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另一个世界与儿子笑着相见
2015-03-17素心
素心
抑郁症让儿子和这美好的世界告别
2011年10月26日这一天,是身为母亲的毛爱珍痛到不能呼吸的日子。这一天,她像往常要出差一样,收拾好行李,说笑着和丈夫告别。就在即将迈出家门那一刻,丈夫抱住她,告诉她隐瞒了一夜的噩耗,儿子尚于博永远离开了!
听到这个消息,毛爱珍顿时用手捂住了头。
一瞬间,“抑郁症”三个字无比清晰地钻进她的大脑。
一定是因为抑郁症,一定是的!毛爱珍一整天只念叨一句话:“天呐,天啊,你还是带走了他!”
2009年,儿子尚于博曾经轻描淡写地对她说:“妈妈,我得了抑郁症!不过我吃药了,已经好了!”那时候的母亲,并不知道抑郁症的严重后果,她的第一反应抑郁症像感冒,吃了药就会好的,当时她和儿子的对话也仅限于探讨压力等话题。
在毛爱珍看来,儿子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总是温文尔雅又很暖心地对待所有人。母子之间,尚于博表现的不只是儿子的角色,还像朋友、导师。因为单位的人与事,她有时会较真。尚于博就说:“妈妈,人与人偶遇在这个世上,结伴走一程,要努力给对方留下美好回忆,终有一天因一方逝去而分开,最后都将化为灰烬。珍惜这美好的生活,凡事都不要太较真啦”。家里来了装修工,他会礼貌地点头说“你好”,装修工感叹地对毛爱珍说:“您的儿子真有涵养”。儿子常说:“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
在剧组拍戏,他会想着每一个人的小习惯、小爱好。他记得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名字,从不会乱喊“摄影师”,“道具师”。他会因为一条微博,就去帮助求助者。有幸福的家庭,有热爱的表演事业,喜欢读书、摄影、旅游、健身、做公益,尚于博在朋友的眼里是被羡慕的对象。“走遍千山万水、体验各种人生”是他人生理想,他把“生活多美好”这句话作为微博的签名。他对世间的一切永远保持着一颗低于尘土的心。在一次旅游途中,他拍摄了一朵在悬崖上盛放的野花,并感叹:“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而这朵花,最终竟成了母亲发自心底的痛和质疑:儿子你那么善良,那么美好,又为什么要离开?
知名经纪人王金花见到气质干净、内涵深厚的尚于博,毫不犹豫地签下了他。然而,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大牌经纪人眼中最具潜力的实力派演员,正在走向事业坦途,却遭受着抑郁症的重度侵袭。2011年9月他对朋友说:“为什么有人觉得有钱、身体健康就会快乐?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 拍戏的时候,明明很快乐,突然就像有个开关一样,把所有的感觉都关掉了,让我觉得一切都没了意义!是我不够坚强,不够乐观,才这么痛苦吗?”
有一天,他竟然站到了高楼上。瞬间清醒过来的他责备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傻,这是在做什么?”经纪人劝他对家人提这件事,他却又信心满满地说:“我有经验,看看医生就好了,我能扛过去,放心吧!”为了抵抗抑郁症,他户外跑步、健身,一直在积极对抗身体和精神因抑郁症带来的痛苦。据朋友回忆,在十月初户外旅游的温泉里,他曾经像个小孩子那样兴奋地大喊:“我好啦,我好啦!”
即使遭遇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尚于博仍然在2009至2011两年间,接拍《娘家的故事》三部曲和《杜拉拉升职记》、《海峡往事》及《瑶山大剿匪》等影视作品。而在结束生命的前一天,他还和母亲玩抓阄,来判断自己是否接演一部新戏。在收到帮扶对象的感谢时,他对母亲说:“我还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然而,2011年10月25日,他决然地站在28层高楼之上,轻轻一跃,终止了28岁的美好年华。当晚,他的又一部新剧开始热播。
尚于博用自己的方式解脱了抑郁症的困扰,却给太多人带来了伤痛和疑惑。有影迷说:“我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么多苦苦奔波的人都在坚强地活着,他那么优秀美好的人为什么要离去?”影迷的哀叹,也是毛爱珍最想解开的疑问。看到网络上有人非议误解,更使母亲的心痛得像针扎一样……
“抑郁症!它到底有多可怕?我一定要为儿子正名,一定不能让人曲解和玷污他!”毛爱珍发愿要解读抑郁症,为了儿子,也为了一颗母亲的心。
以儿子之愿创办公益基金会
在儿子尚于博走后的第二天,毛爱珍就开始查资料,追寻抑郁症患病的缘由。抑郁症,一个几乎全球人人都可能患上的“心灵感冒”,在五种重要的精神疾病中,已经居于首位。若不加以重视,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从心灵感冒发展为心灵癌症,而且几乎没有哪类人能够免疫。
难怪儿子在最后的几天曾对前经纪人说:“就像脑子被魔鬼控制了。”这也契合了抑郁症发展到重度,身体已经不受大脑的控制或产生幻听幻觉等症状。了解得越多,毛爱珍便越清楚抑郁症带给儿子的痛苦,除了锥心的疼,更有一种力量推动着她忍着痛,含着眼泪,几乎以奔跑的速度去接近抑郁症。
在儿子离世的十多天后,妹妹给她拿来了一本叫《旷野无人》的书。因此,毛爱珍认识了作家李兰妮,作为一名抑郁症患者,她的《旷野无人》更是深度剖析了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挣扎以及渴望得到理解和坦然面对的勇气。李兰妮对毛爱珍说:“或许你是继崔永元和我之后第三个接棒呼吁关注抑郁症的人。”
“我怎么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我只是想了解更多而已。”此时的毛爱珍并不知道日后的她将会以千百万人受益的形式和抑郁症这个“魔鬼”对抗。
“你的眼神告诉了我,你能!”李兰妮肯定地回答。
在了解抑郁症的过程中,毛爱珍夫妻拜访了国内外多名抑郁症专家,毛爱珍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抑郁症:“自杀人群中,约百分之七十的人是死于抑郁症。”
如果能够早一天了解抑郁症,如果……每多一个这样的假设,做母亲的心就痛一回。了解得越多,毛爱珍越在冥冥中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在引领她。她感叹,人啊!只有到了绝境才会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她想:“我的博儿在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昭示抑郁症危害,用生命换来世人警醒,也让妈妈将对他的挚爱转为对抑郁症的关注,找到此生的使命和活着的意义!”
2012年10月25日,毛爱珍以儿子的善愿为名,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关注精神健康、抑郁症防治及知识普及的公益组织——“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这天,正是儿子走后整整365天。
有一种力量来自内心深处
据201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抑郁症自杀已达20万人,其威胁人类程度超过癌症。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还非常初级。抑郁症也不像其他疾病,没有任何一项生化检验数据可参照,只靠医生的问诊来确定;大众对抑郁症误解重重,歧视及病耻感导致延误治疗。普及民众科学解读、正确认知抑郁症极其重要。
谈到这一点,毛爱珍说:“现在有太多的人直到生命结束都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这不但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还给家人带来难以释怀的伤痛和内疚,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无法走出来。”
尚善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伍华说:“尚善公益基金会不是抑郁症治疗机构,它发挥着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推动科研、辅助同行的功效。目前在知识传播的系列中,‘漂书活动和‘倾听一小时活动占主块。”
2013年4月1日,尚善公益基金会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北师大情绪调节研究中心、北大心理学系、中央戏剧学院、北师大心理学院团委共同启动了以关爱精神健康、抑郁症认知为主题的爱心传递活动。主办方精选出5种抑郁症认知方面的图书参加公益“漂流”,参加活动的每位读者都可以获得一套书,并自觉传递给下一位读者。
而其中由尚善基金会编制的“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到目前已是第三版印制,每一版印制毛爱珍都是亲自参与编辑,并逐字逐句斟酌、精心编制而成。
有心理医生看了这本手册感慨地说:“这个册子很有特色,既让人容易读懂,又对精神健康及抑郁症认知的重要性及知识性有较为全面的解读。目前在国内还真找不到这样的读本。”
“漂书活动”中,李兰妮捐赠了7500册自己编著的书,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给尚善公益基金赞助了120万元善款,用于认知手册的印制和倾听公益宣传活动。现在,国内其他几家基金会也与尚善基金结成了共同关爱精神健康同盟。
2014年9月21日,由尚善公益基金会和全国数家机构共同发起的“倾听一小时”公益活动在深圳启动,目前,这个活动已在全国举办了若干场。今后,基金会还将举办倾听师资培训班,培训一批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愿意倾听的志愿者,指导他们在周围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倾听活动。
从“漂书”、公益书架到关爱失独老人、拍摄微电影,毛爱珍和她的团队可谓殚精竭虑。她很瘦弱,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疲惫、孤独、无力的时候,她就仰望天空,和天堂的儿子交流,她总能在浩大的天际,吸收到一种来自儿子的力量。
儿子,妈妈做得好吗
晓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患上了抑郁症却不敢把实情告诉家人。独自来北京看病的她找到了毛爱珍阿姨。看着这个迷茫的女孩有着和儿子当初一样的孝心时,她痛心地告诉她:“你们这样的孝心,哪个做父母的能承受呢!谁家父母怕儿女麻烦呢!只有坦然面对抑郁症,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可能走出来。可是你们这样的傻孩子,总以为隐瞒家人是聪明的上策,扛不住了怎么办,难道就扔下父母独自走了吗?!”
在毛爱珍的劝说下,晓终于带着毛爱珍走进了她的家,然而,让毛爱珍无奈的是,苦口婆心讲了半天抑郁症相关知识,晓的妈妈最后还是加了一句:“叫她不要想那么多,看开点吧!”
毛爱珍无奈地说:“这是想开点的事吗?这是抑郁症患者最烦听到的劝说。抑郁症是病,一种是后天的压力导致,还有一种是先天基因或者神经递质出了问题,每发作一次都会引起特定脑区脑萎缩,脑神经纤维减少。目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重症患者去正规精神科看病吃药是最靠谱的选择。”
2014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一天,毛爱珍参加了阿里冈仁波齐山的“为爱行走团”的转山活动。阿里冈仁波齐山在藏语中意为雪圣,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在团队里,毛爱珍的年龄最大。有很多人担心她不可能在恶劣的天气下两天完成54公里的转山路。然而,毛爱珍不但做到了,还成功让“关爱精神健康,从倾听开始”的公益旗帜飘扬在了海拔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
“儿子,妈妈做的你满意吗?”这是毛爱珍时常对着天空,对着儿子照片问的话。“妈妈,你做得很好,我从来没有离开你,我们只是换了不同形式在交流。这,是你我今生的使命,是你生活的意义。”她仿佛能听到儿子的回答。
“我想,总有一天,我们会相见,相信那一天,儿子会笑着抱住我说:‘妈妈,你真棒!”说这句话的时候,毛爱珍脸上洋溢着光彩,尽管六十岁了,她看上去仍然充满无穷的力量。
编辑/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