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

2015-03-17许克祥黄国辉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精神人才教育

许克祥 黄国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福建福州 35012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突出位置,从重视知识灌输、知识传递转向重视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势在必行。

1 创新精神内涵

2011年,我国启动实施“2011计划”,强调“协同创新”,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自此,创新精神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词汇。

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创新精神是指人在创新活动中逐渐凝聚而成的一种胆识与气魄,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摄取和运用、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是一种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1]。

强调创新精神并不意味着要和前人经验割裂,而是要在继承先人成就的基础上,保持追求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胆质疑、细心论证。面对时代的新要求,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必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2 中医人才创新精神特征分析

建国60多年来,我国中医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曲折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近年来,高等中医院校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相继开展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九年直博为特色的“岐黄国医实验班”和七年制的“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河南中医学院“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传承班”、湖南中医药大学“经方师承班”。但仍存在许多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学生知识结构有所偏差,中医辨证思维训练不足;大部分高校仍处于自我封闭的办学状态,办学效益较低,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没有很好处理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拓宽基础与培养专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过多借用西医模式,中医学课程体系特色不够明显,未形成全过程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面对医学教育要服务深化医改的时代要求,中医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2]。

对高校而言,中医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一般而言,中医人才的创新精神应具备以下特征:

2.1 医德与医术的统一 中医工作者的工作关系着人的生命与健康,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是其成才的双翼。现代医学模式不仅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中医工作者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患者,只有医患之间配合默契,才有利于医生充分施展医术,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还要有对社会负责的高尚医德[3]。

2.2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成果的过程。综观我国历代名医大师,无不既精通医术,又兼具广博知识。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葛洪“幼览群书,近得万卷”,张景岳“幼禀明慧,自《六经》以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而无所不瞡”,他们都是在具有深厚积淀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前人的经验,方得以成为大家。现阶段,中医人才应善于吸取前人成果中的合理因素,在继承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创意、新思想。

2.3 经典与临证的统一 中医学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科学,主要包括中医理论与实践。中医学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确切疗效。中医人才必须具备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扎实宽厚的中医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医经典著作是医学理论体系、临证规范、诊疗方法的代表,是历代习医者高度重视的环节。中医是临床医学,其理论源于临床,用于临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在与急性传染病作斗争中从临床总结出来的。医术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若长期不参与临床实践,不要说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的创新突破,即使从业者本身,其医术也在不断退化、变质,使中医学的思维和技能逐渐淡化、消失。

3 中医人才创新精神培养实践探索

我校创建于1958年,秉承“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校训精神,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分析社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需求,深化教学改革,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

3.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中医人才创新精神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的新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树立中医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互渗透的新观念;转变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树立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观念。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当然,发展个性也不是放任自流,无序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下的个性发展,是在实现基本培养目标前提下的自由发展。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多样化,中医药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克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和僵化的弊端,树立尊重个体、发展个性的观念,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3.2 实施创新学分认定,激励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从教育管理学的意义上看,通过制度设计来激发兴趣,提供某种行为动机,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竞争氛围,以诱导、驱使对方按其意图采取行动,是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制定《本科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办法》,以规范性文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兴趣爱好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进一步推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和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医学生“七个领域”能力。

3.3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兼顾专业基础和个性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进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序列规划,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基础。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为我国医学教育带来一场深刻变革,也成为了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2013年,我校启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注重征求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及兄弟院校专家等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审核要点,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整体上看,这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注重体现医德与医术相统一、继承与批判相统一、经典与临证相统一,医学类专业紧扣“5+3”模式,突出大科类培养方案的设计,打通前3年课程,推进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打好基础,完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教育;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第4年根据学生兴趣不同,开设不同的专业培养领域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制定过程中,并经过调整,各大科类专业基本达到前3年或2年课程基本一致,方向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减。

3.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表明,人文学科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起着显著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有助于开阔视野、形成思维的整体性,养成批判意识、超越传统规范,培养宽泛广博、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综合思维,培养人的想象力[4]。为加强学生国学基础教育,学校自2009年起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国学经典精读》、《中医哲学专题理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三门课程,继续深化中医师承班、经典班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开始,学校加大教学改革步伐,每年均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新生中遴选30名左右组成“修园班”,提出“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注重经典教学和实践教学,选聘导师团队,引进先进教学方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优秀中医后备人才,该项目已列入省政府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为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在“修园班”开设《书法》、《养生功法学》、《太极拳》等课程。此外,调整全校教学周,由原来的18周缩减为16周,其他2周时间用来加强教研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宽口径、厚基础、强实力、高素质”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向。为进一步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2011年学校试行中医大科类招生,入学一年后分流至中医学、中医学(中医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学、针灸推拿学(中医美容方向)。3.5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注重评价学生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是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元素。《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对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将成为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为让学校学生及早适应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学校注重将执业医师考试渗透到临床课程考核与技能考试中,发挥执业医师考试这一“指挥棒”的积极作用,采用与临床执业医师类资格考试题型相同的笔试及“多站式”操作技能考核的方式。着手建立了临床课程考试、实习前考试、毕业生临床综合理论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考试的多功能标准试题库。该试题库授课大纲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相结合,打破传统单一教研室命题方式,邀请医院临床课程教研室分组分章节命题,并在组织管理上打破传统集中命题管理的模式,实行网络命题、网络交叉审卷方式。同时该试题库在试题设置、题目编码、试题选项、试题编排、阅卷方式上都进行了改革探索。OSCE是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能力评估的方法。由于其众多的考试内容,使评价遍及教育目标的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了考试的功能,是目前医学院校一种较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近年来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逐步建立起颇具特色的OSCE考核系统。每年均抽取一定比例毕业生回校开展OSCE考试,根据不同专业情况设置了核心考站、非核心考站,要求五项核心站点必须全部通过,三项非核心站点至少通过两站。

4 中医人才创新精神培养成效

人才培养的成效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但从最近几年相关数据来看,我校的实践探索颇具成效。我校学生执业医师类考试通过率:中医类2012年高于全国7.87%,2013年高过11.33%;中西医结合类2012年高于全国2.81%,2013年高过13.93%,通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国、地区类行业学生竞赛中,基本多是前三甲。培养成效产生一定社会效果,应邀在第三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端论坛、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榕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研讨会等会议上介绍经验。

[1]王中田,王明暑.新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8):35

[2]张庆文,陈 林,王明谊.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8,27(6):11

[3]万德光,杨殿兴.办学体制改革与高等中医药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1):1

[4]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4

猜你喜欢

精神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