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看武威
2015-03-17梁凤英
文·图/梁凤英
天马行空看武威
文·图/梁凤英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建于明正统四年,号称“陇右之冠”的武威文庙;有元太子阔端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会晤的百塔寺遗址;有古朴壮观的丝路名刹海藏寺;有佛教胜地鸠摩罗什寺塔;有历经千年的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沙井子文物遗址和古长城遗址……
千年天马横空出
在中国,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雕像——铜奔马。这尊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雕像正是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因为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只知此墓的主人是一位姓张的太守,人们只能用其封土堆上的明代雷祖观来将它命名。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它凭借40年前出土的铜奔马而名扬天下。走近雷台汉墓,看着那堪称中华之最的汉风大门,那比原件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那用汉砖砌成的墓室……你会一直被一种历史的遐想与惊喜所包围着,所震撼着。
走入装饰一新的雷台公园,铜奔马风驰电掣超越飞鸟的雄姿屹立于蓝天白云之间。仰望这尊被称为“马踏飞燕”的雕像,只见飞马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通过奔马与飞鸟速度之强烈对比,衬托出奔马的神速。这极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构思,赋予奔马以旺盛的生命力,也让这尊西凉大地出土的国宝名扬四海。
据介绍,1969年,当地农民在雷台开挖地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墓室顶端呈拱形,由序列整齐的砖块堆砌而成,砖石之间未用任何粘剂,全靠力学的作用相互支撑。汉墓历经地震的洗礼,千余年依然屹立不倒。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其中,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墓室顶端有一个已经封堵的盗墓洞,幸运的是,虽经盗掘,墓葬中依然出土了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钱币近3万枚,铜车马仪仗俑99件。其中,有一件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7.1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飞鸟,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1971年9月,郭沫若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看到铜奔马,惊叹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天马吗?”并定名为“马踏飞燕”。
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在公元18-219年之间。墓主人的真实身份至今无法确定。透过“天马”的飞扬神采,越过它身上的斑斑陈迹,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看到了狼烟四起、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听到了号角连天、军旗猎猎、英雄高歌。雷台汉墓留给我们的谜团太多了:它真正的墓主人到底是谁?雷台究竟是不是晋张茂所筑的灵钧台?是先有墓后有台,还是先有台后有墓?铜奔马的设计师又是谁?铜奔马的正确称谓是什么?铜奔马为什么独一无二、天下独绝?一切,都如大汉风烟散去;一切都随厚重的历史远去,唯有那尊精巧绝伦的“天马”,在埋葬千年后横空出世,在向我们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稀世珍宝“西夏碑”
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它树立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近年又移置新建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马踏飞燕实物
①武威西夏碑
②华夏图腾柱
③汉墓铜车马阵
①凉州城楼
②凉州广场
李元昊在西夏创建国家的同时,为了巩固民族语言,增强民族意识,便命大臣野利仁荣创造了自己国家流通的语言文字,即西夏文。由于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此看起来和汉字十分相似,也是方块字,横平竖直,粗看都认识,仔细一看,却无一字可识。西夏文的书体形成和汉字一样,有真、草、隶、篆。西夏碑额用西夏文篆体书写,是现存西夏文篆书的唯一实物资料。碑文内容由西夏文字的楷体书写而成,共1800多字。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夏文自西夏灭亡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死文字。自19世纪末开始被重新认识以后,西夏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随着大批西夏文资料的出土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夏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虽然学术界对西夏文及文献曾有过研究和介绍,但直到今天为止,史学界一些专家还把这种文字及文献的研究称之为“一门绝学”。
③武威地标建筑
④武威街头
⑤文庙内的孔子雕像
位列全国三大孔庙的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也称圣庙、孔庙,是为祭祀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庙宇。武威文庙位于市区东南,扩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后经重修扩建,大殿雄立,飞架斗拱,彩绘精美,是一组造型瑰丽,类似皇家宫阙的建筑群。
武威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为15000多平方米,是甘肃境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祭祀孔子之地。庙内松柏参天,清幽恬静,东西两组古建筑巍然屹立。东以文昌祠为主,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庙内苍松古柏掩映,碑石林立,著名的如刻有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西夏碑,尤以西夏碑为最珍贵,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小珠。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其建筑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它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①武威白塔群
②天梯山大佛
③大云寺
见证藏汉一家亲的武威白塔寺
白塔寺离武威市20公里,它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大约在公元1244年,应元世祖忽必烈之孙阔端的邀请,西藏第一位班智达,德高望重的萨迦班智达带着两个侄子,从萨迦寺动身前往凉州。萨迦班智达时年已63岁,经过两年千辛万苦的跋涉,终于在1246年8月抵达凉州。在武威(古凉州)萨迦班智达与阔端进行了会谈,西藏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藏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萨迦班智达功垂千古。因为年事已高,会谈结束后萨班没有再回西藏,留在白塔寺(原名幻化寺)弘扬佛法,70岁时在这里圆寂归天,他的灵骨安放在幻化寺。萨班灵骨塔于元末遭兵燹被毁,明清时期先后重建、修缮,1927年再次毁于大地震,曾经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幻化寺也荡然无存。2008年国家拨款修缮白塔寺,将残存的萨班灵塔塔基用围墙保护起来,供人们瞻仰。院外则按照以前灵塔的规模和样式建了另一座白塔。
现在的白塔寺虽然没有了昔日“凉州佛城”的金碧辉煌,但在林立的小白塔簇拥下的大白塔显得更加庄严肃穆。为纪念萨迦班智达为中国统一作出的贡献,也为了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这段历史,白塔寺新设了专题展厅。展厅无论是建筑还是装饰,从外到内都是藏式风格,展览内容也非常丰富翔实,对这段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有详尽的展示。走出展馆,一池莲荷随风摇曳,蓝天白云,花红叶绿,赏心悦目。仰望白塔,回味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武威这座充满沧桑和传奇的城市从此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④沙漠公园美景
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坐佛
天梯山石窟是凉州八景之一,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天梯山位于城南五十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佛龛十七个,佛像一百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牟尼两旁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广目天王、多闻天王、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作为北朝至唐朝时期的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两首尽人皆知的唐诗,王之涣和王翰这“二王”都因为各自气势磅礴的边塞绝唱而留名诗史。同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他们名字之上那更大的曲调名——“凉州词”。今天的“武威”已不再是古代军事战略要地。无论是残暴的董卓,还是英武的马超,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麾下曾经纵横天下的西凉铁骑,也已随着凤仪亭中貂蝉的娇泣和葭萌关前张飞的怒吼,而化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
(责任编辑/卢勇军 设计/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