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提速”应防误区
2015-03-16作者陈亮
作者 | 陈亮
“宽带提速”应防误区
作者 | 陈亮
近日某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展示了一组数据,称“我国人均国际干线带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是非洲水平的一半”。此语一出、舆论哗然,不少对通信行业了解不深的网友因此对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现状打上了深深的问号——三大电信运营商轰轰烈烈拼杀了这么多年,居然连非洲兄弟都比不上?
评估宽带水平不应断章取义
众所周知,电信业务的“降价提速”是当前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和服务水平、电信运营商“降价提速”的成本效应当如何合理科学评估,消费者却不一定具备专业的水准。因此,一些断章取义、似是而非的观点自然会误导消费者,进而使其对电信运营商的期望值出现偏差。
人均国际干线带宽主要是用于衡量国家与国际之间带宽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这项指标只是整体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并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国内宽带市场的状况。
首先,报道中展示的是2013年的数据,众所周知,电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近两年来我国的国际网络带宽均在持续增长,用前年的数据来说明当前的情况显然并不合理。其次,人均国际干线带宽受人口基数的影响明显,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庞大的基数会对人均指标造成明显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再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网民的网络访问行为和访问效果受人均国际干线带宽指标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试想一下,整天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等国内巨头的地盘上兜兜转转的网友们,国际带宽是大是小又干卿底事?国际海缆断裂的影响还比不上支付宝光缆被挖断。最后,根据奇虎公司发布的2013年同一时期的数据,我国各地的平均上网速度为3.14Mbit/s,该指标是以消费者实际使用情况作为测算依据,更能够反映实际,而近两年随着“光进铜退”的加速和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加剧,实际上网速度是在稳定增长中。
由此可见,简单片面地用所谓的“人均国际干线带宽”指标来进行对比、描述国内宽带业务水平,有失公允且是断章取义的。
电信运营商应当盘活宽带价值
多年以来,宽带问题一直都是困扰消费者和电信运营商的两难问题。宽带业务的带宽要多少才算“够”?价格要多低才算“合适”?连接稳定性、可靠性等指标要怎样才算“满意”?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很难有双方都共同认可的标准。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宽带速度多快、价格多低,都永远无法满足消费者“水涨船高”的期望值,如果仅从这个角度做文章,宽带业务恐怕永远也跑不赢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
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当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审视“提速降价”,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带宽或资费的调整。消费者使用宽带业务都是带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目的,并期望获得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回报。例如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投资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阅读者通过互联网汲取知识;即便是无所事事的上网者,也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消磨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速”可以是直接带宽速度的提升,也可以是在同等带宽条件下,丰富消费者享受到的应用类型和服务水准。而“降价”可以是直接的资费下调,也可以是在同等资费条件下提升消费者的“价值回报”。即“提速降价”的目的和本质是提升消费者使用宽带业务的体验和价值回报,这一点恰是电信运营商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
从移动互联网的“云-管-端”体系来看,电信运营商在宽带“管道”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云平台”方面近年来也是在加速搭建(尽管只是以底层的基础云为主导),在宽带“终端”方面却鲜有进步,智能家庭网关、Femtocell(飞蜂窝)等也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而从构建于“云-管-端”体系之上的各类OTT应用与服务来看,基本上更是与电信运营商没有关系。因此,电信运营商与其被动承受消费者对“提速降价”的不满,不如主动迎接挑战,实现宽带业务的转型和突破。作为家庭信息化的“四屏合一”、“多屏合一”战略中,与宽带业务直接相关的就有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和智能电视,间接相关的包括家庭安防、智能家电、家庭远程医疗与看护等,这些终端和业务,无论从平台上还是具体应用上,电信运营商都大有可为。只是一直以来宽带运营商“不愿为”、“不敢为”、“不知道怎么为”,所以不解决上述3个“不”字就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宽带运营商今后依旧会承受不应有的压力和误解。
与此类似的是,近期不少“专家”和舆论都在推动电信运营商降价,甚至免费,这种言论很容易博得消费者的认可。但跳出电信行业的圈子来看,世上又何来免费的午餐?即便电信业务和服务公共设施化,但庞大的建设维护成本依旧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例如,我国的许多公路是免费行驶的,但上路的车主每年依然需要缴纳养路费等各种费用,同样也需要消费者的支出。再者,即便免费之后,如何更好保障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层次、不同信息消费能力等差异在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既然消费者推动电信业务和服务的“免费化”并不等于消费者真的“免费”使用,甚至有可能带来新的不公平,为何鼓吹“免费”的言论依旧大有市场?这种“免费论”代表的究竟是谁的利益?这一点电信运营商应当深刻警醒和自省。
近日,一则中国人均国际干线带宽仅是非洲水平一半的言论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事实究竟如何?中国人均国际干线带宽的实际表现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