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品德课中教学冲突的有效应用
2015-03-16王晓曦
王晓曦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问题或者突发情况,老师们是由于教师预设不足或教学内容未能说清所导致。实际上,根据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往往是指学生的认知冲突,它们在教学中是必然发生的。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实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冲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使其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有效的认知冲突可以促使学习者去重新思考他们最初的观点,有效的构建及方法的形成方面可能还缺乏实证研究和反思,尤其缺乏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因此从克服学习困难的方法上,都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开展“教学冲突”教学模式的原因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冲突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一)理论脱离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材料题也分析得非常正确,说到书本中的道理都知道,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却并没有按照课堂上所讲述的来做。有的学校甚至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或者压缩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分数,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指导学习。
(二)思想品德意识弱化
没有激起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内在的需求,情感上没有达到共鸣,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形同虚设,没有很好的教育效果。要想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的目的,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辅导,使思想品德课所讲述的内容真正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言的描绘、音乐、图片,并借以实物的演示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创设一个生动的生活场景,引出学生真实的想法,让问题凸显,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由于认知和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最终导致知行脱节。比如,教师想要引导学生乱扔垃圾而带来的危害进行情境体验。首先使之充分感受垃圾带给自身的痛苦,其次感受平时同学们打扫垃圾带来的麻烦,以此深刻体会到垃圾带来的危害。当每位同学听到身边的同学的对待垃圾看法时,大家自然而然在心里产生一些触动。这样就与情感的体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情境的创设从而认识了自我。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正情感,从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进行情景体验,教育学生懂得要每个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拥有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充分认识自己,从而达到情感价
二、思想政治课中设置教学冲突冲突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认知冲突模型分成三个阶段:预备阶段、冲突阶段、解决阶段。从认知冲突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预先设置的冲突不能过大,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引起焦虑,会产生不会解答的行为;同时,冲突如果太小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达不到“悱愤”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应该认真审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资源,积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适时适度地引发认知冲突,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目标性原则
教师开展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都需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进行,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必然要适度。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冲突时,首先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为突破难点服务,切不可随意设置冲突,导致其与三维目标相分离,课堂效率低下。
(三)启发性原则
当学生的认知冲突被引发,有着强烈重建平衡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最终促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才有更深入的理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成就感。教师切不可只是为了引发冲突而设置冲突,否则,课堂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低效和死气沉沉。教师若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认知冲突策略,便可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被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运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冲突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发冲突
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冲突,教学冲突会导致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萌发渴望探索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驱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积极探索。学生面对矛盾时往往是片面的,面对这种矛盾的局面,学生特别想知道更全面的分类方法,老师举出实例探究,在这种“愤悱”的状态下,师生一起进入课堂学习。思想教育更给人以智慧。科学史生动详实地记录着思想家探索科学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史实,可以从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二)入景育情,以人为镜
当学生内在的情感被激发和挖掘后,就应该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去,让学生与材料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体察主人公的情感,以产生情感的迁移。把人物的矛盾心理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使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道德情境感受,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把这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人物行为树立在心中。同时也可以借助情景延伸情感,自我矫正行为。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总结和延伸,对于升华道德情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情境体验”模式中,引导学生说明该怎么做和为什么该这么做?通过学生的自我评定,让学生近一步进行自我教育,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很好地达到了自我矫正行为的目的,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通过创设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教学冲突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学生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易遗忘,更难形成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合理设置矛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可以促使学生头脑保持警觉和知觉集中,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还可以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迅速地选择和接收相关的学习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1、善于质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要求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以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创造合作学习,达成有效互动。首先要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数据、发言、总结、汇报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其次是要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整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整组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是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引导学生正视冲突,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方法,保证突出问题如何顺利解决。
4、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这是抓住教学冲突情境的关键。捕捉并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变化,才能创设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情境。例如,讲到中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此知识点,教师应渗透学生爱国情感。同时介绍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对新颖的内容和情境会给予更多的注意,会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热点辨析冲突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辨析当前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构建认知冲突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觉得学习有价值,自己也完全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热点问题,从而形成积极的动机。社会热点与教材观点产生的某些差异,灵活应用此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初中生的人格去向问题中,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条件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为了讲清该观点,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冲突设计并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初中生人格培养”重要意义。逐渐培养初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把教师主导的教学冲突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问题矛盾的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提高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8:179-182.
[2]张年逢.认知冲突策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陈玉乔.思想政治教学中预设“认知冲突”的策略[J].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参考,20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