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社区报研读启示:让大众在社区听到国家的心跳

2015-03-16文/任

中国记者 2015年9期
关键词:报纸社区

□ 文/任 浩

美国社区报研读启示:让大众在社区听到国家的心跳

□ 文/任 浩

社区报已得到国内越来越多报业集团的重视,有的社区报发展速度相当快。但是,关于社区报的疑虑一直存在,尤其是国内较少成熟稳定的社区氛围,美国社区报模式难以模仿等等。本文作者长期负责基层媒体工作,结合对美国社区报的观察,以及对国内报业的反思,认为在国内发展社区报大有可为,且应该有所作为。

社区报 冰箱新闻 报业衰退 转型

美国社区报生存的土壤仍在

发端于美国的报业衰退浪潮,正在席卷中国报纸的天空,菲利普·迈耶的预言“即将消失的报纸”,似乎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这些曾经的报业巨无霸身上得到印证。它们“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遭遇,成为专家学者们唱衰中国报纸的口头禅。

然而很少有人提及,美国学术界讲到网络对报纸的冲击,都有一个定语:提供国际国内新闻的主流大报。迈耶预言的对象是城市大报模式,尤其是报团报纸。迈耶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写道:在非垄断环境下报纸未来的发展还有空间,媒体间竞争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对同质化的宽容。

这个未来的发展空间,说的就是社区报。社区报真的是报业最后的救命稻草吗?我们只是道听途说地了解到,美国股神巴菲特前几年曾经斥资数亿美元,一口气吃下几十家社区报,也曾想当然地移植美国社区报的生存模式,希望为报纸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美国社区报生存状况如何?盈利模式在哪?我们是否能够复制和借鉴?中国传媒大学陈凯教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访学一年,选取该州10家社区报作为研究样本,写成《走进美国社区报》一书,让我们对上述问题有了切近的认知,对中国社区报的发展也生发出诸多启迪。

在我们印象中,美国报纸的主角当然是那些普利策奖常客的全国性大报。然而一组数据让我们大吃一惊:美国97%的报纸是发行量5万份以下的小型报纸!北卡罗来纳报业协会2010年统计,全州共有179份报纸,173份为小报,10万份以上的大报只有两家。在全美现有的1500份日报中,属于家族拥有、发行量在4万份到6万份之间的仅剩30家。

作者选取北卡州的10家社区报,发行量最小的《春泉希望行动报》只有3000份,最大的也不过两三万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高度关联性的当地新闻、强有力的评论、把读者和广告商连接在一起的能力。《春泉希望行动报》的出版人肯非常自豪地说,我们在社区的影响力无人能及。

社区报在美国有多大影响?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赵克教授如此评价:我们称为“社区报”的小型报纸才是这个国家的心跳。它们分布在每一座村庄、每一处城镇、每一个都市里的社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言而喻的、超越单纯利益层面的目标:报道地方新闻,服务社区,以树立、培植、增强和鼓励“地域感”等一系列手段建设社区。

地域感,或者说社区感,这是美国社区报得以生存的最显著的文化土壤。作者介绍,美国许多社区小店的橱窗上都贴着“当地购买”的标志。美国人认为,社区小店是日常生活片段的背景依托,是记忆更是情感的安放场所。来自社区店的闲言碎语也是一种公共传播与纽带,能把大家连接到一起。而随着地标小店一起消失的是心中的牵挂和温暖。

这种浸透着文化传统的强烈社区感,为社区报的发展提供了无垠的沃土。甚至在不少社区,居民自发地抵制沃尔玛这些商业巨鳄,因为它迫使许多社区小店破产关门,也让社区报失去了最稳固的广告客源。

小即是好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办报,无疑是报人莫大的幸福,没有什么比居民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呵护更能赐予报纸前行的力量。而作为新闻领域的“社区小店”,美国的社区报是怎样回应这种赐予呢?

听听这些社区报人怎么说。

《教堂山新闻报》自由撰稿人唐·埃文: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独家内容才是稀缺资源,社区报的报道内容互联网无法提供,这就是优势。

《桑福德先驱报》出版人比尔:我们正在见证、记录社区历史。(大媒体)报道来得快去得也迅速,他们对桑福德的热情只保留了一两天,然后就烟消云散,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不离不弃的只有深深介入的社区报纸。

《卡布罗公民报》主编柯克:每个人都代表社区的一段历史、一个角度、一个片段,你的体验就是社区体验,你的经历就是社区历史的一部分。分享最快乐。

《领航员》出版人大卫: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读者对资讯的需求不会消失。我相信报纸不能再做一件大众产品,小是新的大。

小的是美好的。美国的社区报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体量小,规模小,人员精干,没有我们这里动辄数百人的采编队伍,几十层的办公楼,许多社区报就是三五个人,陋室数间,银发苍苍的办报人比比皆是。自由撰稿人和公民提供新闻占据着新闻生产的很大比重。

还有更深层次的“小”,那就是新闻的切入口小,报道的角度小,聚焦的人和事小。《卡布罗公民报》主编柯克说,社区报其实就是为了向公民传递一个信息:你很独特,很重要,我们在乎你,需要你。只有与社区居民高度相关的新闻,才是社区报着墨之处。他们不会像中国的媒体那样,一窝蜂地追捧NBĀ的大明星,但是对社区所在的小镇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则给予大篇幅报道,甚至不惜版面刊登社区比赛中“明星队员”的照片,因为他们都来自社区的左邻右舍。

柯克把大报上的新闻称作“降落伞新闻”,他们高高在上,读者只是地面上一个个类似蚂蚁的点。社区报要做的,就是弥补这种个体被淹没的失落感,走出去和居民交流,了解并报道这些对大报来说没有价值、不值得报道的每一个街区的动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聚拢人心。这种突出个人存在与价值的社区新闻,他们称为“冰箱新闻”——社区居民将报纸剪下来,孩子的、家人的、亲友的,贴在自家的冰箱上,那是与他们贴得最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人文关怀。

据美国“倡导商务办”的数据,如果把500人以下雇员的单位看成小商家,全美99.7%的单位都归于此类,他们散布于大大小小的社区。而这,正是社区报赖以存活的丰富资源。

小富即安——不盲目追求高额利润,利益攸关——社区人写,写社区的人和事,浓浓的人情味——适合放在餐桌上全家共享的报纸。这就是美国社区报深得人心、生生不息的法宝。与此对应的,是好商业模式、好新闻、好公共服务,这成为社区报独有的、与大报迥然不同的定位与标准。

在美国,唱衰报纸的论调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但大多数社区报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中有数百年历史的老牌报纸,也有近几年才创办的新军,“小即是好”是他们共同坚守的办报理念。

□ 2014年9月13日,冯米山老人在家中阅读《塔冢社区报》。塔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一个普通的城中村社区。一份坚持13年、刊印235期的《塔冢报》,是冯老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塔冢村历史变迁的见证。(新华社/发)

报纸还没好到让居民放不下

美国社区报发展之道,对我们启示何在?诚然,我们缺乏美国那种基于文化传统之上的社区感。市场经济的冲刷,公共意识的缺位,趋富心理对价值观的扭曲,全民逐利对人际交往的负引导,社区尚未形成稳固的文化共同体。这是我们无法简单照搬美国社区报成功模式的根本所在。

但反向求证,这何尝不是中国社区报可以大展拳脚、大有可为的注脚呢?培育市场经济下的公民意识,校正趋富心态下的价值坐标,改善逐利生态下的人际关系,这不正是报纸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应该发挥的舆论导向作用吗!我们与其埋怨中国百姓的社区感不强,社区报生存土壤不好,倒不如先拿起美国社区报的三件法宝,用我们的新闻服务读者,用我们的服务感化读者,用我们的商业模式连接读者与商家,用报纸的力量夯实报纸的根基。

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差之甚远。我们的社区报,还有多少好高骛远的“降落伞新闻”?还有多少不痛不痒的服务信息?还有多少少儿不宜的打砸抢烧?散布在社区千家万户的小商业,他们的需求报纸知道吗?生活在巷陌芸芸众生的小人物,他们的心跳报纸听到了吗?

以此观之,则不难得出结论:不是社区不接纳报纸,而是报纸没有好到让社区居民不离不弃的程度。

放眼看中国经济社会大变局,城镇化、都市化释放出的巨大空间红利,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催生的无限需求市场,为传播尤其是区域化、本土化、社交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驰骋领地。上一轮报刊整顿在县域、镇域、街区留下的大量传播空白,正是社区报天然的“牧场”。

有人说,这是新媒体的机会,刷屏时代,有谁还看报纸呢?但不要忘了,美国的互联网比我们起步更早,渗透更深,影响更广,但社区报依然“风雨不动安如山”。 人人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被肯定、被欣赏、被放大,这是个体觉醒下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与新媒体、自媒体相比,社区报植根本土的亲民特质、贴近生活 的文化认同、白纸黑字的版面语言、服务细致的良好口碑、“冰箱新闻”的珍藏价值,更能承载读者的历史与记忆,更能满足居民的存在感、幸福感。

正如赵克教授所说,美国的社区新闻经验不能简单地强加给中国,或是被中国照抄照搬。社区新闻的世界奇妙而又充满挑战,“光是想到社区报所能给这个朝气蓬勃的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

也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出版社区报需要具备试错的勇气、坚守的耐心、出新的智慧,当然还得有职业理想的依托。

(作者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分社党委书记、社长)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报纸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报纸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