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报如何发展新媒体
2015-03-16余东平
□ 文/余东平
地方科技报如何发展新媒体
□ 文/余东平
媒体融合背景下,我国大部分面向“三农”的地方科技报怎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媒体?多年来,一些地方科技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科技报 新媒体 媒体融合 报业转型 媒体活动
围绕科普做文章
我国地方科技报大多创刊于上个世纪50年代,面向广大的农村读者。几十年来在农村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技术优势,拥有一支颇具实力的专家顾问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地方科技报发展新媒体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网上各类信息铺天盖地,一时间人们谈“核”色变,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河南科技报》及时安排记者采访中国原子能学会理事、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所长范家霖等有关专家,推出了“我们身边的核”系列报道,并通过报社创办的中国科技110网、中国农技110网和记者博客、微博等多种渠道推送出去,为读者释疑解惑,起到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这组系列报道也获得了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一等奖。
《河北科技报》近几年来每年都开展“百场讲座进百村”活动,针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组织专家深入农村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科普服务。并将其内容在纸媒和网络、数字等新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各类农业技术问题的征集也通过纸媒和新媒体进行),扩大科普范围,深受农村受众欢迎。
作为山东省的数字科普工程,《山东科技报》从2012年开始利用财政拨款,在全省乡村陆续建立起液晶数字科普终端——大型电子屏,目前已经建成一万台,覆盖全省乡村。负责内容发布的《山东科技报》,每天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发布健康、医疗、消防、气象、生活等各类科普知识和服务信息以及针对性比较强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方面的农业科学技术内容。把科普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在农村得到很好的反响。
热点中找科技,科技中找热点
在信息传播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用户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众多,要想提高竞争力、影响力,就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从热点新闻和人们关注的话题中选择科技成分进行解读,往往更容易得到受众的关注和欢迎。如近几年人们关心的染色馒头、塑化剂、瘦肉精、食醋勾兑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食品添加剂一时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很多人以为只要加入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就不安全了。于是,众多的地方科技报抓住热点及时在纸媒和新媒体上发布有关专家的访谈内容和科学数据,消除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增长了相关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媒介环境的变迁,信息传输门槛的降低,使得一些传播内容鱼龙混杂。近年来,微信朋友圈经常传播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似是而非的“知识”,令人真假难辨。而这些“知识”往往还很引人关注,常常成为一时的热点。于是,《河南科技报》对这些说法专门开辟“流言与真相”栏目,及时在纸媒和微信、微博上给予科学的验证和专家的辨析。如:《可乐可以治疗胃结石吗》《转眼球能治疗近视吗》《保温杯越重越保温吗》《口含手机充电器接口可被电死是真的吗》《铁锅炒菜补铁靠不靠谱》等因为内容贴近民生而多被点赞。
另外,一些有影响力的明星和公众人物罹患某种疾病(或者出现涉及科技内容的事件),这时该种疾病的介绍和科学预防知识(以及事件中科技内容的延伸解读)往往就很受关注和欢迎。而从平常科技成果中找出人们关心的热点,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内融外联,优势互补
地方科技报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在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资源引进上难以有大的投入,而只有充分利用外部移动互联网资源,多方借力才能有所发展。近年来,由于奶企收购量急剧下降,全国多个省市出现牛奶滞销现象,不少奶农无奈倒奶杀牛。今年年初,《河南科技报》记者在采访时得知河南省新乡市一养殖小区每天有一吨牛奶倒进下水道的情况,及时进行了报道。除了在本报纸媒和新媒体刊发外,还被一些有影响的门户网站转载传播,一时间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吸引众多有影响媒体的跟踪报道,最终相关部门适时出台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在地方科技报报社内部,怎样把纸媒与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站等新媒体有机融合,实现报纸与新媒体之间互动互补,形成合力,扩大媒体品牌影响力,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山西科技报刊总社办有《科学导报》《山西科技报》和《科学之友》《科幻大王》《能源与节能》杂志等多种纸质媒体,具备报刊、影视、流动、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从2008年起,他们针对市场,整合资源,成立了山西省数字科技传媒中心,实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探索数字媒体发展。目前,旗下的山西科普网群日点击率超过2万人次,科普网络电视已全面开通,总社所有纸质媒体已全部实现网上原版在线,一些重要科普选题结集成书。
《河南科技报》近年来打破媒体分工界限,打通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通道,通过微博、微信、QQ群、网络等多种采集方式获取新闻线索,重大报道和策划内容统一在纸媒、微博、微信、网络、手机报联合发布,真正实现素材多元化采集、内容多渠道发布、效果全方位呈现。2013年下半年,《河南科技报》制作了首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禁烟联盟》,这部风趣幽默的科普禁烟微电影翌年在中国首届科普电影文化周上获得科普微电影二等奖。《河南科技报》两次发布消息时,各种新媒体除了刊发消息内容,还加上微电影《禁烟联盟》的视频链接,纸媒则附上《禁烟联盟》的视频二维码,读者扫一扫报纸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方便地看到微电影。
细分市场,专业服务
在信息传播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用户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众多,要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用户的忠实度,单靠海量综合信息内容的吸引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打造多渠道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辽宁科技报》为了满足更多读者对科普的需求,积极与订户较多的辽宁手机报合作,开辟辽宁手机报科普版,同时也扩大了纸媒的影响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山西科技报刊总社细分市场,针对不同人群,开通了集科技、健康、教育、农业、时尚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类共56种科技手机报刊,为读者“私人订制”提供专业化服务,在线人数突破100万,成为全国最大的科技手机报刊群。组织编写的《让科学点亮生活》系列丛书,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分为公务员、城镇居民、农民、未成年人等多种读本,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展活动,扩大影响
在数字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和阵地开展相应的线下活动,毫无疑问会得到受众积极响应,并能扩大传统品牌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目前,河南正着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尤其是小麦生产仍将是河南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这些情况,为展现新型农民的风采,提高种粮大户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河南科技报》从今年年初开始策划实施了为期半年的“寻找小麦种植王”大型公益选拔活动。本报的微博、微信、网络、手机报、纸媒联合互动,转发评论同步进行。短短十几天时间,微博转发量数百次,微博、微信阅读量近百万次,引起网友、读者的关注和热议。中国科协官方微博也在第一时间转发并点赞。选拔活动更是吸引了大量小麦种植户的积极报名参与和众多逐鹿中原的小麦种业和农药、化肥等农资企业的主动合作。
《上海科技报》依托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自2012年3月成立科技小记者团以来,利用科技小记者网,对入团的科技小记者进行实践活动和科普讲座培训,以“开拓视野、探究科学、传播科技、锻炼自我”为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模式的宗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注重策划,吸引受众
从2006年起,《河南科技报》积极策划,建设开通了服务“三农”的“中国科技110网”和“中国农业科技110网”,依托报社的科技专家力量,将网络平台、信息资源、科普宣传、服务功能有机整合起来,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及全方位的科技综合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此,《河南科技报》2006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和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百强报纸”荣誉称号。
2014年下半年,《河南科技报》新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并专门成立策划中心具体负责。扩大微信微博影响、迅速增加粉丝量为当务之急,加强策划、扩大影响、吸引受众、增加粉丝成了大家的共识,在微信、微博上刊发内容的点击量也纳入记者量化考核内容。于是,“小创意天天有,大策划三六九”,各种点子、方法、创意、尝试层出不穷,与受众交互性强的活动更是引人关注:今年春节前,与当地书法家联合为粉丝写春联,“关注”了 《河南科技报》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的受众粉丝,回复春联内容,就可以得到书法家亲笔书写的新春联;“刮刮乐”抽奖(中奖的粉丝可得到若干小礼品)、“关注”送健康(抽取若干粉丝送连锁健身房的健身卡)……
围绕热门话题选择结合点,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年初,网上一篇《天天自拍是否拍过“咱爸咱妈”》的文章引起网友热议。这时正值春节前夕,而春节正是万家团圆的好机会。于是,《河南科技报》及时推出了《拍拍“咱爸咱妈”》摄影大赛征稿活动,春节期间和春节后连续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以及报纸上刊登网友和读者拍摄的“咱爸咱妈”照片,很受群众好评。
(作者是河南科技报社社长、党委书记,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