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脑转移癌容积弧形调强与适形调强的剂量学对比研究

2015-03-14李淑杰

重庆医学 2015年32期
关键词:剂量学全脑腮腺

龙 斌,谢 悦,蒋 勇,李淑杰,邱 大,王 颖

(重庆市肿瘤医院放疗科 400030)

脑转移癌是威胁恶性肿瘤患者生命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25%~40%的体部恶性肿瘤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肺是其最常见的原发部位[1-3]。70%~80%脑转移癌为多发。脑转移癌的治疗方式中,放射治疗是多发脑转移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全脑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灶,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多发脑转移癌应用最广泛的经典治疗方案。放射治疗方式包括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适形调强放疗(IMRT)等。目前,体部原发恶性肿瘤[4-10],如乳腺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肝癌及头颈部原发性肿瘤(如鼻咽癌)的放疗中,VMAT得到广泛的研究。本研究拟针对多发脑转移癌采用VMAT与IMRT的剂量学进行研究,探讨多发脑转移瘤放疗的理想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3年本院收治的60例颅内多发转移癌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VMAT组和IMRT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7~62岁,中位年龄47.5岁;肺癌20例,乳腺癌20例,恶性黑色素瘤10例,消化道肿瘤8例,肾癌2例。全组42例经增强 MRI证实,18例经增强CT证实,10例经PET-CT证实为多发脑转移癌。入组标准:脑转移数目均大于3个;能平卧,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转移灶内无活动性出血;原发灶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放疗之前经脱水治疗降颅压,使颅内压控制。排除标准:有精神系统病变不能配合者;有重要器官的严重疾病或严重感染;有脑部放疗史者。

1.2 方法

1.2.1 体位固定及CT模拟定位 采用德国Philips公司的大孔径定位CT,首先患者仰卧位,面罩热塑膜固定头部,头呈正常屈伸位,双手置于体侧。扫描范围从颅顶到枕骨大孔。扫描为单纯增强扫描,每层层厚为3mm,图像通过数字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传输至Eclips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工作站。

1.2.2 靶区勾画

1.2.2.1 靶区勾画原则 靶区定义参考国际辐射学单位委员会50、62号文件及肿瘤医院靶区勾画指南。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转移病灶(根据增强 MRI、CT、PET-CT图像结合进行勾画)。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全脑。计划大体肿瘤靶区(planning gross tumor volume,PGTV):GTV外放3mm。计划临床靶区(planning clinical target volume,PCTV):CTV外放3mm。

1.2.2.2 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勾画 勾画双侧眼球、晶体、视交叉、视神经、外耳道、腮腺。

1.2.2.3 处方剂量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期加量技术放疗,分别给予 PCTV:3Gy/F×10F,后期加量 PGTV:2Gy/F×10F,每星期5次。若病变靠近脑干、基底节、视器官等重要器官时,放疗计划的原则是所有OAR不超量(RTOGO225和RTOGO615的标准)。

1.2.2.4 计划设计及剂量限制 采用美国VARIAN公司的Varian IX直线加速器,6MV-X线,实施照射,Eclipse 8.6.17计划系统设计及制作放射治疗计划,对60例患者采用相同剂量学条件进行双弧VMAT和IMRT剂量计算。剂量限制根据RTOGO225和RTOGO615的标准,原则:95%的PGTV及PCTV的体积接受95%~100%处方剂量;晶体Dmax<9Gy,视神经、视交叉、脑干、外耳道Dmax<54Gy,腮腺 V30<50%。

1.3 计划对比评价指标 (1)靶区:平均剂量(Dmean)、最大剂量(Dmax)、适形性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2)OAR:Dmean、Dmax。(3)治疗跳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靶区剂量分布图 从靶区平均剂量-体积分布可看到两组计划靶区的覆盖及适形度都满足处方要求,所有计划均达到处方剂量覆盖95%的靶体积,见图1、2。

图1 60例患者的靶区平均剂量-体积分布

图2 60例患者正常组织的平均剂量-体积分布

2.2 靶区剂量比较 VMAT组和IMRT组PGTV的Dmean、CI及HI值相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靶区的剂量学比较(x±s,cGy)

2.3 OAR剂量比较 两组眼球、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腮腺、脑干及外耳道的平均受照剂量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眼球、晶体、腮腺及外耳道的热点剂量低于IMRT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OAR的剂量学比较(x±s,cGy)

2.4 总机器跳数比较 VMAT组与IMRT组的单次总机器跳数分别为(675.90±34.78)Mu和(1 383.53±65.19)Mu。VMAT组平均减少了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VMAT组照射时间更短。

3 讨 论

脑转移癌常常呈多发、散在分布,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病程进展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治疗,自然生存期极短,中位生存期3个月左右,经过放化疗等干预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可提高3~6个月,有报道疗效较好者可提高12个月[3],放射治疗是治疗脑转移癌的有效治疗手段,研究显示多发性脑转移癌的基本治疗为全脑放疗,全脑放疗对减少颅内新病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11],能使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3~6个月。但因正常脑组织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的限制,肿瘤的照射剂量亦受到限制,为30~40 Gy/2~3周。脑转移直接致死率高,这成为脑转移患者生存期短的重要原因。因此,全脑放疗后针对转移病灶加量照射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可以结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IMRT、螺旋断层调强放疗同步加量(HT)及VMAT进行加量照射。Bayman等[12]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对脑转移灶进行同步加量放疗,Lagerwaard等[13]采用容积调强放疗对脑转移灶进行同步加量放疗,均取得不错的疗效。

容积旋转调强中的快速旋转调强(RapidArc)作为动态旋转调强(IMAT)的一种,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机器跳数的减少和治疗时间的缩短,同时能够完成和传统IMRT计划相同或者更优的剂量传输。

本研究发现,两组PGTV的Dmax、Dmean、CI和 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于转移灶的治疗来说,VMAT和IMRT的治疗均没有显著差别。

两治疗组患者的眼球、晶体、视神经、视交叉、腮腺、脑干及外耳道的平均受照剂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MAT组的眼球、晶体、腮腺及外耳道的热点剂量明显低于IMRT组。这是因为VMAT为弧形调强照射模式,本科设置弧形调强的角度均在90°~270°,这样可以更好的减少平躺患者正面的受照射剂量,从而减少眼球、晶体等重要器官的热点剂量。由此可见,合理采用VMAT照射放射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正常器官功能。

VMAT用于颅脑肿瘤单次治疗时间的研究已有明确报道,较IMRT同步加量、3DC-RT局部加量及常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有明显优势,更适用于体弱无法耐受长时间治疗的患者。而本研究采取的两种治疗模式中,在病灶接受相似的等效生物剂量的前提下,VMAT总治疗时间较IMRT明显缩短,更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长时间平卧的患者的全脑放疗。

[1] Norden AD,Wen PY,Kesari S.Brain metastases[J].Curr Opin Neurol,2005,18(6):616-654.

[2] Landis SH,Murray T,Boldec S,et al.Can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1999,49(1):8-31.

[3] 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200-1201.

[4] 曾建霜,肖江洪,李志平.静态调强与容积调强技术在胃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5):426-429,545.

[5] 张瑞,习勉,李巧巧,等.胸上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和静态调强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2):260-264.

[6] 杨勇,柳先锋,何亚男,等.乳腺癌术后胸壁切线野与容积弧形调强技术的剂量学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19):1544-1547.

[7] Verbakel WF,Cuijpers JP,Hoffmans D,et al.Volumetric intensity-modulated arc therapy vs.conventional IMRT in head-and-neck cancer:a comparative planning and dosimetric stud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9,74(1):252-259.

[8] 蒋军,张利文,廖珊,等.宫颈癌术后旋转拉弧适形放疗和五野调强放疗计划的对比研究[J].现代医院,2012,12(7):16-18.

[9] 陈丽,袁一枫,花威,等.脑胶质瘤旋转容积调强剂量学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2):277-279.

[10]张黎,习勉,孙文钊,等.肝癌三维适形、静态调强与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3):402-406.

[11]Li B,Yu J,Suntharalingam M,et al.Comparison of three treatment options for single brain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J].Int J Cancer,2000,90(1):37-45.

[12]Bauman G,Yartsev S,Fisher B,et al.Simultaneous infield boost with helical to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1to 3 brain metastases[J].Am J Clin Oncol Cancer Clin Tria,2007,30(1):38-44.

[13]Lagerwaard FJ,Van Der Hoorn EA,Verbakel WF,et al.Whole-brain radiotherapy with 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to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 using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9,75(1):253-259.

猜你喜欢

剂量学全脑腮腺
ICRU95号报告:外照射实用量及其对剂量学的影响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非常全脑绘画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临床剂量学研究进展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全脑学习特训营
T2期鼻咽癌旋转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