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变革中的俄式方程
2015-03-15马建光
马建光 张 杰
军事变革中的俄式方程
马建光 张 杰
如果说苏军是以大陆军体制下的钢铁洪流、“三位一体”的核力量而惊艳于世,那么随着红色帝国的轰然倒塌,一切都烟消云散。彼时,俄军似明日黄花,内部桎梏,强敌挤压,举步维艰。在过去的20年里,有沉沦,更有复兴,俄罗斯总是以自身的张力与韧性,战斗民族特有的彪悍,军改的大胆激进,为世界新军事革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和减的俄式运算
历数9次俄罗斯历史上的大规模军事变革,解决结构性、机制性问题一直是改革的核心。军队员额、军费开支等量的波动并非简单的数字加减,其背后蕴含着的是一套俄式特有的运算逻辑。在俄罗斯人的词典里,军事改革重在培育战斗力提升的组织土壤,如果片面的把裁减人员、节省经费当作改革的目的,那么出现跑偏和迷路便不足为奇。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也继承了苏军光鲜之下的臃肿与虚胖。一个领土、人口、经济大幅度衰减的国家,如何安放这样一支军队成为克里姆林宫亟需解决的问题。1993年裁军30万,1994年裁军38.5万,1995年裁军21.7万……裁军一轮紧跟一轮,1999年底,兵力已由最初的280万压缩到120万。与之对应,1992年叶利钦提出建立职业化军队的目标,1993年制定了俄联邦武装力量第一批改革纲要……计划一项接着一项,可大都消弭于经济窘迫和政治纷争之中。以裁当改、以裁代改的做法迅速打破了旧体制,可新制度却迟迟没有建立。瘦死的骆驼经不起车臣的风波,仅举一例足矣:第一次车臣战争前,时任国防部长的格拉乔夫妄言3个团足以踏平格罗兹尼的大街。可颇具讽刺的是,国防部着重打造的5个满编摩步旅毫无进展,经费、人员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纵观全军,绝大部分是缩编师、基干师等“架子部队”,成分繁杂,指挥混乱,一片狼藉。
就这样,俄军跌跌撞撞地进入了21世纪。同样的考卷摆在了普京面前,慎用加减,事关国运。为此,俄罗斯加强了改革的顶层设计,通过颁布新版《军事学说》和《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军队发展的方向和步骤。横向上,优化军兵种的力量结构。俄罗斯以海陆空三军种,航天兵、空降兵、战略火箭兵三兵种的力量格局为依托,调整各军兵种比重,精简陆军,做强空军、海军;巩固战略火箭兵的优势地位,逐步推进武器现代化;充实空天防御体系,实现由航天兵、空天防御军、空天军的演进。纵向上,理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通过《国防法修正案》,厘清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权责,确立了国防部长的关键地位;摒弃军区制,把原有的六大军区以不同的战略方向进行合并,改建为西部、南部、中央和东部四个联合战略司令部,负责战时对辖区除战略核力量之外所有陆海空军部队的统一指挥。“新面貌”改革后,军队规模基本维持在100万左右,而军官比例从原来的58%降低为15%。此后,为适应空天防御的需要,俄罗斯相应地增加了一些编制,对改革加以修正。
从较长的时间维度审视,这20年来一波三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变革过程中的利益藩篱、体制顽疾、观念冲突盘根错节的复杂图景。任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达成理想模式。一些问题更需要多番求解,才能找到最佳的“黄金分割点”。唯有明其机理,用其规律,以减法打开间隙,要害处持续加力,方能游刃有余。
俄罗斯拥有强大的核威慑能力
非对称的俄式法则
俄罗斯不愿意被视为一个因输掉战争而遭受巨大困难的失败国家,更愿意被看做一个面临暂时苦难的大国。深谙此点的普京在强国与强军之间划上了一个大大的等号,强国先强军!可俄罗斯再也不会制造山一样多的武器,却不知道用它们来干什么。综合考量战略安全环境与社会经济能力,俄罗斯将更多倚重非对称战力达成对西方的威慑和制衡。
威慑理论的核心是实力、决心与恐惧。核武器一向被视为俄罗斯威慑力量的象征与基石。重点做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保证拥有充足可靠的核打击手段。普京将核武器比作北极熊的“利爪钢牙”,并公开表示:“决不会放弃战略威慑能力,实际上将要加强它。”如此高调宣示核武战略,旨在显示运用这种力量的决心,而一系列的军事演习与军力部署使潜在的敌人意识到这种力量的可怕之处。随着“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的入役,“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装备,图-160战略轰炸机的改造升级,无疑使俄罗斯在博弈中有了更多的底气。乌克兰危机后,核的符号意义进一步凸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核力量仍是俄罗斯的重点。
与此同时,俄罗斯优先打造将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军事力量,完善空天防御体系,非对称地对西方的技术优势加以制衡。2015年8月,俄空天军正式投入战斗值班。新成立的空天军是以空军和空天防御军为基础,全面整合了航空、航天、反导、防空各类力量,职能还涵盖了轨道卫星集群的发射与管理、导弹袭击预警、太空监控等。随着美国在空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业已存在的战略平衡。如果将其视为对俄罗斯实施“不对称”的压制,那么俄罗斯发展空天防御力量可以看作是维持国际战略再平衡的手段。为应对战争形态的变化,俄军及时对作战思想进行了调整,把打赢以“空天一体防御”展开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作为俄军今后一个时期的作战要点。
采用非对称的法则虽是无奈之举,但仍不失为明智之举。苏联的全面出击,最终消弭于世界性的扩张。大国力量此消彼长,在低潮时更要谋划未来。非对称的应答虽达不到一招制敌的功效,但确实是稳健而不失新意的布局。
俄罗斯高度重视空天军的建设
机动灵活的俄式答案
早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俄罗斯派出一支200人组成的特遣队,孤军深入,奔袭上千里,抢占了科索沃首府的普里什蒂纳机场。这一战术上的胜利虽未能扭转战局,却留下了令人深刻的印象。15年后的克里米亚,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启了“混合战争”新模式。由黑海舰队海军陆战队员和特种部队人员扮演的“小绿人”,“礼貌”而迅速地控制了政府机构和交通枢纽。与此同时,政治攻势、外交策应、舆论、网络、心理战等一系列的“组合拳”密切配合。最终在克里米亚实现了由民意向实力的关键转化,一举破解了俄罗斯在乌克兰进退失据的难题,扳回了重要的一局。
如果超越战术和策略层面的角逐,而是从行动涉及的深层结构的问题和机理来看,所展现的乃是俄军对出“拳”力度与速度的追求,背后是大战动员型军队向机动常备型军队的深刻转变。以俄格冲突作起点,“新面貌”改革来承接,绍伊古上台为转变的军改大幕徐徐拉开。
首先,彻底解散简编“架子部队”,精简指挥结构,握紧“拳”头。俄格交战后,俄军高层发现整个武装力量中只有不到20%的部队可以遂行作战任务。改革后,俄陆军兵团和部队的数量由之前的1890个减少到172个,裁减幅度为91%;空军将原有的340支部队削减47%,只保留180支;海军削减近50%,由240支部队削减到123支。陆军建立战役指挥部、集团军、旅三级指挥体系,空军逐步建立战役指挥部、航空基地、飞行中队三级指挥体系,海军力量按照三大舰队和三大军区分配部署。
其次,加大武器研发装备速率,提升出“拳”力度。2010年,俄罗斯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军备重整计划:决定在未来10年内拨款20万亿卢布,用于实施武器装备现代化。到2020年,俄军现代化装备比例将上升至70%。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该计划受到乌克兰危机的冲击,但总体而言,目前俄罗斯军费开支仍保持在高位。红场阅兵上,“阿玛塔”主战坦克、“库尔干人”-25系列装甲车、“联盟”SV型自行榴弹炮、BMD-4M空降战车的集体亮相,展现了近年来俄罗斯武器发展的较高水平,向国人宣示重整国防工业所花的每一个卢布都是值得的。
最后,密集演训,提升出“拳”速度。在过去的1年里,俄罗斯共进行了约3500场军事演习,呈现多军种、跨区域、快速机动、贴近实战的特点。同时,俄军也逐渐恢复了苏联时期对部队进行突击战备检查的传统。最引人瞩目的是,以军事演习形式开展突击战备检查,可更加有效地发现问题,也将使军事演习更具实战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刚刚结束的“中央-2015”演习共有9.5万人,7000余件武器装备,约170架飞机和20艘军舰参演。三军在陌生地域展开协同作战,演练数百种不同情况,其中着重强调了各兵种间的协作方式和快速远距离机动能力。
如今,俄罗斯武装力量建设的规划不再是考虑如何发挥所继承的苏联遗产的潜力,而是着眼于如何改革和发展保卫国家利益的能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是俄军的主要考验,“机动灵活、精干高效”将是干脆有力的回答。
结 语
乌克兰危机近在眼前,北约东扩亦是咄咄逼人。西方制裁,石油、卢布双双下跌,俄罗斯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防建设又要从日益缩小的财政收入中分羹一杯,目前的经济规模所能支撑起的武装力量实在有限。诸如:军队腐败案件频发,军备重整计划何去何从,合同制过渡如何进一步推进等一系列新老问题迭出,俄罗斯下一步的军事改革道阻且长。然而,在俄罗斯的军事改革实践里,多数改革是在逆境中开始的,这既是俄罗斯军界、政界高层对现实忧患的一种过激反应,更是由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决定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它多么复杂,而在于解题者是否有足够的定力。俄罗斯不缺少雄心勃勃的计划,更不乏痛定思痛的反思,关键是计划落地,反思生根,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23年来,俄军的发展像流淌而过的伏尔加河,时而水流湍急,打着漩涡,咆哮着向前;时而又似死水一潭,狂风吹过,也翻不起一点儿浪花。可她始终无法离开这片土地,同时以自己的方式反哺着这片土地。军事改革总归还是改革,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与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军队发展道路。新形势下,我军面临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问题。此时加紧对俄军事改革的研究,以俄为鉴,以史为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刘靖鑫
近来,在西方的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形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