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的“微”能量
2015-03-16陈士海陈晓琼
陈士海+陈晓琼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微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涌现,我们已进入“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利用“微媒体”能量,为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跟踪扶持工作引入新手段、新模式,注入新理念、新内涵,是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认识时代“微”特点。微媒体具有发展迅猛、制作便捷、影响广泛的特点。目前我国微博用户规模约3亿,微信总用户数达6亿,其中国内用户5亿,海外1亿,已成为微媒体应用大国。在微媒体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消费者,一方面通过全面参与的方式表达自己、呈现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一对多”、“点对面”等方式传播信息。农业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微媒体将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发布出去,受训学员可以通过微媒体了解惠农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资讯,也可在微媒体上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和发布供求信息,开展农业电子商务。
教会农民“微”应用。“如何让信息走进来、让产品和劳动力走出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让农民能够畅通地得到最全面最快捷的信息,成为农民致富的迫在眉睫的需要。据《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农村网民规模已达1.77亿。虽然农村居民上网人口快速增长,由于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部分网民陆续迁入城市,使得历年农村网民总数纵向增长并不迅速,农业生产一线网民占比更是停滞不前,加上受到互联网的上网方式等因素限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较大。“三农”中现存互联网的状况,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培育的教育培训阶段中,增加农业信息应用模块,把信息技术、网络知识、手机客户终端应用、微信微博使用、易信QQ下载、搜索查找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帮助学员学会微媒体应用。经常使用微媒体,可以把扶持政策、资讯信息以及培训通知、生产实践要求通过微媒体传输等让学员接收、回复、互动加以练习,达熟练掌握程度。以培训班次或相同产业或相近地域建立包括培训教师、指导教师、培训学员、市场企业在内的QQ群、微信圈、微博圈。
打造媒介“微”平台。借助农广在线、农技宝、四电合一等各级各类农业信息平台和资讯渠道,构建传播媒介新阵地,在微媒体上大做文章。充分运用手机报、微信、微博等新兴载体,搭上“农业信息化的快车”,跨越时间和空间,着力改变传统培训中“单向灌输”的老教条,从“金字塔”型的培训工作架构向“蜂窝”型架构转变。将即时通讯工具、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形成以点带面、类似于蜂窝形状的互动式培育信息平台,让学员及时与专家交流,随时向指导教师咨询,也方便学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交流,开展联营生产壮大产业,抱团闯荡市场。
丰富培育“微”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管理、生产、营销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和业务流程处理,正在成为农产品生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将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市场开拓、现代物流等方面优势资源加以整合,实现资源、信息、技术要素的集聚、共享与互补。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现代农民综合素质提升需求,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经营技能以及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知识进行加工,制作成“微”信息。内容可以包括“信息发布、购销对接、咨询互动”三大基础功能模块,供广大农民通过“微”媒体下载使用,学习并掌握农业法规、政策、技术、资讯、购销、行情、培训等信息。就像现在使用的农业项目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管理中精准技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等等属于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一样。
提升队伍“微”素养。既然教会农民使用微媒体,那么作为农广校教师、农民培训讲师团成员、科技入户指导员为核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更要提高“微”素养。现代农民培训中,教师不学“微”,就无法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不知“微”,就无法听到学员网民心声;不用“微”,就无法掌握话语权,无法与学员交流。鼓励支持教师与时俱进,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学“微”作为必修课,坚持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微博逛逛,切实融入“微”时代。这样既能外树形象,与农民网友密切沟通,做到主动、坦言、交流、回应;又能内强素质,讲求引导艺术,把握引导节奏,做到农民需要时刻不“失语”,农事技术关头不“迟语”,对外发布信息不“乱语”,不断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