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朝灭亡与“小冰期”

2015-03-16易山明

关键词:气候变迁后金灾荒

易山明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明朝灭亡与“小冰期”

易山明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历史上每次气候变迁都会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以明朝为例,身处“小冰期”鼎盛时期的晚明,气候的冷变使得灾害多发,对农牧业造成巨大冲击,而社会秩序、军事战争等都与“小冰期”这一气候大背景有着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因此,有必要从“小冰期”时期气候变迁这一角度来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以期对研究王朝更替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加全面、合理地解读。

明朝;小冰期;气候变迁

明朝灭亡距今已有近400年,然对其灭亡原因的探究,各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学家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将其灭亡的原因归结于政治腐败、吏治黑暗、农民起义、军事失利等,很少或几乎不考虑自然环境变迁对其造成的影响。事实上,认真研究中国古代王朝兴替原因后就会发现,无论是夏、商、周的更替,还是汉唐的兴盛,抑或明朝的灭亡,都与气候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概念首先由Matthes在1939年提出,最早用来描述全新世最暖期之后冰川自13、14世纪开始,经历了一个相对温暖期之后,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达到鼎盛。在我国,通常将15世纪后期—19世纪末气候寒冷期作为小冰期,由于这一时期恰是明清时期,因此,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竺可桢先生是我国利用历史文献研究古代气候变迁的先行者,他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深入探究,建立了中国过去5000年气候变化的基本结构[1]。在竺老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经过更深、更细致的研究后将四个寒冷期进一步细化,它们分别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2],在这四个寒冷期中,又以1600年左右这一次寒冷期表现得尤为强烈。每一次气候的变化都会给中国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冰期气候会导致自然灾害多发、农牧业减产、人口迁移,甚至政权的更迭和政治疆域的变化。

一、“小冰期”与农业

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气候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的异常。这一时期中国的冬季十分寒冷,而夏季干旱、洪涝灾害多发,在众多产业中,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而古代中国又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像中国这样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3]。据明史专家研究表明:“无论从灾荒总数,还是成灾频度,以及灾荒的破坏力,明代的灾荒都是空前的,仅以灾荒频度而言,明代也首当其冲。”[4]11究其史实,其结论是可信的。

晚明时期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自万历至明朝灭亡,洪涝、干旱、地震、蝗灾等自然灾害就未曾间断,而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尤以旱灾和洪涝出现得最为频繁且破坏力度最大,在《明史》《明会典》《明实录》等文献

中均能找到相关记载。下面以《明史·五行志》为例,罗列如下,以观其概。“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河东盐臣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十三年四月戊午,因久旱,步祷郊坛。京师自去秋至此不雨,河井并涸。十四年三月乙巳,以久旱,命顺天府祈祷。十七年,苏、松连岁大旱,震泽为平陆。浙江、湖广、江西大旱。十八年四月,旱……三十九年夏,京师大旱。四十二年夏,不雨。四十三年三月,不雨,至于六月。山东春夏大旱,千里如焚。四十四年,陕西旱。秋冬,广东大旱。四十五年夏,畿南亢旱。四十七年,广西梧州旱,赤地如焚”;“天启元年,久旱。五年,真、顺、保、河四府,三伏不雨,秋复旱。七年,四川大旱”;“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六年,京师及江西旱。十年夏,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十一年,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旱。十二年,畿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旱。十三年,两京及登、青、莱三府旱。十四年,两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边地旱。”[5]485-486古代中国,正史中对于灾荒的记载多限于王朝直辖地,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鲜有顾及。在明朝,尤其是处于小冰期顶点的晚明时期,气候变迁对高纬度以游牧、渔猎为生的女真族的影响颇为强烈。小冰期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降水的变化,而气温的波动及降水量的变动对草原植被来说,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冰期地到来,会导致气温的骤降,冬季奇寒无比,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牧草的大面积死亡,从而出现“白灾”,这种灾难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的。以上列举的旱灾、“白灾”,只是晚明灾况的冰山一角,而连续几年持续发生旱灾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在《中国水旱灾害》一书中有关于明末旱灾的相关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明末我国持续4年以上发生旱灾的地区[6]84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长沙和九江两地外,持续性干旱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此区域许多地区大致自1635年起出现严重干旱,以后几乎连年发生,直至1644年才结束[7]81-82。可见,明末灾害情况严重、地域辽阔、时间长久。

小冰期无论对身处中原的大明王朝还是远在东北的后金女真族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尤其是气温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忽高忽低,使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变得苛刻,从而导致农作物的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牧草死亡等致命性打击。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不发达,(广义的)农业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旦农业出现问题,其他产业就无从谈起,甚至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权安危都产生重要影响。

二、“小冰期”与社会动乱

中国历史上数次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利用、改造程度较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而一旦气候发生变化,人类的生存状态就会受到极大威胁。对于身处“小冰期”鼎盛期的晚明来说,气候的变迁导致自然灾害多发、生存环境恶化,这对以农

立国的明朝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和社会动乱史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动乱和气候变迁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

在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一书中,有关于灾荒与社会动乱、农民起义之间关系的论述:“农民穷乏与饥饿,既达极点,流移死亡之现象,继续扩大,则农村与城市中之普遍暴动,势不可免,所谓‘挺而走险’者是也。此等暴动,往往逐渐酝酿,愈演愈剧。当其初发也,其势尚微,而其终则常至于武装之大暴乱,与革命历史上累次发生之农民暴动,无论其范围之大小,或其时间之久暂,实无一而非由于灾荒所促发,即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此殆已成为历史之公例。”[8]144可见,处于“小冰期”这一大的气候变迁背景下,气候转冷、变干是引起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减产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传统社会里,低温会使农业生产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则影响农业生产,民生日苦,同时也直接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进而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剧烈的社会动荡,形成大迁移、大移位、大战乱。”[4]5此种情形的出现,在史书中不乏其例。如:“山西列郡俱荒,太原尤甚。三年于兹,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命曰‘人市’。宗禄八十五万,累岁缺支,饥疫死者几二百人”[5]5876;“(万历)二十二年春正月己亥,诏以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徐、淮尤甚,盗贼四起,有司玩愒,朝廷诏令不行”[5]276;“(万历四十四年七月)是月,陕西旱,江西、广东水,河南、淮、扬、常、镇蝗,山东盗贼大起”[5]290-291。

可见,气候变迁与社会秩序安稳存在一定的联动关系。气候温暖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此时期也更容易出现盛世,如汉唐的强盛都是出现在气候温暖期。而气候寒冷期则更容易出现灾荒、社会动乱等不稳定因素。有鉴于此,笔者以为晚明时期由于气候变冷所带来的一系列联动反应是导致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冰期”与明末军事战争

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绘有一张“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在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王朝的更替都与气候变化,特别是与气温的变冷有关。后来许多学者、专家的研究表明,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如图1所示,多数王朝更替与温度的冷变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而战争的高发期也多出现于气温冷变时期[9]42。

图1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和战争对比

明末对后金的战争多处于失利地位。一场战役的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后两者的境况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以转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而“天时”则完全不能为人力所左右。在明末,“天时”便是“小冰期”。尽管“小冰期”对于战时双方都是同等对待,不存在利与不利之说,但是细思可以发现,对于明朝军队来说,其劣势较后金表现得更为明显。

据人类学家研究表明,生活在高纬度的人,其身体素质要好于生活在低纬度的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处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因素,后金女真族在面对气候变迁的适应性上要明显好于农耕民族。气候转冷对于长期生活于冬季酷寒地域的民族来说不足为惧,而对于那些由南至北的明朝军队来说就意义非凡了。如《明史》所载:“明年(万历四十七年)正月,镐乃会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定议,以二月十有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号大兵四十七万,期三月二日会二道关并进。天大雪,兵不前,师期泄”;“官兵四面围之,地泥淖,且时际穷冬,风雪裂肤,士无固志。”[5]6687-6688如此看来,恶劣寒冷的天气对于明朝军队士气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在明金气候变迁,遭受寒冷、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时,河西地区的蒙古诸部也在饱受旱灾的疾苦,“蒙古诸部大饥,多人塞乞食”[10]590。此时明朝经略袁应泰提出大收蒙古饥民,救蒙古人民于水火之中,以期在明金战役之中收取人心、拉拢蒙古贵族,帮助蒙古,使其至少不阻碍明军对后金的军事打击。然

而户部郞中傅国却反对这一策略,认为“西夷所以荒者苦二三千里之旱也。即我辽左亦然,天未斗割也。唯我以天下全力注辽,故辽千里之旱不觉耳。奴之荒则与西夷共之矣,闻矣病饥甚,自赡不足”[11]156。就这样,将身处灾荒,急需帮助的蒙古饥民无情地拒绝。后金对此问题的看法较傅国颇有远见,他们与袁应泰的想法不谋而合,向饱受干旱之苦的蒙古饥民施以援手,即使在后金自身也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也未曾放弃对蒙古的帮助。正是这一义举,让蒙古人民对后金充满了感激之情并铭记于心,于是在天命四年后金与札鲁特蒙古联盟结好。“盟誓期间,蒙古国因无粮谷,屡至开原、铁岭掠粮。或掠粮而去,或被擒拿,夺其牲畜,凡有七八次,获牛计千余。”[12]126至此,蒙古在明金之战中已完全倒向后金一方与明朝对抗,这大大增强了后金的实力,从此明朝对后金的作战变得异常艰难。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气候变迁对战争的走向不会产生决定性作用,但其必然会影响到战争的进程。

“气候决定历史”理论尚存在很大争议,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角度出发,既要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不能忽视自然科学中自然环境变迁这一客观事实对人类历史进程所产生的作用力。因此,笔者试图从气候变迁这一角度对明朝灭亡作出个人的解释,以期对王朝更替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作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分析。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2]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4):336-384.

[3]布雷特·辛斯基,蓝勇,刘建,等.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51-66.

[4]赵玉田.明代北方的灾荒与农业开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邹逸麟、张桂修.中国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8]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7.

[10]夏燮.明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12]汉译满文老档(上册)[G].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辑:杨华轲)

The Demise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Little Ice Age

YI Shanm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In the history,each climate change produce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hu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Take the Ming Dynasty for an example.The late Ming is in the Little Ice Age heyday.The climate changes to be cold making the disaster-prone and producing tremendous impact o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What’s more,social order,military,war and other aspects have a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s with the climatic background of Little Ice Ag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imate change in Little Ice Age period in order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witch of dynasties and climate changes.

the Ming Dynasty;Little Ice Age;climate changes

K248

A

1008—4444(2015)05—0145—04

2015-04-26

易山明(1989—),男,河南信阳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

猜你喜欢

气候变迁后金灾荒
在国民党灾荒统治下的饥饿大众
国民党血腥统治下的灾荒
华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府的灾荒救治——以偏城县救治1944年旱灾和蝗灾为中心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气候变迁或成人类最大安全威胁
略论明末辽东地区战争中后金军进攻时间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试析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对汉人态度的转变
后金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