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

2015-03-13吴相利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化遗产物质

李 航,刘 幸,吴相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它是人类文明不断延续的见证,也是一个民族身份与存在的象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讨论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到申报非遗项目当中.同时,国内学术界也对此展开深切关注[1-2],并取得一些进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探讨[3-4]、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借鉴研究[5-6]、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8-10]、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的个案分析[11-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13]等,戴其文、袁少雄、程乾等分别从省域尺度及全国尺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14-16]作了研究的尝试.基于前人的研究,为了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黑龙江省非遗项目的结构类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情况,该文将涉及到已颁布的黑龙江省国家级、省级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帮助和指导该省相关非遗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的来源

文章中涉及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主要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省级非遗项目主要来源于黑龙江省政府网站(http://www.hlj.gov.cn)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址,市级(地区)项目主要来源于各市级(地区)政府官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址,部分项目参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书籍或专著.

1.2 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该省非遗级别和类型的结构,归纳出其数目上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Arcgis软件空间分析能力,从市域、县域以及各地级市非遗类型等尺度研究非遗的地域分布特征,并总结了造成此分布情况的相关因素.

2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级别结构特征

该文研究的样本是列入黑龙江省的四批国家级、四批省级及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对名录进行数量和类别的矫正,即: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重复的项目,按最高级别进行统计;非遗项目中的“申报地区”为单位的,项目计入单位所在地级市.得出黑龙江省各级别非遗数量(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别数量特征

当前黑龙江省非遗项目共计617项,其中,以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主,共362项,占总数的58.67%;省级项目名录222项,占总数的35.98%;国家级项目名录33项,仅占总数的5.35%.众多的省级和市级项目名录为以后晋升为国家级名录提供了数量基础.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特征

黑龙江省的十一大类非遗类型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最多,有179项,约占当前总量的29.01%;其次为传统美术类项目,有99项,约占当前总量的16.05%;民俗类、传统舞蹈类、民间文学类亦较多,分别为92项、61项、49项,分别占当前总量的14.91%、9.89%、7.94%;传统医药和传统戏剧项目比较少.传统技艺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总结的技巧与技能,所以传统技艺类项目在非遗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保留下来的文化活动,服务并依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民俗在非遗项目中占的比重也较大;而传统医药和传统戏剧项目传承、学习的难度相对比较大,需要一定的经验性,故相对应的项目也较少,也可能是潜在的项目未被发现或开发的难度比较大.

综上可知,黑龙江省非遗类型表现为: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主,民俗、传统舞蹈、民间文学、曲艺类项目次之,传统音乐、传统医药和传统戏剧项目稀缺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特征

2.2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2.2.1 以市域为单元的分布特征

通过对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1个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宏观市域尺度上的划分,发现其空间分布亦有一定规律(如图2所示).哈尔滨市的非遗数量最多,共171项,占总数的25.99%;其次是牡丹江市,共146项,占总数的22.19%;绥化市的非遗项目也比较多,共66项,占总数的10.03%,而大兴安岭、鸡西市、七台河市和鹤岗市的非遗项目较少,合计不足总数的10%.影响非遗项目市域分布不均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众多的文化项目,这为非遗项目的申报提供了基础.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唐代其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浓厚.相比较,绥化市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之上,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因此,其非遗项目大多比较贴近农耕文化.其他地区非遗项目较少,有待进一步挖掘.

图2 黑龙江省各地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

2.2.2 以县域为单元的分布特征

基于修正原则,同时将覆盖多个地级市的非遗项目,每个地级市在统计时都计算在内,如:东北二人转、东北大鼓等.对数量重新统计,得到黑龙江省非遗项目658项,分布在全省13个地级市(地区)的63个县域内.从空间分布上看,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域上呈组团状分布,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北部和南部(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6个密集区:

图3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县域分布

(1)齐齐哈尔密集区

该地区以边塞多民族文化非遗为主,并包括大庆市区及下辖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州县、肇源县等地区,共有非遗项目69项.非遗项目涉及到的民族较多,以达斡尔族为主,还包括满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和蒙古族的非遗项目达到总数三分之一.非遗类型也比较丰富,以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

(2)哈尔滨密集区

该地区以金源京旗文化非遗为主,并包括五常市、兰西县等地区.该地区非遗项目最多,达到170项.哈尔滨当地盛行的金源文化及满族的京旗文化,是该地非遗项目的主要贡献者,占到了总数的五分之一.非遗类型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主.

(3)宁安密集区

该地区以渤海宁古塔文化非遗为主,外围区包括牡丹江市、海林市、鸡西市、七台河市、林口县、穆棱市等地区.该地非遗项目也比较多,达到145项.宁安市是唐代渤海国上京所在地,清朝时当地又盛行宁古塔“流人”文化,因此,众多的非遗项目都与宁古塔有关.非遗类型以民俗、传统舞蹈和传统技艺为主.

(4)佳木斯密集区

该地区以赫哲渔猎文化非遗为主,范围包括下辖的同江市、抚远县及双鸭市的饶河县.非遗项目共56项,几乎全部是有关赫哲族渔猎文化的非遗项目,体现了本区域特有的渔猎文化.非遗类型以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为主.

(5)伊春密集区

该地区以森林农耕文化非遗为主,外围区包括下辖的嘉荫县及绥化市的绥棱县、庆安县和海林市等地区,共有非遗项目50项.伊春市是中国著名的林业城市,其非遗项目亦与森林有关,如:兴安岭森林号子、松明工艺制作技艺等.绥化市是东北典型的农业城市,其非遗项目,如:绥棱农民画、源升河大米酿酒法等,无不体现当地质朴的农耕文化.

(6)黑河密集区

该地区以鄂伦春狩猎文化非遗为主,范围包含呼玛县、嫩江县等地,共有非遗项目38项.界内近三分之二的非遗项目是有关鄂伦春族狩猎活动的文化项目,如: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等,体现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特色的狩猎文化.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分布特征

将黑龙江省各地级市的非遗类型进行分类统计,我们发现:同一地级市中,各非遗类型分布不均,同一非遗类型,在各地级市中分布也有差别.哈尔滨市主要的非遗类型是传统技艺,共54项;其次是传统美术,共37项.齐齐哈尔市主要非遗类型是传统舞蹈,共10项,其他非遗类型数目差别不大.牡丹江市占优势的非遗类型是传统技艺、民俗和传统舞蹈,且数目较多.大庆市各非遗类型均有分布,数目均在10项以内.其他地区非遗类型较少,且数目较少.绥化市传统音乐和传统美术较少外,其他类型分布比较均匀.

各类型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亦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区.民间文学主要集中在牡丹江市,其他地区分布较少,这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传统戏剧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且项目主要集中在皮影戏、评剧、京剧等全国比较流行的戏剧类型,体现了黑龙江省文化中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曲艺类型各地区分布较为均匀,分布范围广,如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这些都是极具东北地方特色的项目,说明本地传统文化活动较高的普及度.传统医药类型因其技艺繁杂、传承周期长,分布较少,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型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和牡丹江市,这些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其项目大多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体现.传统美术和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等类型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后者类型亦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活动有关.传统技艺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和绥化市,且数量较多,这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2.2.4 非物质文化遗产沿流域分布特征

如图4所示,松花江南段、拉林河流域是哈尔滨地区金源京旗文化非遗项目的主要分布区;牡丹江流域是渤海国宁古塔文化非遗项目的主要分布区;松花江北段、黑龙江东段、挠力河流域是赫哲族渔猎文化非遗项目的主要分布区;伊春市的森林文化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汤旺河流域,而绥化市的农耕文化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黑龙江西段、逊河、呼玛河是兴安岭地区鄂伦春狩猎文化非遗项目的主要分布区;嫩江流域是齐齐哈尔市及大庆地区多民族文化非遗项目的分布区.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的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同该省主要河流水系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西北部山林区与东南部的丘陵区较为闭塞的环境,避免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当地的风俗文化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非遗项目分布较为集中.黑龙江省东北、西南部广大河流冲击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众多民族之间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区域经济繁荣,因此非遗项目较为均衡分散.

图4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分布

同时,受多元文化交融的影响.在黑龙江省世居民族创造的肃慎文化、靺鞨渤海文化、辽金文化及众多少数民族特有的原始文化艺术基础上.满清时期,黑龙江省作为“龙兴之地”,一直与中原地区处于封闭状态,随即而来的“流人”政策,又为黑龙江地区的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近代,华北地区大量“闯关东”的移民,一方面促进了黑龙江省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将山东、河北等地的文化习俗融入到此地,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发展.

3 结束语

黑龙江省的非遗项目级别结构具有以省级和市级为主,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对较少的特征,其级别的提升有很大的空间.黑龙江省非遗项目的类型结构呈现出以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为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民间文学类、曲艺类项目次之,而传统音乐、传统医药和传统戏剧项目比较稀缺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宏观上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的北部和南部,并以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和绥化市为中心.在微观县域上呈组团状分布,分为6个密集区:即,齐齐哈尔密集区、哈尔滨密集区、宁安密集区、佳木斯密集区、伊春密集区、黑河密集区;各类型非遗项目在各地级市分布不均;非遗项目的分布与省内主要河流水系的分布有很好的吻合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历史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该文仅对当前的黑龙江省非遗项目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做了一个相对较全面的呈现,以期对当地相关的非遗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抢救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帮助.这将为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相关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和改进.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曲艳,裴小松.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6-27.

[4] 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5):87-91.

[5] 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1):26-35.

[6] 李晓秋,齐爱民.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化”与“反异化”——以韩国“人类活的珍宝制度”设计为视角[J].电子知识产权,2007(7):38-40.

[7] 覃志鹏.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前沿,2008 (11).

[8] 徐杰,吴承照,王莫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式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石林民俗文化主题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3(1):60-64.

[9] 欧阳正宇.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RMP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203-208.

[10]贾鸿雁,徐红.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RMP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 (1):102-105.

[11]陈炜,高艳玲.西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壮剧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91-96.

[12]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7-112.

[13]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127-131.

[14]戴其文,刘俊杰.基于区域视角探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资源科学,2013,35(5):1104-1112.

[15]袁少雄,陈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12,32(1):94-97.

[16]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0):1166-1172.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