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DT技术价值裂变及其有限应用研究

2015-03-15

创新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疟疾人类

刘 科 丁 楠

(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7)

DDT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有机合成杀虫剂,人们关于它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从拯救无数人类生命的“万能杀虫剂”到“死神的特效药”,DDT 曲折的命运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技术价值的裂变。现代技术在赋予人类强大力量的同时,也对人类的技术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社会,类似于DDT 的技术价值裂变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逐渐成为现代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有必要对技术价值裂变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寻找技术发展的有益道路。

1 DDT的技术价值裂变

2004年5月17日,联合国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通过了一个持久性有机物公约,其中12 种会对人类、生物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化学物质被正式列入了禁用黑名单。因此,这项公约也被称为“禁用化学药物黑名单”或者“肮脏的12种化学物”,其中就有DDT。

1.1 DDT的开发与应用

1874年,德国人欧特马·蔡德勒(Othmar Zeidler)合成了DDT。由于有机化学在欧洲才刚刚起步,单从DDT 的化学结构来看,没有显示出良好的杀虫特性。因此,这一发现被遗忘了几十年。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穆勒(Paul Hermann Muller)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随后,穆勒在瑞士等国为DDT申请了专利。1942年,瑞士盖基公司开始批量生产DDT并投放市场。

在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之前,人们普遍采用的是除虫菊酯、鱼藤酮等天然杀虫剂,但是这些天然杀虫剂的杀虫功效和取制方法皆不理想。相比而言,DDT 具有杀虫效果好、应用范围广、生产简单等诸多优点。因此,在随后的几十年间,DDT 作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杀虫剂而被大量使用,这使得各国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缓解了粮食危机。

然而,真正使DDT 登上历史舞台的却是它在防止传染病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1939年,DDT 的杀虫功效面世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斑疹伤寒、疟疾等虫媒传染病肆虐战场,数百万的士兵、战俘和平民躲过了战争的炮火却死于这些战争疾病。由于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虫和虱子,DDT 的杀虫功引起了盟军的注意。1943年,盟军占领了意大利南部港口那不勒斯地区,为了应对每年冬天都会流行的斑疹伤寒,当地的军民采用直接喷洒DDT的方式来消灭蚊虫、虱子,这一举措成功阻止了一场斑疹伤寒的流行。此后,DDT 成为战争地区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主要方法。在二战期间,DDT 有效防止了战争疾病的传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DDT和原子弹、青霉素被人们称为二战中的“三大发明”。穆勒因此于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DDT杀虫范围广、药效持久且使用简单,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把DDT作为对抗疟疾的主要手段。例如,“DDT在印度使疟疾在10年内从7 500 万例减少到500 万例。DDT在全球抗疟疾运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氯喹治疗传染源,以伯胺奎宁等药作预防,同时喷洒DDT 灭蚊,使全球疟疾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到1962年,全球疟疾的发病已降到很低[1]”。

1.2 DDT技术价值的裂变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描述了人类面临着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当时被大量使用的DDT。卡森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实验,科学论证了DDT在生物体内集聚的过程,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DDT 的使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对人体造成危害。“鱼死的状况一直呈现出一种特征性的景象——森林中弥漫着DDT的气味,水面上漂着油膜,河流两岸是死去的鳟鱼。对所有的鱼,不论死活都做了分析,它们的组织中都蓄积着DDT。[2]”“DDT及其同类药剂的最险恶的特征之一,是它们通过食物链上的所有环节由一种生物传至另一种生物……毒质还可能由母亲传到子女身上,杀虫剂残余已被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科学家从人奶的取样试验中找出来[3]”。

《寂静的春天》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销量很快就达到了50万册,随后这本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立即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调查此事,调查小组的报告很快证实了卡森书中论题的正确性。因此,美国政府开始严密监督DDT 的生产与使用情况,各州的立法机关也推出了一系列法案来限制DDT 的生产与使用。1972年,美国环境保护局正式宣布禁止使用DDT。随后,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禁止DDT的生产与使用,我国也于1983年正式颁布了DDT的禁令。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在2017年全球禁止生产DDT,2020年全球禁止使用DDT。

然而,DDT 的禁用也使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疟疾作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每年要造成至少数十万人的死亡。之前通过DDT 的使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控制了这类疫病的传播。但在禁用DDT 之后,这些国家再次面临着疟疾的侵袭。如今,疟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主要的病因和死因。在非洲国家,每年仍有许多疟疾的新发病例,造成的死亡人数很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由于目前还未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同时又环保的药物来代替DDT,世界各国在对抗疟疾的运动中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 DDT技术价值裂变的启示

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爆发,新型动力机械的发明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把人类推向了技术时代。通过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人类掌握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并对技术充满了信心。一时间,人类仿佛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肆意地改造着世界。虽然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是其自身的发展动力仍然会导致技术异化与失控。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日益加剧的横征暴敛和生态平衡的不断破坏,技术价值裂变屡见不鲜。例如,1943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大气污染公害,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1956年日本九州的水俣病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这些技术应用引发的环境灾难表明,如果对技术活动不加以控制,最终迎接人类的将是一场浩劫。面对愈加频繁的技术价值裂变,我们有必要反思其中的缘由,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

2.1 技术价值裂变的原因

大致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一,正如法国技术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所讲:“所有技术进步都有代价,技术引起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有害的和有益的后果不可分离,所有技术都隐含着不可预见的后果[4]”。技术的这几个特点决定了技术价值裂变的根源在于技术本身的性质。因而,只有在人们乐于放弃现代技术效益的范围内才能完全避免技术价值裂变的产生,而这在当今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二,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内在“亦善亦恶”的本质早已为人所知。人类作为技术活动的发起者与决策者,任何技术活动都离不开人类的主导因素。技术犹如一辆飞驰的汽车,而人类就是这辆汽车的驾驶员。技术自身具有内在的动力但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方向还需要人类来把控。因而,人类在技术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是技术价值裂变的直接因素。

2.2 技术价值裂变的控制

在今天,技术已经成为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了世界的面貌和走向。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放弃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益处,犹如汽车带给人类诸多便利的同时,车祸的频繁发生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但是没有人因噎废食而放弃对汽车的使用。如今人类缺少的不是技术手段,而是对现有技术运用的合理把控。复杂的技术系统在快节奏的发展下难免会出现异化与失控,面对频繁发生的技术价值裂变,我们必须从现状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或规避技术价值裂变产生的风险。

人们对技术的批判与反思由来已久,技术评估早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人们在对技术加上诸多条条框框之时却忽视了对人为主导因素的考量。菜刀亦可做饭亦可伤人,核能既可以创造巨大的能量,也可以成为杀人的武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技术的应用加以规范。F·拉普曾在《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写到:“人们并不打算也没有料到(技术)会破坏环境,耗尽资源和能源,这些后果只是在超过一定限度以后,人们才广泛的察觉到它们。[5]”因此,要充分发挥人在技术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种技术应用的“尺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发展和应用技术就成了弱化技术价值裂变风险的有效途径。

2.3 构建技术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由于技术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很难制定单一的标准作为技术应用的尺度,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衡量对技术应用进行全面的规范。例如,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程序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如下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进而调整技术目标。这里应有一个持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

与技术评估相比,技术应用的尺度更关注的是人在技术应用中的主导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技术评估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总的来说,技术应用的尺度包含了社会、经济、人文、生态这四大方面。为了准确地制定技术应用的尺度,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细分,具体可包含政治与法律的约束、市场的接受能力、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承载力、人文价值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过多方面的指标对技术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衡量其中的利弊与得失,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较为完善的技术应用尺度。人们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参照这一尺度来规范技术的应用,衡量技术活动的可行性,必要的时候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由于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技术应用的尺度也应该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人们运用这一尺度规范技术活动时,不应当仅根据个别的影响因素或偶然发生的结果就妄下结论,从而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造成误导。把人类的技术应用规范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可以实现技术高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技术价值裂变的产生。

3 DDT的有限应用前景

3.1 DDT禁用后的影响。目前,疟疾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如何防止疟疾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DDT在世界抗疟疾运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DDT的禁用,疟疾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非洲地区又有卷土重来之势。“1946年,在斯里兰卡超过280万人死于疟疾,而到了1968年,这一人数仅有17人。但是随着DDT的禁用,1968年到1969年间,疟疾死亡人数迅速增至250万人[6]”。印度与斯里兰卡情况类似,而南非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世界疟疾报告》中指出:“在2012年,估计发生了2.07 亿例疟疾病例(不确定范围:1.35~2.87亿),造成大约62.7万例疟疾死亡(不确定范围:47.3 万~78.9 万例)。估计仍有34 亿人有感染疟疾的风险,多数人在非洲和东南亚。大约80%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7]”。2013年,全世界有97 个国家发生了疟疾疫情,其中死亡的人群中大部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五岁以下儿童。但由于担心DDT 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仍然禁止DDT的使用。

3.2 DDT 的有限应用。自从DDT 被禁止以来,国际上关于是否应该重新启用DDT 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面对疟疾的侵袭,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室内滞留喷洒DDT 的方式来对抗疟疾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南非是世界上最早重新启用DDT 的国家之一,早在2006年,南非时任卫生部长姆希曼就公开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为饱受争议的DDT“正名”。“由于合理使用滴滴涕,南非的疟疾发病人数从2000年的近6.5万例减少到2005年的不足8 000 例。在南非境内的疟疾流行区,2000年每一万人中有15 人感染疟疾,而2005年降为2 人[8]”。南非希望把这种方法推广到疟疾高发地区,早日实现对这一恶性疾病的控制。“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在疟疾高发的地区采用室内滞留喷洒DDT 的方式来控制疟疾,这样的方法只需要在每平方米的墙壁或天花板上喷洒2克的DDT。由于蚊虫在叮咬人体前后通常会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停留,因此墙上的DDT 可以发挥触杀作用从而有效的阻断疟疾的传播[9]”。但这一方法一直未被推广,原因是许多国家仍然担心DDT 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无害的技术,却存在无害的使用方法。20世纪四五十年代DDT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但是通过对DDT 的使用分析发现,当时使用DDT的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大面积直接喷洒,这样导致了只有10%左右的DDT 可以喷洒在植物的茎叶表面,而剩余90%的DDT残余都进入到了土壤与河流中。这造成了环境中存在了大量的DDT 农药残余,远远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虽然DDT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事实不容否认,但是DDT 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DDT已经使用了60年却很少有急性中毒的,即便计量高达285mg/kg 也只是导致呕吐而不会致死,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医药学会认为DDT的致癌性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10]”。由于疟疾多发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昂贵的抗疟药物是这些国家所负担不起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来对抗疟疾,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未找到一种在药性、价格和可获得性上能够和DDT相媲美的理想抗疟药物。

在不可预估的环境污染和每年数十万生命的死亡之间该如何选择,这已成为当下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难题。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目前国际对核能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个相对不错的效果,这有力地印证了对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造福人类。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业组织,对DDT 进行全球管理。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实现对DDT 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生态平衡与对抗疟疾的双赢。

[1] 方建明,郑旭煦.化学与社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3]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 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康荣平,吴明泰,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 费伦贝格,环境研究—环境污染问题导论[M].王继铮,包国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7]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3年世界疟疾报告》[EB/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3/world-malariareport-20131211/zh/.

[8] 南非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为滴滴涕“正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9/20/content_5116648.htm.

[9] Kathleen R.Walker.Developing an international conse nsus on DDT a bal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isease contr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03(206):426.

[10] 魏峰,董元华.DDT引发的争论及启示[J].土壤2011,(43):700.

猜你喜欢

疟疾人类
中国消除疟疾流行后如何加强临床医生疟疾的诊治能力
颤抖吧,人类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人类第一杀手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