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公陈文龙和妈祖齐名的海上男神
2015-03-17林梅琴
本刊记者 林梅琴
尚书公陈文龙和妈祖齐名的海上男神
本刊记者 林梅琴
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却被当做神祇崇拜;他是南宋的官员,却受到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追封;他生前没有当过尚书,却有个专门为他而设的“敕封水部尚书”官衔;他是莆田人,却在福州有十几座庙宇。
他叫陈文龙,中过状元,带过兵,打过战,当过大官,救过国,最后却在杭州岳飞庙中悲愤离世。
竹林境里显神通
福州有个地方叫竹林境,在很久很久以前,还真是名副其实有片大竹林,一直连到了后面的丁戊山。而“境”呢,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某某街道、某某小区,是个基层组织。
每个境都有口井。竹林境的,是个八角形的石井。可别小看了这口井,传说这里还经常有金鳞出现嘞,所以被老百姓们叫做龙井。这又和陈文龙有什么关系?
别急,先来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州市鼓楼分卷》中的一个故事。
话说元朝初年,一大波元军占领了福州。都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不,就出了个元兵调戏良家妇女的事。幸好,人家姑娘的爹爹林英俤看到了,更了不得的是,这人还是个拳师。
不用说,林英俤看到自家女儿被人欺负了,管他元兵还是方兵,一股气上来,上去就是一阵拳打脚踢。一个不留神,他使出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劲,把人给打死了。没多久,他徒弟就告诉他,完蛋了,打死的这个元兵,恰恰就是现任参将、后来的元朝第七任皇帝铁木耳的胞弟。这会子铁木耳已经得了消息,召了大队人马,要杀他全家了。
怎么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啊!
这边林英俤慌慌张张带着一家老小往竹林境的竹林里头跑,那边铁木耳就带了一百个人把竹林包围了起来,还放起了火。这可不是当年的晋文公烧山逼介之推出来,眼瞅着林英俤这一家子就要被活活烧死了。
说也奇怪,好端端的,竟然变起天来。狂风那个吹呀,大雨那个下呀,大火成了滚滚浓烟,都朝元兵那头吹去。等到天亮,一群人搜遍了竹林,就是没有一个林家人的影。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铁木耳回到府里,立马就病了,还一个劲地说胡话。他的两个儿子,也和老爹同病相怜。铁木耳的夫人急坏了,四处寻医问药。大夫束手无策,看来看去,只是摇头。
这时,有人告诉铁木耳的夫人,说好几个老人家都在那天晚上看到尚书公陈文龙显灵了,就站在云端上,全身披挂,救了林家人。铁木耳的夫人立马在竹林里头设了祭坛,祷告了三天三夜,还建起了尚书公庙,发愿要保全境人的平安,这才救回了丈夫和儿子。
台江尚书庙陈文龙塑像。
陈文龙(1232—1276),莆田人,南宋末年抗元名将,明代时被诏封为福州府城隍,又因传说中能保佑航运和渔民,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被百姓称为“尚书公”。
不吃贾似道那一套
陈文龙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会这么高大?说完了故事,咱们来说说真事。史书里说的,不骗人。
其实,陈文龙原来不叫陈文龙,叫陈子龙。他这名字,还是宋度宗亲自改的。至于为什么是文龙,而不是武龙、斌龙,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已经无法考证。不过这个“文”字,倒是和他般配得很。
就拿家世来说,陈文龙爷爷的爷爷陈俊卿在宋绍兴八年,也就是1138年,25岁的时候中了榜眼。(来个小插曲,这一年科举的前四名——状元、榜眼、探花、传胪,都被莆田人承包啦。)
为此,廷试的时候皇上还特意问了:“莆田乡土贫瘠,怎么会人才辈出?”陈俊卿回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话成了许多莆田读书人的口头禅。后来,陈俊卿官至左丞相,被封魏国公,和南宋名相、福建邵武人李纲齐名。
他的玄孙陈文龙也了不得,不仅从小聪明过人,还十分好学,做得一手好诗,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不,年纪轻轻的,陈文龙就胜过天下才俊,在36岁那年当上了状元。直到现在,建于宋代的玉湖陈氏祖祠里还存留着“陈丞相里第”“状元里”等石刻。
陈文龙的才华天下闻名,连大奸臣贾似道都赏识他,一直以礼相待。就事论事,他能当上监察御史,还真多亏了贾似道的举荐。当然,咱们并不排除贾似道有拉拢示好的嫌疑。
可惜陈文龙是个直肠子,不吃贾似道这一套。贾似道把持朝政,十几年来,他设置的御史台谏官形同虚设,无能得很,所有要上呈皇帝的奏折,都要先给贾似道过了目,才算过关。结果陈文龙当了监察御史,偏偏就不这么做,甘愿冒犯权奸。
他们俩的冲突,当然还不止这一件事。有一回临安知府洪起畏想要实行一个政策,贾似道觉得挺好,陈文龙却上疏反对。贾似道气得要命,不由分说就把他的奏章给扣了。
要说这贾似道啊,还真是够坏的。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襄阳城被蒙古人围困了,他还不管不问,每天淫乐无度,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明里一片忠心要上前线去,暗地里却让同党把自己留住,把襄阳城一步步地推上了失陷的路。陈文龙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写在了奏折上。
贾似道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人报复,那就是分分钟的事了。
当时南宋军队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是个常败将军,也不知怎么的,贾似道偏看上了他,把个安庆知府的职务丢给了他。当时另外两个重要的职位——南京知府、杭州知府,也是所托非人。
陈文龙对贾似道说:“范文虎把襄阳都弄丢了,还让他升官,不罚反赏是个什么道理?南京知府这么大的位子,怎么能让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来当?杭州知府,又怎么能让平时就疏于政务的人来干?还是把他们都罢免了吧!”
贾似道一听气死了,倒反过来要给陈文龙点颜色看看:先把他贬去抚州,没多久,又让人弹劾罢免了他。
不过贾大奸臣这回可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275年,降将吕文焕带着元军东下,范文虎兵马众多,粮草充足,却不放一箭,把个安庆城拱手让给了别人。这边贾似道在鲁港战败,他安排的南京知府最先卷铺盖走人,各城守将自然也是树倒猢狲散,逃了个无影无踪。
贾似道这回倒是想明白了,后悔当初没听陈文龙的话,又一步步升了他的官。再次回朝的陈文龙,下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2006年1月25日上午,福州市举行陈文龙纪念馆迁建落成仪式。因旧城改造,陈文龙纪念馆,即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被迁建到下杭路东端,与原址相距不足200米。
谁说书生就怕死
眼看着元军东下,势如破竹,边境地区形势更是危急,这会子朝廷里说什么、怀什么心的人都有。陈文龙看不过去,上疏说:“《尚书》里说了,大家要同心协力,要想法子怎么治世。蒙古兵今天攻了这座城,明天修了那座堡,我们这边倒好,就知道写文书过去说要退让,就知道猜人家到了哪,这就好像救那水里的人,灭那烧着的火,都到了这时候了,还讲那么一套有的没的礼仪。大臣们该同心图治,说那空洞的议论可没用。”
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被罢黜,不过朝廷又起用了投降派陈宜中当宰相。陈文龙和文天祥、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商议,要背城一战。他对张世杰说:“宋家天下已经被人坏了,如今已没有办法。只希望太尉能够收拾残兵,出关一战,大家以死报国!”
文天祥觉得,应该避到福建去,等待时机再图匡复。可惜最后谢太后采纳了陈宜中的意见,在德祐二年正月,派人向元军奉表称臣。心灰意冷的陈文龙只好告老还乡,回到了莆田(时称兴化)。
1276年5月,年仅8岁的益王赵昰逃到福州,被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拥立为帝,改年号景炎。陈文龙再次出山,当了参知政事,一上任便轻松平定了漳浦、兴化的叛乱。可惜南宋已经是兵败如山倒,等到降将王世强带着元军到了广州,边上的福建建宁、泉州、福州守军忙不迭地就都投了降。
时任福州知府的王刚中派了使者去兴化劝降,这叫陈文龙简直不能忍。他把使者杀了,放回了副使,叫他带信去“问候问候”那叛国的王世强、王刚中。同时,他发动了百姓、士兵来守卫,在城头竖起了“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旗帜。结果,凭着不到一千的士兵,他成功抵挡住了元军的大队兵马。
又一封招降信送来,陈文龙继续杀使者、烧信。有人劝他,毕竟南宋大势已去,不要断了自己的活路。然而陈文龙却是宁死不屈,他说:“你们只是怕死,却不明白人总有一死的啊。”后面的话他没说,但一个人的气节又何尝是说出来的。
陈文龙派了大将林华前去边境侦察,林华很快就被抓住了,还带着元军来到了城下。城里头,通判曹澄打开城门投了降。陈文龙寡不敌众,终于被俘。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喝道:“速杀我,无害百姓!”
第二天,陈文龙及其家人被抓到了驻守福州的元将董文炳军中,受到了百般凌辱,可他就是不投降,就算用刑也没用。他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都是节义文章,你们能逼得了我投降?”
董文炳不死心,劝说道:“国家兴亡有成败,你是书生,怎么不懂得天意?”
陈文龙答:“国亡我当速死。”
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动摇他的决心,陈文龙又说:“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
元军一次又一次地逼迫他,陈文龙就是不低头。最后董文炳只好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他去杭州。
陈忠肃公墓,位于杭州西湖畔。
陈文龙从出发时起就绝了食,途经合沙(福州旧称,指今南台至中亭街一带)时,还赋诗一首明志: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到达杭州后,陈文龙被囚禁在太学里。景炎二年(1277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他要求拜谒岳庙,在岳飞像前痛哭不已。就在当天晚上,他在庙中吞香灰自尽,年仅46岁。
陈文龙死后,被葬在了西湖智果寺旁,相传下葬的第二天,墓后竟然长出了带刺的竹子。老百姓纷纷传言:“岳王墓前的松柏枝都不向北长,只向南长,陈忠肃公墓竹都长刺,这是被忠义节气感化的结果啊!”
陈文龙的母亲被关在了福州一座尼寺中,生了重病也没有办法医治。身边的人看着可怜,都流泪了,他母亲却说:“我和我的儿子一起死去,有什么遗憾?”不久后,她拒药绝食身亡。众人叹息“有这样的母亲,才会有这样的儿子”,便帮忙把她收殓埋葬了。
而陈文龙的女儿、弟弟、弟媳、族叔等亲人,也在战争中先后殉难。
尚书祖庙,位于福州连江阳岐村,正门上方四个大字系严复手书。
男神的养成
要说民众对陈文龙的敬仰与怀念,那可真不是说着玩的。久而久之,和关羽、秦琼、尉迟恭等人一样,陈文龙也渐渐成了民间信仰的一种。
陈文龙名字里的龙字属水,他死后,老百姓也给他附会了一些关于水的传说。其中有个说法是,某年某月某日,有支商船队遇到狂风大浪,遇到了挂有“水部尚书陈”旗帜的船支出手搭救,最后获得了平安。不知怎么的,人们考证出这个“水部尚书陈”就是陈文龙,还把他当做和妈祖一样的海上保护神来供奉。
到了明朝初年,有一回朝廷专门下令访求民间应祀神祇,“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看重南宋的两位状元郎,一位是文天祥,一位便是陈文龙。
按照专家考证,明代的崇祯皇帝和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都曾正式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所以福州百姓都称陈文龙为“尚书公”,祭祀他的庙宇,自然就是“尚书庙”。而在民间,百姓更愿意相信传说,认为这是“天帝”给陈文龙的封号,所以他保佑航运和渔民相当灵验。
相传,早年福州阳岐村的村民在乌龙江边捡到了陈文龙遗落的官袍,便自发集资在江边化龙道建了一座庙来祭祀他。现在一般认为,这座尚书庙修建时间最早,也因此被看做“尚书祖庙”。
阳岐尚书祖庙建成后,历经沧桑,几度重修。明天启七年(1627年),为避水患,当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贾将原庙宇移至了阳岐村凤鸣山下。1919年,阳岐人、近代思想家严复还发起重修了这座庙宇。庙前空坪上,至今保存着几方古代残碑,其中一块清乾隆时期的碑上刻载:“祖殿水部尚书三次敕封,加封镇海王。”
要躲债,尚书庙看戏去
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前的三通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
福州有句俗话叫“穷人除夕躲债,在尚书庙看戏”。躲债和看戏,怎么就扯上关系了呢?别急,这还是有典故的。
福州台江的万寿尚书庙是由阳岐祖庙分炉而来,这里每两年都会举办尚书公“出海”活动,“春秋二祭”时又有祭典,每年除夕还有“躲债戏”。
“躲债戏”当然不是以躲债为主题,而是过去穷人们年关难过,大年三十跑到尚书庙来看戏,债主就不能到庙里逼债。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尚书公陈文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高得很。
长乐市文岭镇阜山村兴建的陈文龙纪念馆。
正月十八,福州台江万寿尚书庙举行陈文龙出舟活动,信徒们在夜里把舟抬到江边烧掉。(张文良/摄)
有意思的是,在这座尚书祖庙里,大殿神位正中坐的是当地的守土尊王,倒是身份地位更显尊贵的“水部尚书”“镇海王”陈文龙,屈居偏位。
原来这个地方此前为守土尊王的“大王庙”,尚书公“迁居”后,信徒按宗教仪式,投柸“问”了陈文龙几次,他都不肯喧宾夺主。信徒们认为这是尚书公的君子作风,便按照“他的意思”,让他坐了偏位。
随着岁月的增长,陈文龙的形象被老百姓一点一点神化,闽台一带祭祀他的庙宇也一座座多了起来。在今天的台湾,还有16座保存完好的尚书庙。
可别以为对尚书公的信仰只停留民间程度。在明清时期,他可是朝廷指定的海上保护神呢。
明洪武五年(1312年)到清光绪十年(1879年),琉球国(即今日本冲绳)和中国一直是藩属关系。明清两朝政府,都会派使团参加琉球国的“册封”典礼。福建离琉球最近,每次使团船队从福建出发前,都要先去陈文龙的尚书庙里祭祀,要不就将其造像请上船保平安。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每次陈文龙都能“显灵”保平安,所以才有了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敕封,甚至还在1782年被乾隆封为了“镇海王”。“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的说法,便是这么来的。
有了官方认证,尚书公的名气更响了。在历代的史传、诗文、戏曲里,他的形象都是光辉高大、器宇轩昂。
福州民俗“迎尚书”
“湄洲风烈振颓波,节义文章泣且歌。终古英雄护榕峤,灯宵三日例行傩。”这是描绘福州风俗的竹枝词《迎尚书》里的句子。
据民间传说,每年的正月十八,是陈文龙返原籍省亲的日子。到了这一天,信众们“制木舟,奉尚书像,夜半舁江畔焚之”,俗称“迎尚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