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的隐性教育作用
2015-03-17杨秀红陈静高俊玲
杨秀红,陈静,高俊玲
(1.河北联合大学 基础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河北联合大学 生命科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所谓研究生导师,是指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较高学术业务能力、能肩负培养硕士生或博士生任务、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教育者。近年来,我国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也在逐年扩大,但由于目前我国导师遴选和评价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师资培养相对不足,使得研究生导师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所降低,其降低程度从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普遍称呼为“老板”的变化中就可见一斑[1]。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主要表现在“研究”二字,而导师不同于一般的教师在于“导”字。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方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课程学习、论文选题、文献检索、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及实践等环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与自己的导师接触更多、关系更为密切。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对研究生不仅要进行学术专业方面的显性教育,还应通过其自身素质的隐性作用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导向作用,有效地完成培养人才的重任。
一、研究生导师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研究生在入学之后的第一学期,在与导师交流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先进行半年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剩下的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学位论文的调研、选题、开题报告、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要制定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学分考核指标,这是一种外在的显性教育方式。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体验和感悟等自主完成,才能达到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此时研究生导师的隐性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隐性教育是指那些隐藏在有明确培养计划的显性教育之中内在的、能影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活动和内容,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主要包括导师的素质、人际关系、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面[2]。隐性教育比显性教育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特点,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隐性教育,对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导师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职业道德示范效应
所谓的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研究生导师既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所以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需具有符合培养研究生要求的更宽广和更高标准的品性和德行,主要包括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精神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古语云“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位研究生导师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志,严谨求实和为人师表是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也是对研究生施以感染和教育作用的重要源泉[3]。
目前学术界存在一些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甚至学术造假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生导师忙于行政、工作等事务,无暇顾及学生;二是研究生急于毕业和找工作,不完成规定要求的论文和文章就拿不到毕业证,而研究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自学能力强的,可以无师自通,而有些理解力、独立性较差的学生,再加上周围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启用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但俗话说得好,“什么样的炉子烧什么砖”,研究生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最重要的解决办法还是应该加强导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4]。如果研究生导能够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尊重学生,对学生严爱有加,言传身教,通过师生之间较长时间的接触和交往,必然会将这种高尚的品格默默地传递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导师的隐性教育创造出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从而有力地促进研究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二)业务素质示范效应
研究生导师的业务素质是指导师具备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专业指导能力,包括掌握和获取本学科研究信息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审阅能力和启发引导能力等。俗话说“学高为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应具备普通教师那样“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拥有一桶水”的学识,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有源之水”,换言之,就是要具备利用现代的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和追踪本学科前沿动态的能力[5]。学生的研究课题主要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来确立的,并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导师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没有充足的研究项目作为支撑,学生又如何开展研究工作呢?授之于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于鱼,如果导师自己能研究而不能教学生进行研究,甚至是包办代替学生做实验和写论文同样不是一个称职的导师。因此,作为导师必须具备指导研究生进行研究的能力,对学生加强管理的同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数量的急剧扩增,一些院校在导师的遴选上降低了标准,有相当一部分导师自身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研究生阶段的系统教育,曾经出国留学或做过访问学者的导师也不多,眼界和视野以及科研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新近聘用的年轻导师虽然自身学历很高,研究能力较强,但有的对于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和责任心不足。总体来说,我国研究生导师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6]。实践证明,研究生在具有博学高雅风范气质的导师身旁会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崇拜、敬仰的之情,学生不仅能心悦诚服、自觉主动地接受导师的教育和指导,还能不知不觉地模仿和领悟导师的言行,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由此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无疑,相对于导师角色权利,导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会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隐性教育作用。
(三)情感素质示范效应
研究生导师的情感素质是指导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表现的一种态度和感情,也是影响研究生导师隐性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情感素质不同于导师其他自身素质,它不仅受导师自身性格的一定约束,也受学生的性格和情感素质的影响,因为研究生的教学活动是导师与研究生的双边活动,既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研究生与导师的“师徒”式的关系比其他师生关系更为密切,其情感交流的机会更多,对双方情感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导师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亲切感,不苟言笑、严肃认真的导师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敬畏感。无论什么样的性格,研究生导师只要以诚恳态度和真挚感情去和不同的学生交流,就会将自己学术上的正能量默默地传递给学生。
现阶段,许多外来因素会影响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方面,这些外来因素包括经济困难、就业压力和个人情感生活以及对艰苦、寂寞的科研工作心里准备不足等,而且现在的研究生多为80~90年代出生,大多思想活跃,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学的目的是为了跳槽、就业,缺乏良好的心态,或缺乏一种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的拼搏精神,研究生导师应从生活、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关爱,默默地给学生以勇气、信心和力量,鼓励他们战胜一切困难。对于导师方面来说,影响师生情感交流的因素包括行政事务、晋升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和家庭负担等,面对这些压力,导师应努力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千万不能将学生作为出气筒,随意乱发脾气,否则不仅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如果研究生真的想与导师谈论、探讨一些学术或生活中的问题,恰逢导师情绪不佳,导师也应该尊重研究生的人格,最好换个时间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果导师每天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开朗乐观的态度和豁达的境界面对自己的研究生,学生也会慢慢地被感动、被传染,师生共同成长,最终收获的将是深厚的师生之情。
(四)环境氛围培育作用
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仅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方面加强对学生的隐性教育,还应利用自身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隐性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学术环境和团队协作氛围。物理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卫生状况,是保证研究生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学术环境主要包括专题讨论、讲座、走廊海报等活动和内容,会从内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欲望[7];团队协作是指科研小组内成员之间或不同科研小组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的明确分工、有效合作和合理监督活动,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使个体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价值。
众所周知,牛津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它虽然没有严苛的制度、没有呆板的秩序,却培养出几十位英国首相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以及众多的优秀毕业生,其秘密何在?加拿大的一位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可见,牛津大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导师有效地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传播。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而且研究生自杀、杀人等事件时有报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扩招带来的研究生导师整体素质下降,一些导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和学术上取得的成绩,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创造和谐的实验环境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布置实验室环境、负责实验室卫生、制作研究海报、组织讲座等,这些活动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建立良好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这些工作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责任感和成就感,更加愉悦自信地进行学习和实验,从而实现隐性教育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
三、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隐性教育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并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方面开设了隐性课程,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对于研究生的隐性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足。麻省理工大学校长杰克·威尔逊曾说过“能够被磁带、光盘和网络替代的教师也应该尽快被替代”。研究生导师是大学中具有较高学术威望的教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大学教师与本科生的关系,对学生有更深远、更直接的影响,他们不仅应是学生的指导者、朋友、劝告者和信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一个学生可以终生学习的楷模。研究生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在加强显性教育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隐性教育,这对研究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
[1]杨虎,周婧.育人应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J].中国研究生,2012:59-61.
[2]杨国亮.隐性课程视角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221-222.
[3]涂智君.浅谈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109-111.
[4]陈志权,温静,陈旭川.研究生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No.19502:60-64.
[5]冯兵,高崎,李文生.浅谈研究生导师的信息素质[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112-113.
[6]李俭川,张宇航,刘晓元.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4(03):44-45.
[7]杨秀红,高俊玲,朱小茼,等.论高校实验教学中的隐性课程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