及时疏导解决相关问题。再次,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内容监督和网络安全管理的手段和系统建设,发挥网络技术手段的作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IP地址备案、网络特定对象管理控制等多种网络管理和技术手段体系[16]。同时,要对网络中心、论坛站务等部门采取“关键词过滤”技术、安全内核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防火墙,回避政治问题及其他敏感话题,实行实名登记制,执行账号收费管理,全面减少网络虚拟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作用。
四、结 语
如今,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数字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网络虚拟社会正改变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它突破了时间、区域的局限,不出家门便可知五湖事,便可交四海友。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里渗透与反渗透、对抗与交融;各种真实、虚假、个性、多元在这里融合、难辨,正是它的这种虚拟与真实、丰富与多样使得广大青年对此“一网情深”,难以自拔。网络交友、网络游戏、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在这里滋生蔓延,可谓“网事难看”。这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青年心理、生理特点,不断完善内容、明确目标、创新方式,完备制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吸引力、公信力、影响力及覆盖面,使之真正成为广大青年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及价值准则。
[1]冯斌元.公共网络安全视野下的虚拟社会管理研究[J].公安研究,2010(8):12-17.
[2]杨嵘均.论网络空间治理国际合作面临的难题及其应对策略[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78-90.
[3]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111-119.
[4]薛健飞,浦玉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4(2):133-136.
[5]张远山.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J].教师博览, 2004(12):4-5.
[6]辜胜祖.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舆论危机应对[J].电子政务,2011(9):2-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8]盖瑞·斯莫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M].梁桂宽,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
[9]周小毛.马克思主义内在生命力的来源及特点[J].毛泽东研究,2014(2):92-97.
[10]东鸟.网络战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6.
[11]汪馨兰,戴钢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网络文化建设[J].求实,2013(5):75-78.
[1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2.
[13]王学俭,郭绍均.互联网络境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难题和对策[J].理论月刊,2013(9):97-101.
[14]李纪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途径与机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5): 10-11.
[15]杨守建,郭开元.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39-43.
[16]范立国,王红斌.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40.
D641
A
1671 4970(2015)02 0012 06
10.3876/j.issn.1671 4970.2015.02.003
2014 12 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KS105);江苏省社科基金专题研究重点项目(14SZA00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2013JSJG03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B-b/2013/01/044)
薛健飞(1981—),男,江苏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