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需求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
2015-03-16宋文献
宋文献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综合性院校。在读学生26000人,其中师范生9000余名;56个专业中,教师教育专业18个;成立有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为教师教育改革、基础教育研究提供学科专业支撑。
学校始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组建“中学名师培养实验班”。2009年“中学名师培养实验班”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2013年,学校在18个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了卓越教师实验班,与3个省辖市的教育局、30所中小学(幼儿园)、4个市级教研室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
一、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学校基于基础(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需求由数量增加转向结构性不足和对优秀教师需求越来越多的基本判断,从2009年开始提出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转型:由为基础(学前)教育培养合格师资调整为为基础(学前)教育培养优秀师资,构建了多样化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本科师范生,采取了“学习、反思、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内,18个教师教育专业制定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开设了18个卓越教师实验班,每个实验班20人左右,独立编班,动态管理,全面培养,个性发展。教育硕士构建起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服务为导向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中学培养学习能力强、教学能力强、教研能力强的一流师资。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了“理念先进、知识广博、能力全面”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创办了国际核心课程实验班和五年制实验班,服务、引领学前教育。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践行了合作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有机贯通,互动合作,培养学生成为教育信仰坚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智慧卓尔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反思完善能力的发展型人才。
二、“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学校教师教育新培养模式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教研院所、教育行政部门各自的优势,实现了教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需求的互动共赢、合作育人,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在2008-2012年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校连续5年获得团体一等奖。师范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高于其他毕业生8个百分点;高质量就业率达69%,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27%;通过招教考试、特岗教师等方式在教育行业就业达到42%。在学科专业竞赛中成绩突出,近三年来,实验班的学生有30人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70人获得二等奖;80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20多人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300余人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软件大赛、全国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
2008年,学校开始在嵩县探索顶岗实习支教,以实习支教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2010年,顶岗支教扩展到洛阳10个县区,并首次派出40名学生在新疆哈密地区顶岗支教。由于顶岗学生热情高、能力强,受到受援学校的欢迎。2014年,在洛阳、三门峡两市及周边地区支教学生有1000余人,到哈密地区支教的学生突破100人。
三、“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举措
1.建立教师教育联盟
教师教育联盟构建的思路是:围绕基于教师成长成功的理念,以师范学院为主导,以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为核心,构建四方(高校、中小学、教育局、教研院所)同向、互动共赢的教师教育联盟。联盟各方参与人才选拔、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参与人才培养评价。联盟包括四个层次的合作:一是建立学院与市、县(区)教育局的主导联盟,负责顶层设计、与中小学和教研室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二是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名校(园)长指导联盟,负责指导、支持教师参与教师教育培养,管理实践基地建设;三是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名师主体联盟,负责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与授课、实践教学和学业评价等;四是建立师范学院与教科院所引领联盟,负责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研究,以及教改项目实验推广。
2.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导师委员会
在教师教育联盟的基础上,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授、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名师、教育局和教研室人员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教学资源配置,负责整体规划、组织教学改革与政策协调。具体由教务处统筹协调,负责实验班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在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面实施实验班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导师委员会由教授、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名师、教育局和教研室组成,负责品格与理想、治学与学业、教研与写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
3.构建社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成立由师范学院、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名师组成的人才培养评价委员会,从课程学习、实践教学、教研过程、就业质量、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实现职前培养评价与职后成长评价的贯通,为修改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成长提供全面的信息。
4.构建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数字创新平台
学校投资800万元、协调单位投资60万元,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依托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与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教研院所共同搭建教师教育远程学习平台、教育见习实训平台、点播式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教研资源)、数字化仿真模拟实训平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网:包括培训实训、专家指导、自主训练、资源库、互动交流)、基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远程培训平台(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互动交流)。该数字创新平台首先满足在校生学习实训需要,同时满足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共同开发建设、资源共享。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
责编:秋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