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革命尚未成功未来仍需努力
2015-03-16陈亮
特约撰稿人 | 陈亮
eSIM革命尚未成功未来仍需努力
特约撰稿人 | 陈亮
业内所谓“嵌入式SIM卡”、“虚拟SIM卡”以及“eSIM卡”的概念早已在移动设备领域流传了数年之久,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苹果、三星的强势出击,有关eSIM卡的争论近期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苹果和三星先后宣称将推动eSIM标准和硬件发展,引来国内外许多媒体为之侧目。国内有部分媒体对eSIM存在明显误读,认为eSIM将会对国内电信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甚至会给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造成重大冲击,认为苹果、三星将会在基础电信服务领域掀起“又一次革命”。实际上,如果我们从eSIM的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来看,目前eSIM在国内电信市场的价值和作用,依然未成气候。
具备推动作用 尚缺颠覆性
不可否认,eSIM对智能终端市场和基础电信市场会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其应用场景和价值远没有预计中乐观。我们不妨就当前业界热议的eSIM所谓特性和优势,结合电信市场的实际情况,看看eSIM是否真如传闻中的“威力无穷”。
首先看多用户信息存储和智能切换。对于当前国内市场用户来说,拥有两个或更多的移动通信号码已是司空见惯,再加上支持多种网络制式的“全网通”终端占比日益提高,用户使用横跨多个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已然是稀松平常。eSIM理论上可以存储“无限”数量的用户信息,也就是说用户无需在终端上安装多张传统的SIM卡,就可以享受多卡多待(当然也需要终端支持)、同时在线的服务,同时,用户可以根据使用习惯设置智能切换。但是,这种改良对绝大部分用户而言只是一种简单的便利,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至于有媒体宣传,在国际漫游情况下可以“自由”切换漫游地号码并减少国际漫游支出,实际上只是减少了手工切换的麻烦,目前根本没法实现在未注册漫游地号码的前提下,凭空就多个可以“自由”使用的外国号码,因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业务订购使用的基本规则和常识。
其次是打破电信运营商垄断,消费者可“绕过”运营商自由选择业务。某些人认为,使用eSIM之后无需到电信运营商处注册就可以自由选择和使用各种电信服务,这种观点显然缺乏对电信市场的了解。要使用电信服务,目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基础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连接作为信道;二是有基础运营商或虚拟运营商提供的号码,作为使用者在电信网络上的惟一身份识别。这两点,目前苹果、三星在国内都无法提供,特别是网络覆盖的投资高达万亿元级别,即便是强大如苹果、三星这样的企业也是难以承担的。
再次是破除长期合约限制,终端和业务不再强制捆绑。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因为部分国外运营商和终端企业采取了强制绑定销售的手段,在对消费者提供一定终端补贴或特殊优惠的同时,限制消费者使用其他运营商的网络。运营商提供优惠条件、消费者承诺一定的使用期限和消费金额,这是一种互利互惠,无可厚非。国内运营商在终端补贴方面也有类似的要求(例如中国联通的iPhone补贴政策就有机卡分离的限制),但并非限制客户要全天候使用该运营商网络(请不要混淆网络制式锁定和捆绑使用的限制);双卡双待、全网通手机市场份额提高后,对消费者的限制实际上也大大减少了。
第四是保障信息安全,防止丢失或被盗后的进一步损失。eSIM由于不存在实体的SIM卡,一旦手机遗失之后,消费者不用担心SIM卡被取出和盗用。然而,现今消费者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发现遗失后可方便通过热线等手段报停,是否使用eSIM对防止损失的意义不大。至于是否可以防止遗失的eSIM终端被非法倒卖并再次入网,则需要终端厂商、运营商和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非一朝一夕之功。
最后是在网络通信保障和资费设计上,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压力。从前述的分析可以看出,eSIM并不能使得消费者“绕过”运营商和运营商的网络与业务,所以eSIM不会增加这方面的压力,只会增加业务受理的复杂度。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许多国外运营商并不能够提供全网覆盖、部分机卡不分的终端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套餐设计,而在国内这类问题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eSIM并没有传言中那么“神奇”。那为何部分媒体会认为eSIM竟是如斯的神乎其神?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国内电信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脱离实际;二是“拿来主义”直接编译了国外的新闻稿,将国外电信市场的情况张冠李戴;才会片面地认为eSIM对国内运营商是“致命”打击。
亟待开拓新场景 eSIM未来仍可期
既然eSIM目前对消费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价值,对基础运营商也不会构成革命性冲击,那eSIM是否就成了“鸡肋”?笔者认为也并非如此。从目前来看,eSIM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努力。
首先是打通线上线下销售的障碍,降低业务拓展门槛的同时,使得销售手段更加灵活。目前由于使用物理SIM卡,移动通信业务的办理绝大多数通过实体渠道才能够实现实名认证和实物传递。eSIM的推广配合在线身份认证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和运营商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在线传递信息和OTA空中写卡的方式实现业务的远程受理,这对于实体渠道明显不如基础运营商、但互联网营销手段和渠道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虚拟运营商,将会是业务大规模拓展的利好。
其次是借助eSIM的身份识别能力和鉴权、授信平台能力,终端厂商和第三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特殊区域、特殊模式和特殊应用的网络服务提供。虽然无法实现基础运营商的全网连续覆盖,但可以在特定区域或应用场景之中提供有别于、甚至优于基础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并实现在这些特定区域或应用场景中的灵活切换。
除此之外,在上述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实现新的价值模式,例如消费者进入特定场景后,可以享受通过eSIM主动推送的各种信息或特殊优惠,同时通过eSIM可以参与各类活动并为终端厂商和合作方创造新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eSIM的发展空间比提供简单的传统SIM卡替换要广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