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绣河山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织锦与刺绣

2015-03-17

中国西部 2015年31期
关键词:淑萍蜀绣苗绣

文/本刊记者 胡 静

锦绣河山
——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织锦与刺绣

文/本刊记者 胡 静

“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无与伦比的地位。世界历史上第一条大规模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因中国发明、生产的丝制品而得名。中国传统织锦与刺绣技艺品类繁多,目前共有6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丝绸为主要载体的传统织锦与刺绣技艺不仅为中华民族织绣了锦绣篇章,更是中国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并在‘一带一路’新时期续写着传奇与辉煌。”——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锦绣主题馆中题着醒目的开篇词。

传奇与辉煌就让来自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为大家呈现吧。

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一曲《蜀绣》唱出万般感慨,令人心动。

已经传承三千多年的中国传统工艺——蜀绣,以其独特的技艺在刺绣领域大放异彩,绣出的蜀绣艺术品线片光亮、平顺、针脚整齐、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有一串长长的头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成都蜀绣厂原厂长、蜀绣研究所原所长、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董事长、总经理。

摄影/何林隆

今年已经70岁的郝淑萍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一点也不像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郝淑萍出生于蜀锦世家,一生都扑在蜀绣上,在蜀绣厂从工人干到厂长,2001年退休后,当年就成立了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15年来,我们工作室培养了8个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2个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个蜀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多培育一些学生出来,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郝淑萍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工作室的很多作品都是收藏件,是国家礼品。比如,希拉里嫁女儿的时候就订了一幅我的作品《玫瑰梦》,我还有一幅作品《远古的梦》挂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中,其他还有……”

说到蜀绣的传承,郝淑萍表示,目前还没遇到什么困难,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都很支持蜀绣的传承。早在2011年,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就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联合办学,让非遗走进校园,到现在已经办了五期,招收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毕业后可到工作室工作。此外,郝淑萍工作室也招收学徒。通过这两条线进行传承。

“传统的蜀绣多以绣工笔画为主,我们工作室进行了创新,还绣油画和人物画像,针法比较大胆,色彩也更加鲜艳,很受年轻人喜爱。”郝淑萍表示,希望借这次非遗展示的机会,让人们多多了解蜀绣蜀锦,好好地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苗绣省级传承人龙通花

摄影/Holly

贵州省台江县的龙通花是苗绣省级传承人。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锡绣等。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

龙通花告诉记者,自己七岁就跟母亲学刺绣了,是家族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苗绣的一大绝技就是破线绣,是其他绣法没有的,用皂角将丝线破成6~8根,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更精致。”

2012年,龙通花办起了工艺品加工厂,要把自己的苗绣手艺发扬光大。“以前妈妈那一辈人绣的都是自己穿的衣服,而现在,我们把苗绣运用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比如,与银手镯、银戒指等结合起来,既实用又更具民族特色,很多顾客都很喜欢,而且它的附加值也提高了。”龙通花告诉记者,现在厂里的产品销往深圳、北京、上海,甚至还远销欧美。

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

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的宋水仙,是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尾绣是我们水族独特的绣法,特点就是用马尾来绣花。”宋水仙告诉记者,马尾绣有六道工序:1.剪裁、熨烫布料;2.描红;3.纺线;4.搓马尾线(将三根马尾夹在丝线中,手搓而成);5.镶马尾(将搓好的马尾线按照描红镶嵌在布料上);6.绣花。

“马尾绣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最初是用在背带、尖尖鞋和帽子上。以前,马尾绣可是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宋水仙告诉记者,她六七岁就跟着妈妈学马尾绣,已经绣了四十多年。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县城开办了全县第一家马尾绣工艺品店,第一个把马尾绣变成了商品,从此带动了三都水族马尾绣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马尾绣的商品市场化。2010年,宋水仙在县城民族村开办了全县第一家家庭博物馆,馆藏马尾绣作品近三千件,水族文化品若干,展示水族民间文化,免费对外开放。

“我就是喜欢马尾绣,希望马尾绣能一直传承下去。”

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

土家族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土家语,意为土花铺盖),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

刘代娥11岁便跟随奶奶彭妹学织土家锦。她生性聪慧,在四十多年的织锦生涯中,收集整理了220种传统纹样,掌握了10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在继承中求创新。

摄影/何林隆

“土家族织锦的特点就是反面挑织。”刘代娥一边向记者演示一边说,“这种织法是我们土家族独有的。”

说到传承的问题,刘代娥笑着指着身边一位正在织布机上织土家锦的年轻女孩说:“这是我儿媳妇,也是我的学生。”刘代娥告诉记者,她还带着其他的学生,她要尽自己的力量,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传承人黄金连、王琼花

摄影/Holly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

下月来自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传承人黄金连和王琼花是一对表姐妹,她俩从小跟随家中长辈学习织锦,已经织了三十多年。

摄影/Holly

正在织布的王琼花告诉记者,她是凭着自己的想象来织布的。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说到传承,王琼花说,现在年轻人大都离开家乡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了,学习黎锦纺织技艺的人数减少,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来学这种技艺。“希望国家能予以保护,我们会尽力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两姐妹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猜你喜欢

淑萍蜀绣苗绣
凯里学院美术作品选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月湖书生徐时栋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乔淑萍:山城儿童的守护神
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传承创新发展 让蜀绣艺术瑰宝永放光彩
苗绣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课例分析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