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林外史》中四位女性形象的悲哀性
2015-03-15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崔 静[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作 者:崔静,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赵妾的哭在书中出现多次,但是标志性的哭有三次。第一次是严监生的正室王氏病重之时,赵妾夜晚抱着孩子在她的床脚头哭泣。王氏问她为什么哭,她的回答是怕王氏百年之后,严监生再娶一个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想替王氏去死,而当王氏让她和严监生说把她自己扶正时,她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最终在严监生出钱、两位王秀才的主持下成为正室。第二次是严监生死后,她领着小儿子早晚在严监生灵柩前举哀,并哭着让严贡生给自己做主,严贡生让她自己带着孩子慢慢过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认真打点了严乡绅夫妇和五个儿子每人一些银子和衣服。第三次是赵氏在家里掌管家务,每天过着米烂陈仓的生活时,祸从天上来,她的小儿子出天花没了,书上这样写她的哭泣:“赵氏此番的哭泣,不但比不得哭大娘,并且比不得哭二爷,直哭得眼泪都哭不出来。整整的哭了三日三夜,打发孩子出去。”之后赵氏想通过两位王秀才过继第五侄儿的愿望没有实现,严贡生反倒把老二过继过去并让赵氏搬到偏房并让儿子称她“新娘”①,她觉得所受委屈太大,不得已闹到知县衙门去;知县刚开始让族里亲戚处理,没想到平时受她恩惠颇多的两位舅老爷却如同泥塑般不开口,而自己的两位嫡亲舅老爷(开米店的赵老二和扯银炉的赵老汉)也因为赵氏平时对他们不理不睬而不愿开口得罪严贡生,这件家事最终还是通过各级衙门判给了她三分的家私。众所周知,在古代虽然母以子贵,但是如果这位母亲是妾的话,就另当别论。同治生母慈禧做了西太后之后地位还是没有咸丰皇后慈安地位高,所以想成为正室自然是赵氏的不二选择,但她的儿子因为出天花而死,这和鲁迅《祝福》中所写的祥林嫂一样,当贺老六死去,自己的儿子也被狼吃掉时,她的结局就是被人给赶出来。赵氏的命运不好,碰上的又是严贡生这种为船家吃了他几片云片糕而赖船钱的不讲理的人,这也是她为什么第三次哭得尤为悲惨的原因。至于她对王秀才青睐有加,是因为他们在扶正和过继这些大事上说话有一定分量,而她的嫡亲舅老爷穷得还需要她帮衬些,这和《红楼梦》中探春从内心不认可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和亲兄弟贾环而只认王太太和贾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赵氏在古代中国应该是代表大部分女性的一员,自己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比较低,又没有一技之长来谋生,当丈夫和儿子相继死去之后,头脑里只是想维护属于自己的那份家私,有时候不得不势利些,说些违心话,做些奉承别人的事情,但是在别人伤到自己底线的时候,也敢于撕破脸皮抗争。
相比赵妾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生在鲁府的鲁小姐却不愁吃不愁穿,父亲鲁编修虽然是个穷翰林,丈夫蘧公孙虽然是曾经的南昌蘧太守的孙子,但世家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②,她却不稀罕这些,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从这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追求的人,鲁编修把独女当儿子来养,五岁上开蒙,读“四书五经”,八股文也做得很好,闺阁中摆满文章,作为古代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子,儒学经典固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限于闺阁中女子眼界较浅窄、想问题比较理想化,她看到的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比如“修身治国平天下”③,所以她用此题考察丈夫的举业时却不甚理想,对丈夫不是进士只是名士、对举业不感兴趣而愁眉苦展,认为蘧公孙误了自己的大事,但是后来鲁小姐对丈夫结识举业当行的马二先生很是高兴,并对自己四岁的小儿子在学习上很用心,教他读经典;除此之外,鲁小姐也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这也是儒家经典在她身上体现出的积极影响;当蘧太守病重,公孙让她回嘉兴侍疾时,鲁夫人不想让女儿回去受罪,但是鲁小姐却深明大义,回去了。事实上鲁小姐的悲哀在于她是一个女子,封建社会没有给女人一个考取功名的机会,作为女人只有接受封诰的权利,所以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她只有相夫教子,以此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她有与封建家族靠祖产、靠庇荫分道扬镳的独立思想,但是最终还是中规中矩地活着,有一定的忍耐性;当丈夫刚开始认为举业俗不可耐时,自己只能忍着,每天长吁短叹;当父亲认为女婿不争气而着急生气、半身麻木时,自己也只能郁闷流泪,不敢劝丈夫,甚至不敢说出自己支持父亲换女婿的想法,这算是“三从四德”④在鲁小姐身上的一点消极影响。
相比鲁小姐的中规中矩、知礼守礼,鲍廷玺的妻子王太太似乎经历了一个从脾气暴躁到相对安分守己的过程。曾经的王太太是一个出奇的人物。她本是内桥布政使司衙门胡家的女儿,被哥哥卖到北门桥来家做小的,但她却是一个不安本分的女人,喜欢别人叫她太太而不是新娘,之后就被来家正室给赶了出去。第二任丈夫是候选州同王三胖,这次倒是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太太,却还是不安本分,王三胖不到一年死了后她经常打骂家人,因而被众人恨得咬牙切齿,众人本想把她的财宝抢走然后轰其出家门,没想到这王太太有点见识,把财宝扔进马桶,然后反而上告官府说众人欺负她从而达到分家的目的。这事已经过了好几年,可是她逢人便说自己只有二十一岁。媒婆沈大脚给她说亲,她自己的标准居然是既要有官位又要有钱又要好看又要上无公婆下无小叔子,她曾对媒婆说了这样一些狠话:“沈妈,你替我说这事,须要十分的实。若有办些差池,我手里不能轻轻的放过了你。”本来隐藏年龄指望嫁到所谓的鲍武举人家过有钱人的日子,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活生生地骗了;在拜堂的时候,听说有公婆,立马开始耍小性,没有一丝礼数,对公婆也没有送茶和新鞋;新婚第三日新媳妇要做一道鱼菜,王太太起初不肯,经钱麻子老婆劝了之后,她表面上忍气吞声地听了,然后报复性地把鱼刮了几刮朝滚着汤的锅里一掼,溅了钱麻子老婆一脸一身的水;新婚第四日又被鲍廷玺说自己是管戏班子的气成个失心疯,恰好沈大脚来贺喜,被王太太揪扯到马前,抹了一脸的马屎马尿,狠狠恶心了一顿。王太太本身就是个生活懒散的人,在第二次守寡之后就每天过着太太的生活,每天吃营养品,要人伺候睡觉。这次被气成个失心疯后,自己多年所剩不多的五百两积蓄也用来买人参、琥珀这些贵重药品,吃了两年后就被鲍老太赶出来,日子穷了后病也就不大发了,只是经常哭泣咒骂,但是生活稍微好点时“太太身子里又有些啾啾唧唧的起来,隔几日要请个医生,要吃八分银子的药”,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爱慕虚荣、不懂礼数、不照常规出牌的女人。在那个年代,丈夫死后,妇女要守节,这才是常规之举,更有甚者,就像王玉辉的三女儿在丈夫死后活活地饿了八天,为丈夫殉节而死,最后被官方表旌为烈妇,送入节烈牌坊,受各级官员祭拜,这才是被当时人刮目相看、互相传赞的事情。但王太太不需要这些身后的虚荣,她尽情享受活着的权利,不顾世俗的眼光,换了三任丈夫;单从这点上说,她的反封建意识还是比较彻底的,在这点上她比王玉辉三女儿和鲁小姐都要强。但是自从被沈大脚骗入鲍家后,她就变得比较能忍耐了,尤其是她为治病花光自己的积蓄被鲍老太赶出家门之后,她还是选择安分地和鲍廷玺过日子,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没有资本再闹下去了:由于自己不会理财,坐吃山空,有钱时大手大脚,没钱时也能凑合将就,自己也没有实在的赚钱能力,这点又和赵妾差不多。此时的她如果再不安分点,就很有可能沦为乞丐、妓女,总的来说她是一个对生活抱有希望的女子,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可怜女子,嫁了三次都不如意,最终的她还是败给了现实,选择对生活妥协。
相比王太太被沈大脚骗了之后的忍气吞声,常州贡生沈大年的女儿沈琼枝的所作所为却令人心生敬佩。她本是被父亲以盐商宋为富正室的名义嫁到扬州的,岂料宋为富将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般一顶轿子抬进宋府做妾,并没有张灯结彩娶进去。她一进宋府就说要见宋盐商的话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反倒是须眉宋盐商忸怩作态,像个姑娘般不肯出来见沈琼枝。她在沈家待了好几天不见消息,就“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作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环,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同样被骗,沈琼枝却不稀罕宋盐商家的钱而过寄生虫的生活,像王太太那样凑合着;同时她被骗后内心有些不平衡,她卷走盐商一些财产固然是迫不得已,但更是想让自己心里平衡一些。沈琼枝是一个有主见的才女,她会做诗,有着在南京这个名士聚集的地方卖诗卖文维持自己生活的能力,这点和鲁小姐不同:鲁小姐最瞧不起的就是诗词歌赋,她却不然,有如当年曹植在七步之内给曹丕吟咏出《七步诗》一样,当着知县的面又快又好地做出一首槐树七言八句诗,从中看出她的处事不慌、反应灵敏,更胜过西湖盛会之后很多假名士诸如卫体善等的夹着文章批语在内的诗句。另外她刺绣的花鸟人物形象逼真,也为“毗陵沈”⑤招牌增色不少。她不怕别人说她是“倚门之娼”或是“江湖之道”⑥这些闲话,每天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有时候碰到一些地方上讹人敲诈的事,也敢据理力争,比如差人两次无缘由和她要钱,她都不理睬,尤其是到了黄泥滩上岸时,沈琼枝硬是不给差人钱,自己“走出船舱,跳上岸去,两只小脚就是飞的一般,竟要自己走了去。两个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赶着扯他,被她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这段精彩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这位巾帼的令人敬仰的非凡的独立意识,她的这种人格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躬身践行的魅力不仅使得她超越了前面所写的三位女性,更成为吴敬梓笔下新女性的代表,是一个傲视权贵、逍遥自在的理想女文士的化身。但是,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娜拉的结局一样,她被押解回江都县,判给她的父亲,许她另行择偶之后,她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呢?娜拉最终结局不管怎么样都离不开两个字:回家。虽然吴敬梓没有给出后续,看似像《水浒传》中描写的好汉到七十回之后就突然沉寂的半截子主义一样,其实不然。我们能够想到在那样一个追求功名富贵、不顾“文行出处”⑦的时代,在那样一个不顾礼义廉耻、争着卖祖求荣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文武人才得不到重用、买官到处泛滥的年代,即使个人出淤泥而不染,也多少会“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⑧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剧所导致的个人的悲剧;就沈琼枝而言,她以后的日子也一定不会脱离作为女人相夫教子的生活轨道,但她在南京的那段日子一定是她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段岁月。
《儒林外史》中写了这样四个世俗生活中的平凡女子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却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四类女人的精神世界;透过她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咀嚼出她们作为女人在那个年代的深层的悲哀性,无法避开只有适应才能终其一生。
① “新娘”在《儒林外史》中指丈夫的小老婆。
③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④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⑤ “毗陵”指常州,“毗陵沈”指常州一个姓沈的女子,此处指沈琼枝在南京谋生所打的招牌。
⑥ 参见《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沈琼枝和杜少卿与武正字的谈话。
⑦ 参见《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和秦老谈自己对明代科举取士的看法。
⑧ 出自先秦·荀况《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1] 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