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国军的辛酸伙食

2015-03-17高冷君

廉政瞭望 2015年15期
关键词:副食伙食口粮

文_高冷君

抗战时国军的辛酸伙食

文_高冷君

抗战时期,日军和中国军队的饮食对比即是当时中日双方国力军力的差距现实。真实的中国军队是什么样子?他们忍饥挨饿、灰头土脸;他们战力疲弱、以十敌一。他们不能手撕鬼子,不会击杀特技,也没有精力和女间谍调情谈恋爱;然而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民以食为天,军中当尤甚。精良合理的后勤是战斗力的保障。但翻开抗战时中国军队饮食史,满篇只写着两个大字:辛酸。

1935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国军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9两米。这数字乍一听也不少,对于现在的都市白领来说,两天也吃不了这个份量。但对于每日行军打仗、体力消耗惊人的战士来说呢?

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战期间,每日需耗费4000~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以此标准计算,一名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这样一对比,国军的一天三顿9两米,就远远不足了。

有啥吃啥“八宝饭”

或许有人要说了,这1.5公斤是主食+副食的总量,9两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够标准了。然而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战事不紧时,伙夫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

很多时候,就只有一口锅盛杂粮米饭,没有任何副食。这米饭也不干净,里面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苦中作乐的国军官兵名之曰“八宝饭”。

拿主食来说吧,虽然规定一天三顿9两米,但实际抗战期间,国军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其中第五军还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再说副食。更多时候只能是盐水煮菜,搁今天就是标准的减肥餐,一个国家赖以倚仗的军队就吃这个,无法想象。

环境所迫,国军大兵们只能将“有啥吃啥”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比如驻扎云桂一带的部队,就发明出把芭蕉的根儿剁成小块、搁水里泡三天,再切丝儿炒了的吃法,这是许多国军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你不吃,有的是别人抢着吃。

杂粮大饼就咸菜

上面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国军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他们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小学课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面。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然而应急伙食为了便于携带,一般只有两三天的量,战争一打起来没日没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随身口粮哪儿能支撑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后方的伙夫烧好了饭,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但日本空军异常强大,陆军炮火又极为猛烈,白天送饭基本没可能了,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趁着黄昏送一次饭,这下国军一天只能吃一顿了。这还是好的。

在关键的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送饭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来。比如著名的万家岭战役,到处都是山地激战,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一顿饭送上来,少说都得一两天时间,做好的饭到了国军手里,已经发霉变质了。但就是这样,国军一线士兵依然心怀感激,毕竟这些勇敢的伙夫兄弟为了送这顿饭,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别说送饭,就连做饭都很危险,日军飞机都是专盯着炊烟定点轰炸的。

饮食不如日军狗

受一些抗战剧影响,大众印象里的国军,都是军容齐整、英武挺拔、俨然有无双国士之风。然而依照上述伙食标准,士兵的健康状况能好到哪儿去?连肚子都吃不饱,还扯什么风采气质。当时外国人是评价国军是“乞丐部队”。

有些话说着难听,但也是事实:国军士兵的伙食状况,还不如日军的狗。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成年军犬,每天的食物标准包括大米150克,麦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鱼400克,盐10克,还有其它几种口粮搭配。二战日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极其完整而精细,篇幅所限,只说甜食一项,就有奶糖、水果糖、饴糖、巧克力、果冻、柿饼、水果罐头、炼乳、羊羹诸多种类。对比之下,这仗打得有多艰辛,窥此一斑可知。

驻扎在后方的国军部队,每月可以有一两次改善伙食的机会——也就是能吃点儿肉了!这所谓的肉,可不是现在流行的什么“小鲜肉”,而是不知道搁了多久的咸肉或者腊肠。吃法上,也不是咱们后人想象的那样人均分几块,而是所有的肉都切碎了,扔进菜汤里,每人盛一勺。运气好的能有几块碎肉,挑出来拌饭吃,相当幸福了。大多数士兵,只能匀到一点儿肉末渣子。

国军士兵的整体伙食状况很差,不过其中也有两个例外。首先是空军,作为培养成本极高的天之骄子,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国军飞行员每天也有肉、鸡蛋和牛奶享用。还有一个特例,就是大名鼎鼎的远征驻印新一军和新六军。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战役之后,剩余部队享受了英美配给的后勤和装备,普通士兵每餐有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一包饼干,一包茶叶,一包香烟,一颗VC片。

新一军新六军刚到印度,领了口粮,有几个士兵猛吃了一顿压缩饼干,结果一喝水全都急性胃扩张,差点儿送命。美国医生给救活了,问他们为啥一次吃这么多?回答说从来没吃过饼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饱,觉得怪好吃的,就拼命吃了。

当时,八路军的供应状况有所不同,但也很艰苦。到了延安之后,各个根据地相继推行大生产运动,可谓在绝境中杀出一条喂饱士兵之路,都是实打实的战略收益。

巧妇难为无米炊

国军士兵吃得这么差,是谁的错?当时有句话叫“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国府和国军高层的贪腐克扣程度,真可以用“喝兵血吃兵肉”来形容!

长官克扣军饷,这是直接原因,要论根本原因,还是当时的国情实在太糟糕了。近代中国本就是贫困大国,1928年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年年拿出90%的财政养兵,也不过是维持200万部队。抗战爆发后,士兵人数最多时有400万。兵越来多,钱却越来少——日军封锁了海陆贸易,导致国府财政收入的主力关税不复存在。

更残酷的是,武汉会战后,全国70%的产粮区落入日军手中,国军只能依靠西南西北几个省来供粮。想想吧,那些贫瘠的土地,那些车马不通的大山!能保证士兵每人每天6两米,已经是国府当时能调度的一切力量了。

想起1942年河南大饥荒,后人指责国府不救助,却多少忽视了当时举国维艰、毫无余粮余力的客观条件。何况国府内部那群硕鼠的德性,杯水车薪也要分一勺羹。

猜你喜欢

副食伙食口粮
完善军队伙食补助费制度之浅见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改善伙食计划失败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祖传“口粮”
漫画轻兵器之十四 舌尖上的军粮——战斗口粮与营养(Ⅶ)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