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地方新闻网站打造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胶东在线《网上问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概览
2015-03-16
□ 文/本刊记者
探讨地方新闻网站打造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胶东在线《网上问法》创新与发展研讨会概览
□ 文/本刊记者
编者按:织网十年,屡创佳绩。由烟台广播电视台主办的胶东在线网站如今已是“名声在外”。其推出的《网上民声》《爱心无限》《网上问法》等栏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桥”系列品牌。该网站近年来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某个品牌的创新及其整体发展。2014年12月12日,《网上问法》又专门召开创新发展研讨会,探讨地方新闻网站在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有特色、接地气的法制宣传报道,以赢得更好的发展。《中国记者》是最早报道、一直关注、支持胶东在线网站的新闻专业期刊。
胶东在线 网上问法 创新发展
来自国家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司法部法治宣传司、山东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广播电视台、烟台市网络文化办公室的领导,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楚新、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烟台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于海防、烟台律师协会会长王建平,《中国记者》杂志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新闻网站的代表、律师代表参加了研讨。烟台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王天立主持会议。
代表们认为,胶东在线作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这些年在网络新闻宣传、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探索出了宝贵经验,小网站做出了大文章。
搭建平台 畅通渠道
这次举办《网上问法》栏目创新发展研讨会,是一次地方网络新闻媒体服务社会、传播法治正能量的展示。胶东在线积极探索网上学法、用法、普法的新模式,在促进全社会知法、遵法、执法、守法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方面作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
烟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明谈到,2014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0周年。在中央网信办,省网信办的领导下,烟台市互联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胶东在线作为一家地级市的新闻网站,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他们连续推出了《网上民声》《网上问法》《网上问诊》等栏目,发现并传播了烟台“最美女孩”刁娜“以身挡车,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刁娜被央视授予年度法治人物,并被评为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烟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胶东在线网站总编辑邓兆安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是迄今山东省第一位荣获此荣誉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胶东在线《网上问法》栏目2010年开通以来,不断加强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为网民提供贴心服务,解决了大量法律纠纷,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站借助这次活动,认真倾听吸纳领导专家们的宝贵意见,表示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网上问法》的服务水平,在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探索新经验,做出更大贡献。
烟台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介绍说,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2010年4月28日,胶东在线联合烟台市司法局、律师协会和50余家律师事务所、300余名律师,在国内率先搭建了司法部门、律师与百姓沟通交流的大型网上法律咨询平台——《网上问法》栏目。开通当年,就入选烟台市政法系统十大为民服务实事项目,并列入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重点扶持栏目。2011年,《网上问法》荣获了“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同年9月,与人民网等20余家网站共同入选司法部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网络法制宣传专业交流委员会委员。这个栏目的特点在于:
一、搭建平台,畅通网络服务渠道。《网上问法》栏目以“畅通法律渠道,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从百姓最基本的法律诉求出发,架起百姓与司法部门、律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开设了法律咨询、爱心律师、案例剖析、问法律师帮等18个子栏目。通过《网上问法》栏目,网民可以随时向在线律师免费提出法律咨询、发布案件委托和申请法律援助。司法部门和律师协会审核把关,为网民选择最佳答案。栏目组编辑每天提取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身边案例,辅以律师解答加以整合,以案释法,互动讨论,做到了普法宣教一体化。在提升法律咨询和援助功能的同时,栏目还首创了全国网络“考法”平台。考试人员可以浏览司法部门发布的最新的普法通知和学习文件,也可以通过用户中心的考试系统进行在线考试。截至2014年底,该栏目已为网民解答了8500余个法律疑难,律师回复咨询41000余人次,救助弱势群体1200余人,为近4万名国家公务人员提供了法律培训。《网上问法》实现了三个首创:首创了一种理念,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免费私人律师,上网便可以请到专业律师答疑解惑;首创了一个平台,提供免费实时法律咨询和援助,答疑解惑的同时也普及宣传了法律知识;首创了一套模式及一套体系,形成了注册、咨询、审核、解答、择优办理等一整套规范完善的运行体系。
二、以线上互动答疑,线下问法服务为良性互动模式,同时律师解答情况实行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线网民三方监管。《网上问法》这一桥梁和纽带,还实现了司法部门、新闻媒体、律师和网民的四方联动。一些法律专家认为,网上进行普法教育、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有效节约了社会成本,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网上问法》独家策划的系列品牌,在帮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的同时,还起到了改善民生、倡导法律理念的作用。2011年9月,《网上问法》面向全国征集民间典型案例,并结集成书《网上问法40例》在全省推广,2013年栏目开展的“百名爱心律师援助百个困难家庭”行动,列入烟台政法年度12件为民服务实事,这项公益性活动推广至社区,也成为当地充分运用法律援助,反映法治正能量的新平台。2014年初策划推出烟台首届法治楹联宣传大赛,为百姓送去法治宣传对联2000余副,2014年下半年栏目面向全国策划了“法治漫画性征集大赛”活动,推动普法宣传进企业、校园和社区,活动线上共收到来自安徽、北京等参赛优秀作品900余副,线下开展的普法系列活动万余人参与,栏目还征集法学专家、职能部门、律师、公益组织和义工代表,组成“问法服务队”,开展了30余场线下普法宣传活动。还与司法局联合推出了年度优秀律师评选,进行年度优秀律师颁奖,通过网络平台,有效拓展了律师服务百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
放大“服务”功能 有效提升网站整体品质
与会部分专家也对《网上问法》进行了点评、剖析,对地方网站如何做得更深更好提出了中肯、实践性强的意见建议。
社科院传媒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黄楚新说,现在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在传播尤其在做法治传播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传播中某些不正常的现象和情况,一是负面信息规模化,这种负面信息当然跟社会整体环境有关,跟社会情绪比较焦虑,社会矛盾较普遍、集中爆发的环境有关。
二是在做政治传播、法治传播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种模式化当中,有时候容易出现传播者自说自话的情况。新媒体的发展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机会,非专业记者也可以通过自媒体表达情绪、发表意见,有些人在网络中讽刺、挖苦,渲泄负面情绪,现在人人都是广播电台,人人都是传声筒,在这种自媒体发达环境中,传播者面临的社会情绪更加多样化。
黄楚新认为,在信息高度发达,信息严重过载的当今,多用新媒体表达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他认为胶东在线《网上问法》栏目定位准确,基本上80%为本地信息,真正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网民,在新闻学中就是所谓接地气。胶东在线做到了网民与律师互动,网民与司法机构互动,网民与网民之间互动,律师之间的互动,可以说为所有服务对象都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也为传播法律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同时也引领了法治文化的建设。
网络空间是无限的,服务也是无限的,他认为《网上问法》栏目还有提升空间。第一是加强微博管理;第二是加强微信公众号运营,让传播效果更具有渗透力;第三是对一些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可以开辟专题,让宣传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对地方新闻网站如何做好栏目创新发展颇有研究。
她认为,现在地方新闻网站仍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上还是以新闻为主,资讯为辅。首先,对于服务,各个网站都做了尝试,应该再加强;第二,运营上还是传统刷广告的形式,广告占比有的甚至达70%;第三,虽然地方新闻网站都提到了市场化,但与市场化配套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更强调的是资讯和服务,以避免内容结构单一。从中央级新闻网站到地方性新闻网站都存在一个很大的短版,就是生活资讯服务,现在需要在这些方面发力,以实现更大的突破。
詹新惠认为时下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网上问法》栏目立足创新,走出了一条专业资讯加服务的道路,这是最好的一种获得用户的道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拓展性。通过服务,可把原来的普通用户变成忠实用户。再者,用户本身希望获得浏览服务,这种服务是一种延伸,是新闻之后的更广阔的道路。
服务加资讯,就必须有服务性、专业性、科学性,此外还要融入易读、易视、易互动等因素,这是大方向,她具体谈了三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在宏观领域,如果打造知名网站和品牌的话,现有内容还不够,要在组织机构上有一个调整,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频道的网站化,向事业部发展。一些大的网站把内容、运营甚至将经营都捆绑在一起,给事业部较大压力的同时也给予动力,从整个频道运营架构方面,要从网站层次做到事业部的层面。
第二,在中观层面,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依法治国的推进,要打破资讯和服务平衡的状态,进一步提高栏目的服务性,把服务做得更细、更专业,从现在已有面向网民的服务,还要扩展到律师、律所上面,起到一个衔接和桥梁的作用。而服务要做深、做透,一定要重视向移动端发展,让更多的人通过手机端获得直接服务。
第三,在微观方面,要加大内容的可视化、形象化操作。法律知识、法律条例比较枯燥,通过形象化、可视化的操作可以降低网民阅读的障碍,从而提高阅读的便利性。在资讯里可以加入一些“植入”,比如一些法律条例介绍可以加些案例资料引申,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易于理解,很多网站在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够。在设计上可以做页面化的处理,采用标题加图片加摘要的形式,虽然法律知识专业性强,但通过生动、形象的导读展示,可以更容易吸引受众阅读的兴趣。
网站自身的法律保护及陷阱规避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于海防认为,网络化的价值就存在于网络化媒体,第一个价值就是成为普法网络载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完备的法律主体,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话语纠纷机制,健全社会法律运营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调沟通机制、进行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利保障,法律渠道。《网上问法》把以人为本予以具化,栏目设置齐全,汇集了大量的反馈制度,在地区普法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价值就是保护弱势群体。基层百姓通过《网上问法》得到初步的法律指引,可以比较方便得到法律援助,甚至可以通过栏目直接委托律师。
第三个价值是将现实社会和网络连接。《网上问法》,通过网络将媒体和社会连接,在法律服务者、法律服务提供者、法律服务需求者,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落实途径上得到了实现。
他认为,要保证《网上问法》栏目的顺畅运行还需要做很多探索。首先就是要确定栏目地位,它既是一个内容提供商又是一个网络服务商。
第二是主体身份的识别,这是搭建后续法律关系的关键。法律服务的需求者和提供者,这两个主体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经历了从真实身份到网络身份,再回归到真实身份的过程,尽可能识别两方主体的真实身份,既可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可以降低栏目的运营风险。在法律服务提供者、律师身份的识别上,要注意防范身份冒用盗用等尴尬情况的出现。
第三,尽量避免成为被告。在问法咨询和委托时,当事人通常会从主观角度看问题,难免将怨气宣泄于文字,甚至出现造谣、传谣情况。有些咨询带有攻击性。《网上问法》如何进行审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被告,还需要设置一些机制,以有效保护自己。
第四,要建立一些操作规程,至少在后台需要实名制,以避免因法律需求者使用匿名而可能带来的侵权行为。法律需求者、法律服务提供者、律师事务所等必须提供战略合作协议,以尽可能地转移栏目面临的风险,《网上问法》的这种自我保护,其实也是对问法者的一种关怀。同时还需要加强自我审查,时时审查网络用户包括律师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构成侵权,如果侵权,及时删除、更正。
第五就是要细化网上委托的流程,不只限于双方在网上达成委托,应该对案件设立后续追踪,督促律师认真履行职责。
司法部法治宣传司有关领导表示,中央对以新媒体加强普法宣传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明确的部署,胶东在线《网上问法》实际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该栏目把法治宣传和法治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工作中的运用,这种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总结,让其发挥示范作用。希望烟台的新媒体普法工作,能够参与到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之中,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屡获佳绩的胶东在线网站
胶东在线起步于2002年4月28日,是由烟台广播电视台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在国内200多家重点新闻网站综合排名最高15位,已跨入国内知名网站的行列。2011年被国家纳入全国第二批改制的重点网站,2013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可供网站转载新闻的新闻单位名单,均为全国唯一获批的地级市网站。11年来,胶东在线先后打造了《网上民声》《爱心无限》《网上问法》《考试》《快乐健身》等一系列享誉国内的知名品牌,五次获得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2009年《网上民声》栏目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12年《接力寻美温暖中国》专题,再次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两次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的地级市网站。网站总编辑邓兆安荣获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为中国网络媒体第二位摘得这一荣誉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