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理论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2015-03-17李冠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李冠军,李 岭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26;2.北京科技大学 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中国经济经过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的高速奔跑,可以预见到的结果是发展速度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快,但是发展的质量会提高不少。这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可以得到借鉴,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本身所迫切要求的。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走过的一条发展路径是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消费自然资源的发展过程,加上世界技术、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造就了中国经济如此巨大体量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也能够发现这种发展模式的不足和不可持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体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这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表现的尤其突出,比如雾霾天的持续出现、江河湖海的污染等。另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技术水平不足。虽然我国技术创新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外借鉴和自我研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比如在三机一心(母机、发动机、光刻机、高端通用芯片)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看起来整个经济形势蒸蒸日上,但是在内里却存在天然不足,造成经济发展的形势非常被动[1]。且不说国外经济体动不动就以两反一保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还有各种名目的专利费、技术限制,整个经济发展的环境对我国发展会越来越不利,整个国家上下在生产中疲于奔命,但是仔细深思却发现是劳而无功。我们投入的巨大心血与劳动力换来的成果都被国外不平等的占有,我国能够获得的微乎其微,这种结果与技术水平不高是密切相关的[2]。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与之前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的依赖相对较低,是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逐渐发达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都走过一条从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经济发展出现困境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的产业特征刚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具有大力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现实意义[3]。

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虽然已经提出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真正的发展还比较之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的行业基础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外进行理论研究首先出现于美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在那时,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一些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才逐渐的引起重视并快速发展,为什么是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呢?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世界各国在二战后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到六七十年代,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各国的工业基础都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因此出现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整个制造基础是比较依赖的,我国的制造水平好像是比较高了,但其实我国的制造水平不是真正的制造水平,因为我国很多制造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制造,因为缺少独立的研发,只能算作是组装,相当于车间水平。因此,制造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4]。

(2)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发展速度较慢。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创新水平要求较高,而且风险相对较大,虽然对资源、劳动力要求不高,但是对于高素质人员的要求很高,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产生效益较慢,不能立竿见影,因此我国在新上项目或者新的业务时,很少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很多生产性服务的职能都在自己公司内部解决,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各自为战的水平。

(3)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引起重视。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很长时间了,确实在现实生产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反应,但是仔细推究,可以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合适的方式进行推进,政策的可操作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停留在论述的层次,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可以看做转方式、调结构比较有力的抓手,因此全国上下,从高层领导到具体的企业负责同志都认识到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能够有快速的发展。

2 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依附性,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生产性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就是说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典型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其他如北欧一些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对也比较发达,但是与前面一些国家已经有一些距离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处于这些国家的后面,相对来说处于第三梯队。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历史进行研究,能够得到一些对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比较有益的经验启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达国家有比较明显的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因此这些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技术创新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有完善的国家法制、相应的技术创新鼓励政策、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储备、面向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培育体系等。反观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则关注不够,比较突出的是对技术创新的保护不力,比如我国VCD技术的发明者,很快由于后来抄袭者的大量出现而销声匿迹,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是很难出现的。

(2)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比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美国在航空航天、武器制造、芯片制造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德国在机械加工、化工生产、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优势,日本在电力电子、精细生活用品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势。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既定的发展方针,比如在当前互联网浪潮下,各国都在发展互联网,特别是我国,好像互联网就代表了先进、代表了经济发展,逐渐发展出互联网思维,究其实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德国提出的工业4.0则相对于互联网思维要高明很多,无论工业4.0是否符合世界其他国家的要求,但是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更加适合于德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目前还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要做好长期打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是一日之功。

(3)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更加注重自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更加要求创新。制造业可能通过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可以有一定范围内的引进、吸收,但是就像制造业高级阶段不能引进一样,生产性服务业是引进不来的。例如制造业中美国波音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在美国进行的,国际上一些国家企业进行的外协都不是核心技术、空客的核心技术也是在图卢兹完成的,奔驰、宝马的最先进车型也是德国直接生产的,同理,生产性服务业也不是靠引进能够解决的,这同不能引进最先进的技术一样,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也深刻地表明了这一点。立足自身发展,这在我国继续扩大开发的背景之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能不能立足自身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关系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成败。

3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策

(1)生产性服务业是由制造业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是一日之功。查阅国外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说从那时起,生产性服务业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分析其原因,大致在于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为制造业提供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才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研究应该具有更加宽广的视角。我国经济发展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情形,这在近十几年来就表现的比较清楚,比较突出的有VCD、DVD市场、MP3市场、山寨手机、山寨平板等,都是一哄而上,直到把产业做死,然后一哄而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技术积累,不能做长期打算,只能求得眼前之利,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再出现类似的情形,不然也是不能成功的。

(2)要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出,大多生产性服务业规模都不是很大,除了在金融、物流等能够形成大型集团的行业以外,科技服务、商务咨询、设备租赁等规模都相对较小,但是规模小,技术强,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这就要求政策制定时要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发展注意不够,国外发达国家一般会有中小企业部类似的机构,我国工信部下属有中小企业司,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占据经济发展的比重较大,但是政府对其关注不够,反观国际上其他国家可以看出,对中小企业发展都比较重视,突出的有德国、美国、日本等,都是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快速而且生产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因此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国家的学习。

(3)我国还有一些大型企业,比如央企,也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央企需要的庞大市场,可能不足。因此具体到央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规模上看不具有优势,毕竟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支撑起庞大的央企业务量,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的利基市场,央企需要投入力量,可以按照哈佛大学克里斯滕森教授提出的颠覆式创新理论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分支机构投入集中。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落后于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之后,也不至于对企业主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再决定是否全力进入。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纵观世界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有2条发展轨迹:一种是市场轨迹,这在英美是主流,国家关注相对较少,是企业在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需要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力量进入发展,慢慢形成产业,进而对制造业进行支撑,并走向世界,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另外一条是政府轨迹,就是政府投入力量强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在后发国家更为常见,典型代表是德、日、韩。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来看,对德、日、韩生产性服务业的历史经验应该着重研究。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决策,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与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相对赶超,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适合政府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因此应该投入力量对德、日、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进行深入研究。

[1] 杨增旭,胡应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4(27):126-128.

[2] 赵燕.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就业吸纳能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4(28):124-125.

[3] 范洁.打造国民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4(29):63-64.

[4] 刘淑茹,徐丽丽.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4(10):41-48.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