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与再造

2015-03-16孙瑞哲

纺织导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纺织企业

孙瑞哲

引 言

Preface

岁末年终,盘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不难发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有序失控的新时代。

首先,人类进入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正在从持续了千百年的实体物理社会向刚刚新兴的虚拟数字社会延伸。

其次,科技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融入未来产品和网络。先进传感器、增材制造、数字化工厂、“工业4.0”、制造业服务化、资源节约型工厂、协作和移动型企业、以人为本的制造等一系列创新的制造理念和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使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制造业正向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型。

再有,企业的倒下去与站起来似乎都在转瞬之间。恐龙型企业倒塌,“隐形冠军”崛起,企业传统身份的持续洗牌与价值聚合。商业社会正在以跨越式的进化方式,改变我们曾熟悉的一切。在新旧之间,崛起与没落共存。

同样,我国纺织产业发展也正处于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之下,“变革”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而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实体物理社会向新兴虚拟数字社会延伸的过程中,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以中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逐渐塑造着国民经济的新面貌。

在此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准确发现”,把握产业发展“新常态”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需要进行“优势再造”,乘势而为,塑造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实现建成纺织强国的伟大目标。

目前,宏观经济和纺织产业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缓中有快”、“缓中有变”、“缓中有难”、“缓中有为”4 个方面。应对新常态,产业的竞争优势再造需要从 4 个维度入手,即提升资源控制力、环境友好度、劳动生产率、时尚导向力。从具体路径来说,便是要实现 3 个方面的创新,即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多管齐下,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带来产业发展新面貌。

“新常态”: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新环境

The “New Normal”: New Enviro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提“新常态”。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他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作出系统性论述,剖析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概括地说,经济新常态就是中高速、中高端、创新驱动。这是中国高层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准确理解和清醒判断,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我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机遇,这构成了我国纺织产业的新常态。

一、产业发展新常态——缓中有快

1. 增速放缓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典型表现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了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正发生着具有中长期意义的转折性变化。据测算,201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为7.5%左右,略低于2012年和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0 —2010年间,中国名义GDP扩大到 4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5%,实际GDP扩大了近 3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0%。未来10 ~ 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长期维持在两位数以下的中速水平,GDP年增长率在5% ~ 7%之间(图 1)。

与国民经济整体形势类似,我国纺织经济增速放缓明显。2014年以来纺织行业在生产、出口、投资、内销、利润等各项指标上增速较前几年均有所放缓,2014年6月以来结束了此前的逐月回升走势,下半年更呈现明显减速态势。同时,作为重要原料的棉花价格持续下行,行业投资区域结构调整也在趋缓。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截至2014年三季度,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逐渐与GDP增速趋近(图 2)。

2.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加速进行

增长速度的换挡与调整,本质上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调整和转型的根本目标是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需求动力表现为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供给动力表现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近两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重化工业去产能、房地产挤泡沫、融资平台去杠杆、消费领域挤浪费等态势。

我国需求结构持续发生重大调整,消费贡献保持稳定,内外需结构开始向相对合理的状态迈进。2014年前三季度投资、消费和出口对GDP贡献率分别为41.3%、48.5%、10.2%,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继续超出投资与出口(图 3)。

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持续加大,继续超出第二产业。2014年前三个季度第三产业占我国GDP比例为46.7%,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图 4)。

同时,国民经济的总储蓄与总消费结构发生结构性变化,总消费率(50.5%)开始稳定超过总储蓄率(49.5%);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总体劳动力供需状况发生变化,劳动力就业与工资结构也将发生重大调整;区域结构发生快速变化,消费、投资、出口都在向中西部转移,区域GDP增速在持续回落中出现分化;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改善加快(表 1)。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以来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2%,高于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增速(5.5%)5.7个百分点;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终端纤维消费比例调整为48∶29∶23;化纤加工量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80%,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差别化率持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丰富。

产业组织效率稳步提高。骨干企业对全行业发展贡献作用提升,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产业组织效率进一步提升。2013年,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约1/3的1.2万户优势企业,利润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到81.7%,平均利润率达到10.2%。全行业已有30多家企业年主营收入突破百亿元。

区域结构调整持续推进。2013年,中西部地区规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为21%,较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2012年,纺织工业对外投资合计54 459万美元,同比增长107%。

电子商务改变市场结构。2013年,我国服装网购市场交易规模为4 349亿元,2010 — 2013年复合平均增速为51.2%。2014年,服装网购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达6 153亿元。

二、产业发展新常态——缓中有变

1.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新常态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图 5)。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出投资0.5个百分点。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8 238亿元,同比增长49.9%。

2. 世界产业布局新调整

近几年,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的高层次回归。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的制造业竞争策略、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

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这种比较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综合成本逐步降低。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得其能源价格只有中国的1/3,工业用电价格不到中国的1/2,物流成本略超中国的1/2。在融资上,2013年中国银联体的贷款利率为6.15%,而美国为2.25%,日本只有1%。根据波士顿公司《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到2015年,美国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开始逐步调整。

(2)生产效率日益提高。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智能制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冲抵了高昂的人力成本。根据国际纺联发布的《国际纺织业生产成本报告》,我国环锭纺纱成本已高于美国、韩国等国家(图 6)。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就业人数下降速度逐渐企稳,投资出现正增长,企业出厂产值也不断增长(表 2)。

3. 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新演变

一方面,中国融入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贸易格局和秩序向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近年中国致力于区域贸易一体化战略,是全球新一轮区域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一系列谈判的密集式快速推进,是当前中国自贸区建设的亮点与焦点,表明中国自贸区建设进入战略性提速阶段。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自贸区的建立将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例如,2014年正式生效的《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使得瑞士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实行大幅度的降税,而这些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利益产品。2014年11月APEC会议期间中韩自贸协定结束实质性谈判,这意味着中国在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方面又取得了新进展。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区域性贸易谈判开始涌现,正在深刻改变全球贸易格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PSA(多边服务业协定)、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欧日自贸区以及中欧自贸区等积极酝酿。区域自贸或将影响全球贸易规则,推动贸易秩序的重塑。TPP近几年备受行业关注,主要是因为TPP成员国(如美国、越南等)在纺织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协定中对原产地的界定是从“织布后”还是“从纺纱”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协定如果采用“从纺纱”的原则,将会对我国纱线等纺织品的出口带来不小压力。除传统贸易救济之外,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家援助、政府采购等形式隐蔽出现,对我国出口也形成了新挑战。

4. 国际采购格局新变化

当前国际采购格局出现新的变化,需要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人均GDP衡量,2013年世界上比中国贫穷的经济体已超过110个,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超中国(图 7),因此近年来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趋势明显。

与此同时,国际采购格局正在被 4 种因素重塑:环境、需求、供应和技术。国际采购不再单纯追逐成本低廉,还要考虑规避潜在风险,提高采购效率。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生产效率低下抵消了其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采购商建立每分钟成本基准后,综合采购成本的透明度提高,采购商有了更加理性的选择。基础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企业社会责任是现有国际采购“热门候选地”的主要障碍。而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一是产业配套设施齐全完善,二是政局稳定、可持续发展环境良好。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劣势被生产效率较高的优势所抵消,综合来看,竞争力并不输于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东盟与南亚地区。这些使得中国在未来10 ~ 20年内依然是国际采购的首选地。

5.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

2011年以来,中国15 ~ 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持续下降(图 8)。当前中国劳动力供需存在“两个短缺”的问题,一是初级劳动力短缺,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二是以技师、技工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供需失衡。要填补这“两个短缺”,产业、企业和教育等部门需要联手协作,用人才红利接力人口红利,使行业从向人口红利要数量转为向人才红利要质量。

6. 价值创造和传递模式更新

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微笑曲线”向“全程协同”转变的进程。工业化时代“微笑曲线”模式将一条产业链划分为 3 个区间,即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其中生产制造环节总是处在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图9)。互联网时代为制造业升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消费者体验式的参与正在颠覆传统生产的垂直分工体系,企业、客户及各利益方可以互助式参与到价值创造、传递、实现等环节(图10),从而使客户得到个性化产品与定制化服务,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在“全程协同”模式下,构建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的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新常态——缓中有难

1. 宏观经济的压力

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民间投资意愿减弱;二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三是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商企业投资步伐放慢;五是新开工项目减少,目前新开工项目增速低于近10年20%左右的平均水平约 5 个百分点,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接续不好。

融资瓶颈约束凸显。社会融资和信贷规模大幅回落,资金面较为紧张。2014年7 — 10月社会融资总量共计3.03万亿元,仅为上年同期的60%。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和贷款利率上浮等问题。而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惜贷、限贷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抽贷行为,这些都加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比例也呈现上升之势。

企业经营依然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受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企业产成品存货持续回升且大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库存周转率下降,去库存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的同时,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如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而在一些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的地方还存在收过头税等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

2. 纺织经济发展的挑战

国内棉花市场和用棉形势依然复杂。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4年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行目标价格试点改革。棉花是纺织企业的重要原料,新政策直接导致了棉花价格的变动,进而对其他替代性原料产生影响。原料的价格波动对纺织企业的市场反应和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考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棉花问题仍将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的平稳运行。

化纤产能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化纤原料发展滞后于产品创新发展,且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生产能力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以及市场过度竞争问题突出。如何继续维持产业自律与市场秩序、如何向下游产业有效传导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等问题,仍需加强关注和研究。

节能环保约束压力增大。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着逐渐高于发达国家环保要求的排放标准的压力,面临着来自社会尤其是国内外环境组织的舆论压力,面临着不断趋严的行业准入、用地、融资限制的压力。这些压力都对产业发展形成了环保倒逼之势。同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将使企业的环保违法成本大大提高,进而加快促进企业采用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装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产业布局调整面临新问题。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不平衡,加强规划与布局依然重要。当前,我国中部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步伐仍在继续放缓,新疆逐步成为国内纺织产业投资新热点。产业区域转移需要加强规划指导;转移过程不仅要关注纺纱等个别环节,更应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全产业链的转移,从而实现带动当地就业的预期目标。

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突出。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局限,广大中小微型企业提升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生存困境日益凸显。按照新标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90%以上的企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行业整体运行形势。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行业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复杂。国际市场长期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周期,国内市场与宏观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国内外市场在消费市场、消费需求、消费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快,这些对纺织企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四、产业发展新特点——缓中有为

1. 在宏观经济层面,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中高速增长,不是放弃增长。而是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敏锐抢抓先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国家主动作为,适时有序预调微调,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避免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具体举措包括: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企业债务重组支持,避免金融风险扩散;逐步释放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软着陆;促进信息、旅游等消费热点和网络购物等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非贸易部门效率提升;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内需;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 在纺织产业层面:满足期待,巩固优势

困境下有所作为,是我国纺织工业的责任担当。当前,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是正向推动,尤其体现在规上企业利润总额、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比以及贸易顺差等 3个方面(表3)。在世界产业格局和贸易格局中,中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纺织第一大国。

纺织工业是工业化初始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将奢侈品变为必需品的领导行业;纺织工业是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的主流产业,是经济和就业的支柱行业;纺织工业是信息化时代发展中国家的永续产业,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基础行业。这是纺织工业的历史发展规律。遵循这一规律路径,中国纺织工业当前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

产业竞争优势的重塑与再造

Re-engineer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extile Industry

发现是为了重塑和再造。对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准确把握,为全力打造产业新竞争优势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建设纺织强国,需要在认清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形势的基础上,打造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建设纺织科技强国,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建设纺织品牌强国,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以及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建设纺织人才强国。具体来说,便是要在产业新常态背景下,进行思维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一、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思维创新

1. 思维创新——工业服务化

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推动着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推动着刚性制造向软性制造升级。软性制造,就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服务与解决方案。从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来看,制造业的概念和附加值正在不断从硬件、设备、生产资源等有形资产向软件、服务、解决方案等无形资产转移。据麦肯锡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34%从事服务类的工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 ~ 25%。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前瞻研究认为,在发达经济体,企业服务型活动和生产型活动的比例正在改变,到2025年服务型活动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占制造业就业岗位的50%以上。全球500强企业共涉足51个行业,28个属于服务业,有56%的公司从事服务业。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70%。

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改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6.1%,比第二产业高出2.2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图11)。作为中国经济中坚力量的500家大企业的组成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制造业企业上榜数量不断减少;服务业继续稳步发展。《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上榜的制造业企业为260家,比上年减少了 7 家,而且260家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500强的40.6%,净利润仅占19.3%,连续 3 年下降。《2013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5.13%,首次超过制造业500强的营收增速,而且是以高出近 1 倍增速大幅领先。

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大数据和技术革命,以不断解决客户与顾客问题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服务化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制造业的生产将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售后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

未来中国不能是单一的纺织制造大国,也不能是单一的纺织服务大国,而是纺织制造服务业强国。

2. 思维创新——工业资本化

工业资本化是对企业资源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充分运用和转化。企业仅仅依靠自有资源寻求快速发展较为困难。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壮大是企业成长的规律。纺织企业需要转变单纯重视产品商品属性的传统思维,通过结合政策、结合金融工具、结合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自身的金融属性,努力找到产业的商品属性与金融属性的平衡点。

并购成为产业资本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1)增速快,2014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并购数量、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仅一季度,纺织服装行业的并购事件达到11例,并购金额达到2.23亿美元,超过2013年全年;(2)单项并购规模并不大,多数在 2 亿元以下,部分为5 000万 ~ 7 000万元;(3)多数并购交易由PE/VC主导,大部分接受投资的公司有上市计划,部分公司在接受投资后已经成功上市;(4)跨国并购趋势隐现,国内企业收购国际品牌的案例时有发生。

融资能力是推动和实现产品竞争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资金准备能力。产业资本的融资方式就是做实业的方式。企业不应完全依赖银行这一融资渠道,还可依靠债券、非人民币融资(通常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直接股权融资以及基金模式。截至2014年1月,我国在全球各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为化纤、纺织、鞋服)约 248家(图12)。其中在沪、深两市上市企业124家,占沪深全部上市公司(2 510家)的4.98%。

目前,我国企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融资能力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融资结构失衡、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强、资本运作与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不够。

3. 思维创新——工业绿色化

工业绿色化是全球范围的共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应该放到战略层面,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全面综合发展”,到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绿色生产已成为全球倡导的工业发展价值与模式。

我国始终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体系,首提“绿色发展”,标志着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除传统意义上的节能减排外,循环利用是工业绿色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应引入循环思维,改变线性的工业模式,以材料为切入点,视其为高价值的、可再利用的存货,而不是运行一次的生产要素。循环思维应深入贯穿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让废弃品成为后续使用的有价值原料。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废旧纺织品产生量约2 000万t,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量为300万t,相当于节约原油380万t,节约耕地340万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资委发起公益性“旧衣零抛弃——名牌服装企业旧衣回收活动”,倡导建立生产、消费、再利用、再生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封闭式循环体系。H&M推出的店内回收计划,鼓励顾客以旧衣换取新品的折扣优惠券,大部分回收衣物发往世界二手服装市场;不适合再穿的则应用到其他领域,如作为清洁布或作为汽车行业中的阻尼和隔绝材料,或用于建筑行业的管道保温等。而最终剩余的纺织品(约1% ~ 3%)也成为了发电燃料。

绿色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是工业绿色化的关键。我国研发成功的“废旧纺织品-纤维剥离-除尘与一次消毒-纤维复合配比-热熔成形或针刺成形-半成基材”物理生产技术,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已建成年利用 5 万t废旧纺织品生产汽车内饰和空调外壳生产线;引进的国外“废旧纺织品-碎片、颗粒物-再生DMT-再生PET-涤纶纤维”化学法循环生产工艺,也建设形成了年利用 3 万t废旧衣物、年产2.5万t化学纤维的生产规模。

二、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模式创新

1. 模式创新——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趋势。定制模式在商业领域获得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C2M、C2B的共创型定制:企业员工与客户共同在企业平台上开发产品,如红领、尚品、阿迪达斯。(2)B2B、B2C的适应型定制:客户可在一个企业的标准产品平台上实现个性化定制运营,如阿里巴巴、微信。(3)B2C的透视型定制:客户通过体验、企业根据深度的客户知识和数据,将独特的产品提前供给客户,如亚马逊、沃尔玛、苹果。

大规模定制模式推动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由需求驱动的经济发展和管理,催生了以“C2C(Customer to Customer)商业生态圈”为核心的新模式。第一个C,指的是基于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需求体系;第二个C,指的是基于客户参与产销过程的供给体系。C2C从需求到消费,形成一个O2O线上与线下、人与人、人与物环形连接的新商业生态。

2. 模式创新——辩证看待几组关系

(1)电子商务VS实体店

电子商务注重与用户连接,聚合用户需求,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推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与聚合的用户需求更加匹配。但是,电子商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将公平、诚信作为其进行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核心原则来践行,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如何促进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开发、保护与应用,并采取管理措施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如何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公正的信息,作好消费者投诉与争议解决机制安排,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建立规范采集、使用消费者信息的制度等。

实体店的传统核心优势是提供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而这 3 个优势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逐渐式微。迎接创新不意味着一定要抛弃传统。毫无疑问,实体店在售后服务、情感维系、品牌认同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重塑价值,进而在新环境下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图13)。

(2)个性化定制VS规模化生产

个性化定制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柔性化的生产,凭借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大规模批量生产形成差异化竞争。但商品并非无休止地由单一向个性化发展,追求个性化的制造理念未必真的代表市场趋势。畅通无阻的国际贸易,没有区域壁垒的电子商务,都会让胜者通吃效应加剧,爆款、大规模快速制造可能才是制造业的主要趋势。

(3)扁平化VS层级化

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与分享,要求减少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

扁平化的问题是“一对多”的构架使得决策过程中领袖的作用过于突出。多数优秀企业都不是简单依靠一两位杰出领导人来推进创新,而是依靠整体实力、卓越管理、组织结构来推进创新。

可见,上述三对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颠覆和对立,选择与平衡适当可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荣。

二、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企业网络化

从个人互联网到企业互联网。根据麦肯锡2014年的调研报告,中国正在从消费者主导型的互联网转变为企业主导型的互联网。2013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和德国。预计2013 — 2025年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 ~ 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互联网将有可能在中国GDP增长总量中贡献7% ~ 22%。

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改造的主要路径:要形成用户思维,加强服务;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智能化,提高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推动营销业务的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提高用户群体数量,形成长期的固定市场;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缩减冗余环节,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用。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纺织产业要从传统制造业中焕发出新活力,就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云平台将社会的资源整合到生产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与链条中。在技术上实现用虚拟网络把不同的实体设备联系到一起,让工厂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虚拟网络,使产业链成为一个整体,与社会融为一体,从而完成纺织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图14)。

2. 技术创新:生产智能化

生产智能化需要打造制造业与物联网融合的新模式,建设中国纺织行业的智能工厂。这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模式,形成终端需求(定制需求)、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的完整链条。完成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网络”、研究“两大主题”以及实现“三项集成”。

建设一个网络,即信息物理系统网络(CPS)。CPS可以将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物联网及相关服务,并将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

研究两大主题,即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是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和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的侧重点则在于将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

实现 3 项集成,即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整个价值链的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

以高速、高效、高灵活性、高品质和节能环保为目标,开发智能纺织技术,实现各工序生产设备的智能控制,各种纺织品及设备的在线自动检测,纺织品设计的数字化以及生产营销管理供应链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管理,应该是今后智能化纺织技术的发展方向(图15)。

以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基于透明工厂、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的智能制造模式,以“自我进化的纺织制造产业链”为最终目标,通过物联网与服务网将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中,大大提高了全产业链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成功打造了“智能工厂”、“智慧纺织”。

3. 技术创新:营销数字化

营销数字化不是单纯地将数字技术融入营销过程当中,而是需要利用技术来彻底改造公司。数字化后,产品制造商开始变成零售商、经销商和媒体运营商(图16)。

例如,优衣库较早搭建了完整的数字平台,其APP有超过两百万的用户,APP里所有的商品,包括店铺的服装库存都可以查得到,APP可以直接连接到天猫官方网络旗舰店上购物;此外,还有微博、微信平台,天猫官方网络旗舰店,超过上千万的粉丝。波司登公司开发建立数字化、协同化的产品系统和数字化产品数据库,协同国际、国内设计能力,利用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营销符合预期市场需求的产品。

4. 技术创新:路径多样化

技术创新一般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重大的、革命性的、理念性的突破式创新,另一类是持续性的技术改善及更新。具备先进能力和丰富资源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多数企业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引进、模仿、联合创新、自主创新。

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质量取决于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程度。未来,中国纺织工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 5 个方向。

(1)劳动生产力提升是纺织工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标志。新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以高效、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应用作为标志,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推动纺织工业劳动生产力的提升。

(2)突破纤维资源瓶颈是产业安全有序发展的根本。纺织纤维材料产业已确立重点推进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技术及其产业化,一方面解决量大面广的纤维资源供给问题,另一方面推动高技术纤维的开发与产业化。

(3)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是纺织工业赢得社会和政策认同、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节能降耗减排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具有战略意义。

(4)支撑产业发展的纺织基础研究要软硬兼顾。特别是注重软技术,如标准的完善、技术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流行趋势研究、供应链管理技术、物流技术等。

(5)引发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的纺织服装技术。纺织服装产业与经济社会新领域、IT产业、时尚产业的交叉融合,注定要在颠覆传统材料、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营销方式方面做出表率,如产业用纺织品、人体工学技术、智能服装等。

未来,中国纺织工业拟开展的重大工程包括三大方面:纺织材料创新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先进装备创新工程和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工程。

在纺织材料创新工程方面,发展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以及生物质纤维满足消费增长需求,发展纤维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提高纤维原料利用效率,发展高技术纤维满足航天等高端领域需求。主要包括仿棉纤维创新工程、循环再生纤维创新工程、生物基纤维创新工程、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创新工程和产业用纺织品创新工程。

在数字化、智能化先进装备创新工程方面,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包括智能化管理的差别化涤纶长丝成套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化纺纱成套生产线创新工程和智能化印染成套生产线创新工程。

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工程方面,突破印染废水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成套工艺、技术与综合性示范项目及推广平台,实现废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产业化。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创新工程和纤维资源循环利用创新工程。

结 语

Conclusion

发现是为了再造,适应还要引领。对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规律的把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塑造与提升;同时,产业发展则需时刻以“度量衡”为准绳,反思产业是否、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度”包括高度、广度和深度。高度,是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即纺织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时尚产业的推动力量;广度,是指跨界融合的广度化,即纺织产业是两化融合的示范行业、先进科技成果的融汇产业;深度,指的是资源环保的深度化,解决量大面广的纤维资源安全、普及节能降耗减排技术。“量”包括体量与质量。体量意指有效依托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中度与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益;质量意指回归产品本源重质量,保持产业发展重内涵,推动行业提质升级。“衡”则为环境和发展的平衡、技术和就业的平衡以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平衡。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绿色经济型”产业,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平衡;打造劳动力素质综合提升下的“新型智能型”产业,实现技术和就业的平衡;结合“大众消费”与“小而美”个性化需求,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平衡。

在大变革年代,需正视新常态,确立新格局,构筑新梦想,塑造新身份!

猜你喜欢

纺织企业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纺织+非遗,让传统文化在纺城“潮”起来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纺织女工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