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苏东坡传》两汉译本比较研究
2015-03-15施建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
⊙施建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浙江 海宁 314408]
作 者:施建刚,硕士,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汉语与外文功底都十分了得。其英文著作担负的共同使命是用地道纯熟的英文向西方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为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耗时长达十余年,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才华横溢、爱民如子、政绩斐然的苏东坡,实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的开标立范之作。《苏东坡传》有张振玉、宋碧云两个汉译本,风格不同,读者也是各有所好。但国内对其汉译本的研究仅从翻译策略、语义对等的角度展开,而从语料库翻译视角对译文特征进行宏观对比的研究却付之阙如。本文基于自建《苏东坡传》译文语料库,应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将张振玉译文(简称张译)和宋碧云译文(简称宋译)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客观描述与对比两个汉语译文的语言特征差异及其体现出的译者风格。
一、研究设计
本文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张译和宋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将两个汉译文本转换成记事本格式,使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之后,运用WordSmith 6.0获取相关统计数据,并制作词表。最后,依据统计数据,从类符/形符比、实词密度、形合度、平均句长与平均句段长度等方面对两个汉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鉴于《苏东坡传》中所引用的好几百篇诗词、信函、题跋、碑铭、奏议等在汉译过程中直接还原成文言文,无法体现译文特点与译者风格,本文事先剔除了这些内容。
二、词汇层面的比较
(一)类符/形符比。语料库语言学常用类符/形符比(TTR)体现文本词汇的丰富程度。类符是指文本中不同的词,形符则是文本中所有出现的词。也就是说,文本中重复出现的形符只能记为一个类符。TTR值越高,则说明语料库词汇的使用更趋于丰富与多样。但是TTR很容易受到文本长度的影响,因而一般采用Scott①提出的标准类符/形符比(STTR)衡量词汇差异度,即按一定的长度(通常是1000个形符)分批计算文本的类符/形符比,再取其平均值反映文本信息量的大小。
在剔除译文中的文言文之后,借助语料库工具WordSmith 6.0获取张译的类符数为12910,形符数为113881,TTR值为11.34,STTR值为53.31;宋译的类符数为11685,形符数为93813,TTR值为12.46,STTR值为54.8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个译文的词汇丰富度具有显著性差异(x2=61.7231,p=.000),这表明尽管张译比宋译多了两万词次,但在词汇方面变化较少;而宋译的词语变化程度较大,用词较为丰富,词语重复率较低。例如:
例 1:Hangchow won his heart and he wo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of Hangchow.
张译: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
宋译:杭州赢得他的青睐,他也赢得了杭州人民的爱戴。
但STTR值的高低并不是衡量译本好坏的标准,只能说明哪一个译本所用词语更为丰富,这与译者的翻译策略、语言风格、语言运用习惯等有关。
(二)实词密度。实词密度是指实词数与总词数之比,通常用以衡量文本的信息密度。文本中实词越多,则传递的信息越多,难度也随之增加。实词具有实际而稳定的意义,但学界对于汉语实词与虚词的分类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采用肖忠华②的划分方法,即与英语类似的分类标准,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与副词归类为实词,研究译本的信息含量与译文的难度。
根据WordSmith 6.0生成的词表,本文统计出张译的实词密度为61.84%,宋译为63.7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译文的实词密度差异显著(x2=77.1744,p=.000)。对实词的分布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本文发现宋译实词密度较高的原因在于其使用了更多的名词,我们认为宋译受到“源语渗透效应”影响而体现出“名物化”的特征,是汉语欧化的表现。例如:
例 2:But the existence of such popular legends merely shows how the personality of Su Tungpo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张译:此等民间故事之受一般人欢迎,正是以表示苏东坡的人品多么投好中国人的瘾好。
宋译:这种通俗传闻的存在只是表示苏东坡其人吸引了中国人民的幻想罢了。
英语中表达抽象概念时,通常在动词后加上后缀变为抽象名词,此即为名物化,如上例中的“existence”,而在汉语中,动词不存在类似的形态变化,在汉译过程中就会使用动名兼类词,用以体现名词的功能,如宋译中的“存在”。宋译较忠实于原文,并受到英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将“存在”用作名词。而汉语中,我们更习惯把“存在”用作动词,例如“存在这种传闻只是说明苏东坡其人吸引了中国人的幻想”。因此,宋译受到英语名物化的影响而使用了更多的名词,但不一定会增加译文的难度。而反观张译,其译文摆脱了原文语言表层结构和句式的束缚,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更为形象生动。
三、句子层面的比较
(一)形合度。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形合法是英语表达的常态,英语中语句的逻辑关系大多依靠虚词来实现。而意合法在汉语中占优势,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虚词,内部逻辑关系隐而不显。胡显耀和曾佳③认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因而其形式化主要通过虚词或语法标记词(例如介词、连词和助词)来实现。“形合度”即是虚词在总词次中所占的比例,是汉译文本形式化的重要指标。形合度越高,则文本的句法显化程度越高。本文将代词、介词、连词、助词作为主要的虚词,通过计算其占比来考察两个汉译文本的形合度。
经语料库数据统计,张译的形合度为22.06%,宋译为19.5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个汉译文本的形合度具有显著性差异(x2=196.7399,p=.000)。这表明与宋译相比,张译语句之间更多地使用虚词来凸显语法意义与逻辑关系。通过对虚词的分布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本文发现两个译文在介词的使用上差异最为显著。现代汉语的介词数量有限,也不活跃。宋译没有体现出介词使用的显化特征,而张译则使用了更多的介词。例如:
例 3:The reputation of the three Sus as scholars and w riters had now steadily risen.They were friends of the most famous w riters of the land,their poems and essays were greatly admired,and the fam ily was already known as a literary phenomenon.
张译:苏氏父子的文名日盛。他们与当代名家相交往,诗文为人所爱慕,一家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
宋译:三苏的学术和写作声誉一天天增高。他们结交国内最著名的作家,自己的诗文也受到广泛的敬爱,大家已经把苏家视为文坛的奇景。
对例3两个译本的语料进行观察,发现张译使用了四个介词:“与”“为”“以”和“于”。宋译出现两个介词:“把”和“为”。可以看出,张译使用了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的介词,语句优美典雅,较多地运用了四字结构,言简意赅,句式对仗,使译文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这与张振玉的翻译风格相一致,即语言凝练,“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白话文和文言文,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神韵”④,这体现出译者的风格与偏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本的语言特征。
(二)平均句长与平均句段长度。平均句长从句子的层面显示译文文本的简化程度。国外研究发现,与非翻译文本相比,翻译文本的平均句长较短,呈现出明显的简化趋势。但王克非和秦洪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汉语原创文本比较,英译汉文本的句段偏长。⑤肖忠华和戴光荣则认为平均句长与文体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但不能作为母语与译语的标志性差异。⑥据统计,汉语中以句末标点结束的句子有75%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片段。因此,对于汉语这种重意合的语言而言,句子片段长度比句子长度更有意义。按照WordSmith的计算方法,本文以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数量作为句子数,平均句长为形符数除以句子数。句子片段数相当于句子数加上逗号的数量,平均句段长度等于形符数除以句子片段数。
经过语料库数据的统计,张译的平均句长为19.40,平均句段长度为6.69;宋译分别为16.48和7.09,可以看出,张译的平均句段长度较短而平均句长较长。这表明张译的语言较为简练,但在翻译过程中增补了一些信息,即对英语原文中可能隐含的信息进行明示,易于读者理解,也使译文更加连贯,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例如:
例 4:The people had the gaiety of the south,w ith its songs and its women,and they loved this young famous poet just as poet,w ith all his dash and verve and insouciance.
张译:杭州人有南方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东坡这位年轻的名诗人,喜爱他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
宋译:居民有南方人快乐的天性,有诗歌有美人,他们敬爱这位年轻的名诗人,欣赏他冲动、热情和无忧无虑的个性。
从例4可以看出,张译在翻译过程中语句有所扩张,使得句段数和句长都有所增加。英语原文中的“with all his dash and verve and insouciance”在张译中被分成三个句段“喜爱他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而宋译中只用了一个句段“欣赏他冲动、热情和无忧无虑的个性”。宋译无疑已经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而张译则使人感到更大的冲击力,使读者体会到人们对苏东坡深深的喜爱之情,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尽管张译的句长较长,但由于句段数较多,句段长度反而更短。这再一次体现了译者翻译活动对于译本语言形式与语言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译文可以发现,张译的语言风格是白话文与文言文夹杂,较为民国风;而宋译则为白话文风格,语言较平实。
四、结 语
本文通过自建《苏东坡传》汉语译文语料库,借助语料库统计方法,从类符/形符比、实词密度、形合度、平均句长与平均句段长度等方面对张译和宋译的语言特征与风格进行量化对比与客观分析。研究发现:1)与张译相比,宋译用词更为丰富,重复率较低;2)宋译受到英语名物化特征影响,比张译使用更多的名词,实词密度更高;3)张译更多地使用虚词,使得语句间语法意义与逻辑关系更为明晰;4)张译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原来隐含的信息,补充略述的事物,曲尽其妙。本文认为张振玉的语言风格为白话与文言夹杂,使用大量的四字结构,古朴典雅,颇具林语堂本人的风格,并且在翻译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主张利用译入语的美来补偿翻译过程中丢失的源语之美,重现原文的意境。宋碧云的译文较忠实于原文,用词较为丰富,语言平实,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本文的结论充分说明了译文的语言特征会受到译者风格的影响,这也证实了Baker⑦关于“译者风格与语言形式有关”的观点。
① Scott,M.The WordSmith Tool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② 肖忠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 胡显耀、曾佳:《对翻译小说语法标记显化的语料库研究》,《外语研究》2009年第5期。
④ 焦肖雅、唐艳芳:《从〈京华烟云〉中译本看张振玉的翻译思想》,《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⑤王克非、秦洪武:《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基于对应语料库的宏观分析》,《外语学刊》2009年第1期。
⑥肖忠华、戴光荣:《寻求“第三语码”——基于汉语译文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⑦ Baker,M.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Target,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